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定远县民族中学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下册

举报
资源描述
安徽定远县民族中学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 民族中学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试题 第I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是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B.“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大团圆”结局则需要借助梦境呈现。 C.受“大团圆”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大团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对传统规范的崇尚、迎合和屈从、妥协,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小说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B.文章3-5段主要从“易、道、禅”三个哲学角度阐述了“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C.文章先指出“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审美心理现象,接着进行相关阐释,之后又揭示了“大团圆”的美学内涵。 D.最后一段主要从两方面论证:“大团圆”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同时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 B.“圆”为佛家所推崇,主要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 C.华复初民之所以把天作为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 D.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圆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小3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国宝 徐锁荣 吴承墨刚走下站台,梅城就用一场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款待了他。让他感到温润的,还有王老板的那双手。见面握手是一种常见礼节,可王老板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竟有些发热发潮。 下榻,洗漱,吃早茶。吴承墨迫不及待地问:“东西在哪里?” “不急不急。”王老板说,“您老刚下车,先在这里养养神。” “那是,养好了精神,看东西才不会走眼。”吴师母说。 午饭后,王老板就拉着吴承墨和师母直奔梅园。吴承墨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进了梅园,他一看到满园盛开的梅花,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当场吟就一首咏梅诗: 不为浮华动,月下独自开。 吟吟低浅唱,一枝报春来。 刚刚吟完,王老板就拍手赞叹。吴承墨诗兴大发,又接连吟了好几首。 第二天早餐桌上,吴承墨又问起东西在哪里。王老板还是说:“不急不急。我听收藏圈里的人说,您是国宝级的大师,您只要闭着眼在书画前走一走,用鼻子闻一闻,就能鉴定出是真品还是赝品。” “那都是人家瞎吹的。”吴承墨说。 早餐后,王老板租了一条观光船,沿着古运河一路游览,还请来了两位评弹演员。老两口品着时鲜,喝着美酒,听着琵琶的伴奏和美女的清唱。吴承墨真的有些醉了,是被乡情陶醉了。陶醉之余,竟自言自语道:“看来,老了还是回江南来定居,江南的山水养人。” “这是古今常理,落叶归根嘛,大师!”王老板附和。 闲谈中,王老板终于提起了那件东西。竟是一代国画宗师八大山人的一帧山水长卷。吴承墨下意识地“哦”了一声。这些年,他过目的书画不少,但能鉴定如此有分量的国宝,还是头一回。 第三天早茶后,王老板带吴承墨夫妇驱车驶入一个新建小区。一幢幢别墅在湖光山色中隐现,路边,一株株春梅正含苞欲放。王老板领着两人走向一幢独体小别墅——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仿古建筑,门前就是鹤湖。转到三楼露天阳台,王老板朝湖面一指,道:“大师,您作首诗吧。”此刻,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群白鹤正飞上飞下,盘旋起落。吴承墨顿时诗兴大发,脱口吟道: 岸边梅花湖中鹤,哪是青来哪是白? 天上嫦娥楼上客,哪是人来哪是仙? 王老板又是拍手赞叹:“好诗好诗!吴师母,喜欢这里吗?” “岂止是喜欢,我都不想走了!”吴师母笑道。 “如果师母喜欢,我就送给你们!”王老板说。 话音刚落,吴承墨就说:“这么贵的小楼,你就是敢送,我也不敢收啊!”吴师母看了他一眼。 下午,王老板将二老接到了拍卖公司,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用黄缎装裱的轴盒,从里面取出一个装裱精致的卷轴,缓缓将其打开。吴承墨穿上白大褂,戴上白手套,围着长案缓缓转了一周,然后走近墨宝。画面上有江南的群山、曲水、春梅,依山临水傍梅的,是一间小小的草寮。 吴承墨特别喜欢八大山人的画,只要一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浑身就会似过电一般。可这回,这种感觉却没有。他拿起放大镜细细审读起来,用笔,用墨,包括题款,都没有任何破绽。他将放大镜瞄准了题款下面的那方印章。这是鉴定书画的最后一道关口。那是一方八大山人常用的印章,只是印泥稍稍淡了一些,略显浅薄。他又站到了画前,将鼻子凑近画面,做着一次次深呼吸。目光又在那方印章上停留了足有数分钟,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呆立在那里。 晚上吴师母就跟他吵了一架。吴师母道:“你今天吃错药了?你头都点了,怎么就不肯落笔?”“我还是有点吃不准。”他说,“那方印章看上去没问题,只是印泥按说不应该那么淡。而且八大山人早年用的墨里都混有冰片和麝香,可是这张画上,一丝气味也闻不到。看来,还得再看一遍。” 三天后,他又将画面上的笔墨以及题款、印章细细看了一遍,再将鼻子一次次凑近画面。起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是看到后来,山也是山,水也是水,只是山水间的草寮,却变成了小别墅。 吴承墨转身拿笔蘸墨的时候,手似乎有点发抖。紧挨着他的吴师母说:“承墨,你随便写,就当平时练字。”这么一说,他的手就不抖了。 刚在鉴定书上签了字,吴师母已将揿了印泥的那方大章递了过来。他接过后,手似乎有点不听话,微微发颤。吴师母就捏住他的手腕,朝下按去。 吴承墨夫妇就要返京了,王老板掏出一串钥匙:“师母,这是一点小小心意。” 回到北京,吴承墨就住院了。一个多月后,才出了院。早晨,他从刚送来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梅城市博物馆花重金从私人手中购得的一件国宝——八大山人山水长卷,经鉴定竟然是赝品。 吴承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眼前一黑……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写梅城裹着梅花气息的温润小雨,为全文奠定了温馨的基调;写王老板握手时的热情,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B.王老板安排吴承墨夫妇赏梅花听评弹,是为了用同乡的情谊打动他们;吴承墨被乡情陶醉,产生老了之后回江南定居的念头。 C.吴承墨只要闻闻就能鉴定出画的真赝,鉴画水平高超,在收藏圈有很高的声誉,因此王老板才特意请他从京城来江南鉴画。 D.王老板,精明圆滑,颇有心计;吴师母目光短浅,世俗贪财:小说中的这两人虽然着墨不多,但性格突出,形象鲜明。 5.小说结尾交代八大山人的山水长卷是赝品。在前面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已多次暗示这幅画是假的,请找出其中五处,简要分析。 6.小说以“国宝”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月7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在央视播出,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获得冠军。据央视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最近全家都迷上了《中国诗词大会》,连门口卖菜的阿姨都看得津津有味”,春节期间,朋友圈里常可以看见有人在发这样的状态。在微博上,节目相关话题的阅读量更是超过了1亿。 作为一档以古诗词竞技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收视成绩出人意料。数据显示,其在2月7日播出的第二季总决赛收视率占比超过12.3%,为同时段第一。而除了收视率高,节目更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在豆瓣网上,两季节目评分均超过8分,网友盛赞其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月9日,有删改) 材料二: 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