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选择题题库及答案(共207题)

举报
资源描述
202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选择题题库及答案(共207题)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定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 B.定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C.定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量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D.定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2. 下列不属于设计研究指标的原则的是( )。 A.以理论假设为指导的原则B.完整性原则C.简明、可行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 3.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 公式 用于下列那种取样方法。( ) 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多段随机取样法D.定额取样法 5. “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50次。”这是采用( )。 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等距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 6. 对于“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的情况。”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取样法是( )。 √A.整群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等距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 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8. 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试判断这里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 )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B.动态描述法C.静态描述法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 9. 将“一个体格健壮的人”的用操作定义定为“举起100公斤杠铃、两小时连续长跑25公里、跳高1.8米、6小时游泳横穿渤海峡、一年四季从不生病…” 的人;试判断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 )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B.动态描述法C.静态描述法D.不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任一种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例如,实验组和对比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B.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反之,样本容量太大,就可能失去对总体的代表性。 C.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D.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是对研究是有影响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消除法解决。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12、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试判断这里采用哪种定义方法(A)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D.动态描述法 C静态描述法 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 13.将"一个体格健壮的人"的用操作定义定为"举起100公斤杠铃、两小时连续长跑25公里、跳高1.8米、6小时游泳横穿渤海峡、一年四季从不生病…"的人;试判断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B )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B.动态描述法 C.静态描述法 D.不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任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例如,实验组和对比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 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B、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反之,样本容量太大,就可能失去对总体的代表性 C、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D、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是对研究是有影响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消除法解决 1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创造友好的气氛,与被访问者谈的越投机越好B.访谈时,要详细的说明访问的目的 C访谈时,要把握住方向和主题,随时纪录 D.进行访谈时,要首先介绍自己的身份 16.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17.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 ) 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18.高等学校的双重任务是( ) A.教学和教育B.升学和就业 √C.教学和科研D.生活和生产 19.“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在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20.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内部动力 2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格塞尔 B.杜威 √C.华生 D.霍尔 22.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 A.6年 B.5年 C.8年 √D.9年 23.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24.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 ) A.原始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 25.50年代末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 ) A.学科课程理论 √B.结构主义课程论 C.实用主义课程论 D.综合课程论 26.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答案:A 27.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智育活动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 28.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区教育 D.社会教育 2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30.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31.“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华生 √D.赫尔巴特 32.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昆体良 C.皮亚杰 √D.亚里士多德 3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 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35.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36.“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37.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生产力发展 √B.科技进步 C.教育技术进步 D.产业革命 38.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39.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 ) √A.1996年3月 B.1996年5月 C.1987年5月 D.1989年6月 40.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 ) A.发展 B.成长 √C.成熟 D.生长 41.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2.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A.教育规范 √B.学制 C.教育体制 D.国家 4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是在( )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时期 44.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 ) 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劳动者 D.推进素质教育 45.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核心课程 D.合并课程 46.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47.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 √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8.社区教育的实质是( ) A.教育的社会化 B.社会的教育化 √C.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 D.全民接受教育 49.教师进修提高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 ) √A.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 B.参加函授、电大课程学习 C.参加自学考试 D.脱产学习 50.小学阶段相当于身心发展中的( ) 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初期 51.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的主要不足表现为( ) A.身体发育不良 B.智力发育不良 C.认识水平较差 √D.品德行为习惯有所欠缺 52.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53.教育同生产劳动从脱离到逐步结合的转变发生在( )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法 C.教育手段 √D.教育内容 55.班级授课制创始于( ) A.15世纪初 √B.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竞赛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