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全优】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全优】 第一部分 单选题(50题) 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学生做了课堂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 A.“三曹”:曹操、曹植、曹冲 B.“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杜甫 C.“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询、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D.“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答案】: D 2、学习完《西塞山怀古》后,教师向学生强调了怀古诗与咏史诗的区别并鼓励学生举办一场主题为“千年怀古”的怀古诗专题汇报会。下列诗歌不适合选入该专题的是( )。 A.李商隐《贾生》 B.杜牧《赤壁》 C.李清照《夏日绝句》 D.杜甫《蜀相》 【答案】: A 3、某版教科书《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后面有这样一部分内容——“《红楼梦》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这些内容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 ( ) A.练习系统 B.知识系统 C.选文系统 D.助读系统 【答案】: D 4、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答案】: A 5、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答案】: B 6、阅读郑振铎《猫》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师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 B.教师应严厉批评回答错误的学生,避免学生再犯类似错误 C.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文章 D.教学片段在最后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社会联系,升华了主题 【答案】: B 7、(2019年真题)某男,45岁,平日喜食辛辣,脾气暴躁。近日突发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证属肝火犯肺,宜选用的成药是(  ) A.导赤丸 B.芩连片 C.黛蛤散 D.西黄丸 E.新雪颗粒 【答案】: C 8、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①掌握“父”“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并能准确翻译;②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漩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写法;③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准确 B.教师对本文特有的写作手法给予足够重视 C.教师把握好节奏,教学目标可一课时完成 D.教师关注了情感目标的达成 【答案】: C 9、某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上组织了“我的梦想”主题演讲活动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 B.语言文字应用 C.文化论著研读 D.新闻与传记 【答案】: B 10、学习文言文句式时,有一位学生对宾语前置句进行了整理。下列不应出现在其整理结果中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 D 11、阅读某教师设计的杜甫《登高》的导语,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抓住了《登高》一诗沉郁顿挫的特点,导语设计与诗歌风格一致,烘托了气氛 B.这个设计没有回顾已有的知识,不符合导语设计的原则,不利于本节课对新知识的讲解 C.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D.这个设计画面感强,能让学生展开想象,这也正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答案】: B 12、教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先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了电视剧《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片段。下列对该教师行为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在课堂上放映电视剧片段,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B.视频片段带来的直观体验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人物形象 C.观看电视剧片段有利于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与故事情节 D.在课堂上放映电视剧片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答案】: A 1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引用了《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桃花扇》,对这三篇作品思想情感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 A.表现出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 B.传递了国破家亡的悲伤之情 C.表达了希望祖国繁荣的愿望 D.借爱情故事表现国家的兴衰 【答案】: A 14、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豪放词的发展脉络,下列作品中属于豪放词的一项是( ) A.《声声慢》(寻寻觅觅) B.《踏莎行》(候馆梅残) C.《雨霖铃》(寒蝉凄切) D.《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答案】: D 15、某教师在七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吉檀迦利》 B.《飞鸟集》 C.《新月集》 D.《草叶集》 【答案】: D 16、学习文言课文时,学生对其中一些句子的特殊结构很感兴趣,教师借机为学生讲解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为帮助学生加深对特殊句式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归纳相同的文言句式。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为降虏于蛮夷 B.夫晋,何厌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沛公安在 【答案】: A 17、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的教学结束语,回答问题。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增加知识储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答案】: A 18、某教材在《有趣的故事》一课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设计一个好莱坞版《有趣的故事》的海报,对这一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任务设计综合多种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B.任务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C.要求以海报的形式呈现故事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D.任务要求聚集于文本细节,体现了读写结合,以写促读的原则 【答案】: D 19、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设计的诵读环节是“学生先自由诵读《沁园春·长沙》,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充分演绎自己对本词情感的体会。最后听录音朗读。”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自由朗读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初读中解决词中的字音、字词问题 B.个别朗读可展示个人风采,调动积极性,个别朗读次数越多越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要求 C.听录音朗读不仅能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纠正字音、断句错误及情感把握不准的地方,还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毛泽东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人情,由情人景 D.录音朗读后让生对比己之不足,教师再相机指导诵读,对学生朗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答案】: B 20、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答案】: C 21、阅读以下教学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抓住王熙凤出场时最具标识性的一句话“我来迟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王熙凤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 B.教师首段的发问一方面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思维“着力点”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C.生1的回答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属于无效回答,教师可直接忽略;生3和生4的回答是从作者塑造人物手法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D.生5、生6、生7和生8的回答都是从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表现的必然性的角度给出的答案 【答案】: C 2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对该要求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选修课程的设计需结合实际,从学校的自身条件出发,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B.选修课程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可选用难度相对较大的文言文,提升学生语感与理解能力 C.选修课程的设计应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等,努力创造条件进行课程建设 D.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复习,其选修课程内容可按照大学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设计 【答案】: C 23、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关于《动物游戏之谜》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A.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 B.在导入环节列出学习目标可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有的放矢 C.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直观、形象,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D.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答案】: D 2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有丰富的意蕴,同时又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能够抓住这一个点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现了教师对戏剧精妙语言的准确把握 B.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才更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新奇感,表现出对知识的新奇感,故也总是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品出个中滋味来 C.找对语言点后、教师适时引入补充资料,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D.若全让学生品味“三十年前”,则学生会因为资料的匮乏很难品出什么,而教师巧妙地引入“人物关系表”,恰当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链接的材料补充了文中的空白,为学生的理解搭了桥 【答案】: B 25、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 【答案】: D 26、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入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