《湖心亭看雪》说课稿8篇

举报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8篇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 [创意说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板块:探究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4、舟子用“痴”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第三板块:品读活动。   在反复品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通过三个句式说话,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读,品词语   学生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二读,品美点   学生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三读,品情感   学生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   第四板块:创新活动   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老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若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下联:品诗人感悟意境   上联:独驾小舟赏雪景下联:偶逢知己饮亭中   课文小结:   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湖心亭看雪》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一、本课对主题的体现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鉴于本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以往在教授本课时主要就是以读书通文意为主,之后再简单了解下文中张岱的“痴”即可。此次,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我再次认真研读了文件,并注意到了其中的几条精神:《改进意见》中要求语文教学“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以及“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基于对此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总体目标定为:通过张岱的作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内心追求。但这个目标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深,我又注意到了《改进意见》中的第五条:初中教学要“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以及第十一条“初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这两条建议,决定选择张岱另一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根据内容及学生情况对文段进行了剪裁,降低了阅读难度。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2.体会张岱所痴之景。3.品读《西湖七月半》片段,进一步理解张岱的“痴”。4.总结作品中所蕴含的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   我上交的教学片断是第3、4环节,我认为这两个环节相对最能体现此次的主题。但其实1、2环节在本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才能有效地进行后面的环节。接下来我就主要说一下前两个环节的设计。   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俱绝”、“更定”、“独”,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张岱赏雪的独特及思考为何会有这些独特的行为。   接下来是体会张岱所痴之景。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张岱所痴之景所带来的感觉。相比前一环节要难一些。   针对此点,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词从颜色、数量及性状来赏析雪景的特点,为学生体会雪景的感觉做一个铺垫。再引导学生将此景想象成水墨画,学生即可感受出宁静与素雅等。   体会雪景的感觉是后面总结文人内心追求的关键之处,所以此处一定要将学生的感受引导到位。   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中张岱的“痴”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外文段的品读。这一环节主要是换个场景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张岱的“痴”,同时还设计了学生自行想象的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意识。但考虑到我们学生的程度较低,让其当堂写作较困难,所以就设计为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让学生关注雪景及月景的共同点,以及张岱独特的欣赏方式,学生可以得出张岱是在追求一种自然、自由、宁静、脱俗的生活。   最后小结:古代有很多像张岱一样的痴人,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心都是在追求这种自然宁静、超凡脱俗的人生状态。   最后我来说一下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我比较担心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会不会有难度,但从上课时学生的整体反应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张岱的那种自然宁静的内心追求,完成了教学目标。经过此次尝试,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发现对于普通校中程度不高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时不必只是以教授文言字句的知识为主,我们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也许他们的体会不会太多也并不深刻,但我们也要想尽办法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试着增加他们的文化积淀。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与思考,谢谢!《湖心亭看雪》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   三、学生合作探究:   1、语词破译组: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一生读一生译。教师纠正不妥之处。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