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社会转型第六讲中外社会转型史1. 春秋战国时期 —— 向封建社会过渡(切入点:百家争鸣)中华文明初步发展,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从社会性质看,由奴隶社会(贵 族政治)向封建社会(官僚政治)过渡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政 治:分封制破坏,王室衰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新兴地主阶层思想:学在民 间,百家争鸣文化:天文、科技、文学、绘画、戏曲2. 明清时期——近代文明的曙光(切入点: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君主专制的强化、封 建制度的衰落)经济:1.《农政全书》;手工业;景德镇成全国瓷都,五彩瓷和怯琅瓷;民营手工业;苏杭 丝织业鼎盛2.商业:著名商帮(徽商、晋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郑和下西洋;海 禁政策;政治: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清朝: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文化:1.思想: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文化专制政策2. 文艺;明清小说,明传奇;京剧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士大夫文人画、写意画;《本朝纲 目》3. 鸦片战争,在西方列强入侵下,中国社会性质等各方面出现明显变化切入点:西学 东渐)政治:两次鸦片战争,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经济:自然经济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洋务运动兴起,近代化开端;民资产生思想:“天朝上国”思想受到冲击;新思想的萌发(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4. 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切入点:辛亥革命)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戊戌变法、义和团、清末新政 和预备立宪,还有辛亥革命的探索经济: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兴起,民族企业进一步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思想: 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科学和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上:外国生活方式逐步传入中国,沿海城市人的衣食住行逐趋西化5. 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切入点:新中国成立,共和国史)政治:巩固政权(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二大政 治制度经济:恢复经济;一五计划和二大改造思想:毛泽东思想:双百方针和科技等社会生活:衣食住行、通讯6. 改革开放时期一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切入点:改革开放)推进改革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完善:经济:改革开放:农村和城市改革:对外开放格局,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 标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二个代表。
科技、教育等的发展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后变成“一超多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7. 14-18世纪现代化的阶段特征(切入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政 治:英美代议制确立(政治民主化)经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雏形、世界市场拓展)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文化理性化、人文思想)科技:天文学革命和经典力学(思想、科学与技术)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1652——1674年二次英荷战争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17世纪后半期经典力学体系确立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美国独立战争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787年 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8. 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切入点:工业革命) 经济:工业 革命:机器大生产、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政治: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 确立(英法美德日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思想: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三股潮流科技:生物进化论、达尔文1859《物种起源》文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绘画、音乐9. 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70S-20世纪初)(切入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英法美俄 德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垄断组织。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政治: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强矛盾激化,一战爆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加健全:社 会主义运动新发展思想:(私人)垄断科技:电的发明和应用文艺:印象画派:电影诞生1895年10. 一战后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发展是转型特点切入点: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美国的 罗斯福新政)政治: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为人类发展开辟新道路经 济:苏俄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失误也有成功:1929年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国 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文化: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兴起,突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电影电视发展科学: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极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11. 二战后两种社会制度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剧烈变革,政治多极化和 经济全球化切入点:美苏两极格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平与发展)政治: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美苏两集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 战”经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巨大的变化和调整,文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例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 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 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 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 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 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 件评价较高?(3分)(2) 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3)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1)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2) 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 了一定的民主和自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 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 面存在局限性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 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 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 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例题2】(共26分)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压迫、追求政治民主和民族独立是近现代各国 人民的共同追求近代以来,世界上主要大国先是以不同方式或途径建立了以代议制为核心 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后来还有一部分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民主政治,实现了人类历 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多数人的民主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最典型的奴隶制民主政治是哪一国家的制度?它的最大特点 是什么? (2分)进入近代社会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和卢梭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资产 阶级民主政治构想? (4分)(2) 近代世界主要大国英、法、美、德、日等国家分别是通过哪些方式或途径建立资产 阶级民主政治的? (4分)他们最终建立民主政治的法律依据分别是什么? (5分)(3)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先后提出了哪些建立民主政治的设想? (2分)最后哪 一设想得以实现?实现的途径和立国法律文件分别是什么? (3分)(4) 在资本主义相对落后的俄国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分别是 怎样建立的?中国最终确立人民民主政治的立法文件和根本政治制度各是什么? (6分)【参考答案】(1) 典型: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1分),特点:直接民主制。
1分)构想:孟德斯鸠一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建立君主立宪政体;(2分) 卢 梭——提出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建立民主共和制2分)(2) 方式或途径:英法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者自下至上的武装斗争);美国通过民族独立战争;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或统一战争);日本通过自上而下改革(或明治维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4分)法律文件:英 《权利法案》;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美 《1787年美国宪法》;德一《德意志帝国宪法》;日一《大日本帝国宪法》每个1分,共 5分)(3) 设想:维新派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设想2分)最 后:革命派提出的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设想得以实现1分)实现的途径是发动资产阶级革 命(或辛亥革命);立国法律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4) 怎样建立:俄国先后发动“二月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或社会主 义革命),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2分)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分)立法文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分)1. 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
唐 德宗曾颁《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与上述思想有关 的派别是()A. 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2. 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 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A.太平天国运动B.八国联军侵华C.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3. 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 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是()A.共和制度的确立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4. 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点是:①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②国家 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③最主要的内容是调整和恢复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 农业()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5. 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C.实现了自由贸易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6. 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二分钟的时 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 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二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B. 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D. 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7. (2006年天津卷)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宾、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先启等合作开展 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