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大纲及资料后附标准答案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3.94KB
约70页
文档ID:342339172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大纲及资料(后附标准答案)1、 《咏雪》2、 《陈太丘与友期行》3、 《论语》十二章一一课标4、 《诫子书》诸葛亮5、 《狼》蒲松龄6、 《穿井得一人》7、 《杞人忧天》七年级下册:1、 《孙权劝学》2、 《卖油翁》欧阳修3、 《陋室铭》刘禹锡一一课标4、 《爱莲说》周敦颐一一课标5、 《河中石兽》纪的一一课标八年级上册:1、 《三峡》郦道元一一课标2、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一一课标3、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一一课标4、 《与朱元思书》吴均5、 《富贵不能淫》一一课标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一课标7、 《愚公移山》8、 《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1、 《桃花源记》陶渊明一一课标2、 《小石潭记》柳宗元一一课标3、 《核舟记》魏学津4、 《北冥有鱼》一一课标5、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6、 《虽有嘉肴》一一课标7、 《大道之行》8、 《马说》韩愈九年级上册:1、 《岳阳楼记》范仲淹一一课标2、 《醉翁亭记》欧阳修一一课标3、 《湖心亭看雪》张岱一一课标九年级下册:1、 《鱼我所欲也》一一课标2、 《唐雎不辱使命》3、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一一课标4、 《曹刿论战》一一课标5、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一课标6、 《出师表》诸葛亮一一课标先自行复习文言文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课文分析10分钟左右,再进行闭卷练习,结束后用红笔自行核对答案。

七年级上册:1、《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早读材料》72页(一)咏雪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谢太傅寒雪日四集(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女曰:“粹( 之妻也2、 重点句子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讲论义义 ),公欣然('),与儿女()雪骤())?”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拳( )可职( )")柳絮因( )风起公土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俄而(与儿女讲论文义2)白雪纷纷何所似?(3)撒盐空中差可拟4)未若柳絮因风起3、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等词为我们营造了一种 的家庭氛围4、 谢太傅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为什么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5、文章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 解6、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7、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8、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洋溢着浓郁的书香书,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B、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文中"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C、 “柳絮〃在写法上,将动态为化静态,把寒冷的雪天,转变为萧瑟的秋天,是常景中的新意,给读 者别开生面之感D、 文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雪"比作"柳絮”;比作"撒盐空中"二)陈太丘与友期行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陈太丘与友期( )行,期目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 )者( ),去后乃( )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衮(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一),下车§1( )之,元方入门不顾( )2、 重点句子翻译1)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 待君久不至,已去3)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4)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5)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 “太丘舍去”的原因是“友人” ,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在对方儿子元芳的批评下,认识到了自己既""又""的错误4、 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5、 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 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C、 "怒”与"渐"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 一个知错能改的人D、 这个故事表明守信用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七年级上册:2、《论语》十二章一一《早读材料》74页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远方)乎?),子曰:“学而咳( )习( )之,不亦申( )乎?有朋自(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惺( ),不亦君子乎?”一一《学而》曾子曰:“吾目( )=省( )吾身:为人谡( )而不毋(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不习乎?”一一《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春( )于学,三十而毛(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渣矩( )一一《为政》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一一《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囹( ),思而不学则卷( )"一一《为政》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一《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丞( )之者一一《雍也》子曰:“骸(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右■<> "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最( )择其善者而丛(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含( )昼夜一一《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一一《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 )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重点句子翻译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B.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C.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D. "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5、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最后六则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B.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D.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 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七年级上册:3、《诫子书》一一《早读材料》76页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洎( )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尊慢( )则不能励精,险踝( )则不能治性年( )与咳( )驷( ),尊( )与目( )者( ), 季( )成植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重点句子翻译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3、 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 两个字的表达效果4、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 “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 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 也 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 “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5、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B. 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表现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无限的期望C. 作者开篇即以“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儿子D. “静以修身”强调安静的环境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七年级上册:4、《狼》《早读材料》78页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丛( )o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 )如改( )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敢( )顾( )野有麦场,场主积( )薪其中,苫蔽( )成丘屠乃奔倚其下,残( )担持刀狼不敢前( ),邮( )相向少时( ),一狼径( )去,其一犬( )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 ),意( )暇( )甚。

屠暴( )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其中,意( )将隆( )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貌( )以诱敌狼亦黠( )矣,而顷刻( )两毙,禽兽之变诈( )几仞( )哉? * ( )增笑耳2、重点句子翻译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5)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6)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3、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文章里的狼有什么性格特征?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5、下列对本文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应作让步,而是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B. 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御狼一惧狼一杀狼C. “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刚开始屠户对狼的让步和抱希望D.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明了狼人狡猾6、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 对狼心存幻想。

B.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中“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做出了与敌斗争的果断抉择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刻画了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D.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