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举报
资源描述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4.朗读、背诵古诗《乞巧》。 【教学重难点】 1.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语文要素 板块一 交流平台 1.活动一:读一读,巧发现。 (1)引导: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谁能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 (2)指名学生复述,学生简评。 (3)过渡:刚才两位同学将两个民间故事进行了复述,复述时都能根据主要线索,抓住主要人物、重要情节进行复述。不过这些故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更具有吸引力,在讲故事时我们可以来点儿小创作,让故事更有趣。 (4)读一读“交流平台”,勾画关键语句,交流:讲民间故事有哪些有趣的方式呢?指名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出以下几种方法: ①换种人称亲切讲述故事。②大胆想象合理增加情节。③变换情节顺序妙讲故事。 (5)这些方式听起来就很有趣,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2.活动二:想一想,讲一讲。 (1)出示任务卡,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课件出示: 任务一:换种人称亲切讲述故事——以牛郎或织女的口吻讲述初次相见的情景。相同的故事以他们的口吻讲,会增添新鲜感,让人身临其境。 任务二:大胆想象合理增加情节——想象讲《牛郎织女》,根据故事中的简略情节,可以说说老牛是怎么知道织女下凡时间的。 任务三:变换情节顺序妙讲故事——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据说人们在葡萄架下能听到天上有人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开头,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将结局提前,设置悬念,吸引观众。 (2)分组交流,小组代表展示。 【设计意图】“交流平台”以《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两篇民间故事为载体,让学生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通过换种人称亲切讲述故事、大胆想象合理增加情节、变换情节顺序妙讲故事等方式创造性地讲述民间故事,通过学习交流加深学生对本单元学习重点的理解和把握。 板块二 词句段运用(一) 1.活动:区分俗语与成语的表达效果,我能行。 (1)指名读词语,说说你的发现。(右边的一列为成语,左边的一列为俗语;每行左右相对应的俗语与词语意思相近。) 课件出示: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盼星星盼月亮 望眼欲穿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2)引导学生思考:意思相近的成语和俗语,在说话或讲故事时用哪种形式更合适呢? (3)全班交流:这两种形式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这两种形式分别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课件出示: 读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等到了全家人一起去郊游的日子。 妈妈望眼欲穿,焦急地等待着从国外回来的儿子。 今天我为什么找你呢,打开天窗说亮话吧,就是来麻烦你帮忙办一件事儿的。 老师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我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对我帮助很大。 (4)教师小结:俗语更加通俗易懂,适合在与他人聊天、讲故事的时候用;成语言简意赅,适合在写文章的时候使用。 2.小练习。 (1)下列成语可以用哪些俗语替换? 课件出示: 祸不单行—— 一丘之貉—— 寡不敌众—— 谨小慎微—— 得过且过—— 咎(jiù)由自取—— 越俎(zǔ)代庖(páo)—— 欲盖弥彰—— 礼尚往来—— 自相矛盾—— (2)学生练写后,教师适时指导。 课件出示: 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 一丘之貉——天下乌鸦一般黑 寡不敌众——好虎抵不住群狼 谨小慎微——走路生怕踏死蚂蚁 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越俎代庖——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 (3)请从右侧的俗语中选择一个说句子。 【设计意图】“词句段运用”让学生仔细体会这两组词语表达效果上的不同,指导学生理解俗语与成语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最后再进行一个小练习,进一步体会俗语与成语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2.朗读、背诵《乞巧》。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词句段运用(二) 1.活动:仿照示例说具体,我能行。 (1)出示例文,比较交流:你发现这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两段文字都完整地讲述了狼和小羊之间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点?仔细读一读,并总结方法。 (2)学生交流反馈。 课件出示: 简略段落 具体段落 方法总结 一只狼看见小羊在河边饮水,想找借口把他吃掉。狼指责小羊把水弄脏了,小羊说自己在下游,不可能弄脏上游的水。狼又说小羊去年骂过他,小羊说那时自己还没有出生。狼恼羞成怒地说:“即使你辩解得再好,我也不会放过你。”于是,他就把小羊吃了。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儿去的。”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也还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啊!”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吃掉了小羊。 1.增添的内容: ①增加狼的动作和它具体的心理活动; ②补充狼的神态和小羊说话的样子; ③补充狼和小羊说话的内容与语气提示语。 2.改变的内容: ①改用口语化的词语,如“饮水”改成“喝水”; ②把比较概括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具体叙述出来,如“恼羞成怒”。 (3)仿照例文,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 步骤一:学生先静静地想象,并联系上下文,思考自己要加入哪些内容。 步骤二:与同桌交流自己想增添的内容,并听听同学的建议。 步骤三:班内讨论。教师现场给予学生一些指导。 2.展示评议。 评价标准:是否加入了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抓住重点进行复述。 【设计意图】“词句段运用”要求仿照示例将牛郎织女第一次相见时的故事情节说具体,设计活动时从示例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提炼出将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并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创编,对故事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和描述,从而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习得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板块二 日积月累 1.活动一:我会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讲了关于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这个民间故事的古诗——《乞巧》。 (2)介绍诗人林杰。 (3)出示《乞巧》,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乞巧① [唐]林杰 七夕今宵②看碧霄③,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 注释:①乞巧:指的是农历七月初七,相传这一天女孩子会在庭院里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所以这一天被称作“乞巧节”。②今宵:今夜。宵,夜晚。③碧霄:青天。霄,天空。 诗意:七夕的晚上,仰望着碧蓝的夜空,想象天河两边的牛郎织女终于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该有几万条吧! (5)出示古代少女乞巧的画面,读出心愿。 课件出示: (6)引读:“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少女们乞求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请齐读全诗。 (7)熟读成诵。 2.活动二:我来说。 (1)“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还知道哪些与牛郎织女动人的民间故事有关的诗词呢?指生交流。 (2)拓展诗文,读一读秦观的《鹊桥仙》,说一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这首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 课件出示: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设计意图】“日积月累”编排的是《乞巧》这首与民间故事有关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还可以鼓励学生从乞巧节中开始拓展了解其他与民间故事有关的古诗,并熟读成诵。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反思】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部分内容与前面的教学板块有重合的地方,可加强整合,灵活调整。如,“交流平台”这个板块的教学可以安排在口语交际之前,引导学生运用梳理和总结的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开展民间故事会的活动。又如,“词句段运用”这个板块的第二个内容,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可以与课文《牛郎织女(一)》的教学相结合,在随文的语言实践中习得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学习方法分享 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规范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了规范的学习行为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规范的学习行为是前提,是基础。 实践证明:一个行为持续3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超过100天就可以形成习惯。 学习能力的三要素又可分为八大学习环节,即学习管理八环节:1、计划管理;2、预习管理; 3、听课管理;4、复习管理; 5、作业管理;6、错题管理; 7、难题管理;8、考试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