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材中涉及的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科学家国家主要贡献伽利略意大利1638年,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 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17世纪)伽利略在教堂做礼拜时发现摆的等时性,惠更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历史上第一座自 摆钟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把摆球拉到某一高度,用一根针多次改变小球的悬点, 摆球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得到与亚里士多德不同的力和运动关系的结论伽利略 在1683年出版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一假设一数学推理的方 法,详细地研究了抛体运动牛顿英国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德国17世纪提出开普勒三定律卡文迪 许英国1798年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多普勒奥地利发现多普勒效应——因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波源频率发生 变化的现象库仑法国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一库仑定律密立根美国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e=l. 6Xl(r%.富兰克 林美国解释了摩擦起电的原因,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 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欧姆德国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昂尼斯荷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焦耳英国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定律楞次德国1834年,发现楞次定律 确定感应电流方向奥斯特丹麦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洛仑兹荷兰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笛卡儿法国第一个提到"动量守恒定律气安培法国分子环形电流假说亨利美国最大的贡献是在1832年发现自感现象墨翟中国在《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镜和球面镜成像等 现象,为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法拉第英国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的文明跨进了电气化时代在1821年,法拉第在重复奥斯特〃电生磁〃实验时,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 一台最原始的电动机狄拉克英国由电磁场的对称性,预言"磁单极子必定存在"麦克斯 韦英国总结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同时指出光就是一种看得见的电磁波赫兹德国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斯涅耳荷兰光的折射定律托马斯? 杨英国在实验室用小孔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杨氏双缝干涉试验)。
泊松法国观察到光的圆板衍射——泊松亮斑泊松亮斑从反面证明了光的波动性汤姆生英国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 模型,从而敲开了原子的大门普朗克德国量子论的奠基人为了解释黑体辐射,提出了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 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爱因斯 坦德国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 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总结出质能方程:E=mc2(2005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物 理年")康普顿美国借助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解释了散射光的波长改变的现象德布罗•zfc.法国提出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一一物质波( P 为动量 P=mv)普里克德国德国科学家发现了阴极射线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伦琴射线)卢瑟福英国进行了 a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用a粒子轰击氮核,第一 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该实验表明了原子内质量和电量的分 布,并没有揭示原子核的组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玻尔丹麦量子力学的先驱吸取普朗克、爱恩斯坦的量子概念,提出原子结构的玻尔理论, 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贝克勒 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也有复杂的内部结构查德威英国在a粒子轰击锻核时发现中子(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的克组成居里夫 妇法国发现了放射性更强的针和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