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卷 2023届高三10月段考 3 全国卷 语文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环顾当下儿童的成长环境,电影、电视、手机、iPad多重屏幕并置,以视频为栽体,多元动态影像编织的拟态环境折射出儿童探知世界的方式。移动的屏幕,流动的影像,是包裹当下人类的媒介圈,儿童亦不例外。这种由数字视频技术构造的媒介环境对人而言,如同鱼在水中游,令人浑然不觉。看似透明的媒介环境成为我们思考儿童与影像关系的逻辑起点。在人类传播活动中,可视、可听、可感的物质讯号中,视觉信息占据了大部分。如今,影像成为我们捕捉和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对儿童而言,流动的视频影像是他们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的媒介,基于此,产生现实的知觉、情感和经验。马克思认为,人的感觉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身体知觉系统本身的秩序是历史与文化的建构。数字影像技术本身对儿童并非一种工具性关系,而是在塑造“数字原住民”的集体感官。当影像取代文字,我们体验、衡量自身与世界的方式从线性、历史、过程导向的一维方式变为表面、环境、场景的二维方式。面对日益媒介化的世界,电影、电视和手机屏幕正在接管以前由线性文本承担的传递信息与文化的任务,信息传播结构的变化要求下一代的教育需要引入神经科学研究的洞见,即理性思想与情感体验并重。由此,影像不应该成为被批判、被回避的对象,而是应被视作一种待开发、易感受的教育资源。将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纳入义务教育课程,意在提醒我们关注之前常被忽略的视觉化教育和知觉感性教育,而与知觉感性教育直接相关的情感教育自然而然地也引发了家长和学校的关注。儿童是情绪自我发展的主体,也是情感训练的对象。对儿童来说,儿童影视作品比语言文字能更强烈地引发其情感。驯龙高手里的信任、小鞋子中的同理心、魔法满屋内的焦虑、养家之人的战争之痛与恐惧影像作品中的奇特又迷人的世界吸引着儿童透过影像叙事获得对于自己和周遭世界的认知,还通过自我代入从而获得一种情绪体验。换言之,与影像文本的互动、模仿进而创造感知觉体验,有助于情感教育的发生。什么东西能调动儿童的想象和热情?想象、热情皆属于情感反应,情感是身体反应的一种表现,又与大脑活动相连,两者互为因果。儿童主要是透过以身体的姿势、实践和模仿,重现或复制他们在别人身上【2023届高三语文试题(1).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c 观察到的情绪来习得情感表达的。情感史的研究证实,人类情感及其表达是由文化塑造的,是在社会环境中习得的。影像世界提供的情感实践数据库,让儿童在生成性的模仿过程中展开一种游戏性的行动,学会去感受他人的行动,学会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去调整这些情感。情感学习,旨在通过外显的、具体可培养的行动上的“习惯,将其转变成内化的、抽象概括的精神上的“素养。就像耳朵并非天生就能欣赏音乐,视觉素养正是在训练、学习和实践“观看的过程中获得的社会能力。从视觉角度,影视审美的教育将有助于儿童知觉和情感敏感性的获得,这对其与异文化互动、对话意义非凡。(摘编自张凯滨数字媒体时代儿童的影像审美教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数字视频技术构造的媒介环境令人浑然不觉,是儿童感知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的媒介。B影视将纳入义务教育课程,电影、电视和手机屏幕已替代了由线性文本承担的传递信息与文化的任务。C儿童是情绪自我发展的主体,是情感训练的对象。影视作品能够影响儿童对千自己和周遭世界的认知。D影像世界提供的清感实践数据库,是儿童学会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习得情感表达的唯一来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指出多屏时代儿童的成长环境,突出数字媒体时代影像对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B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论述,结尾一段总结全文。C文章列举驯龙高手等影视作品,来说明影视作品比语言文字能更有助于儿童情感教育发生。D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基于流动的视频影像,能够产生现实的知觉、情感和经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影像取代文字的情况下,我们体验、衡量自身与世界的方式会变为表面、环境、场景的二维方式。B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外在的行动上的习惯,转变成内化的、抽象概括的精神上的“素养”。C儿童观看影视作品时通过自我代入从而获得一种情绪体验,进而通过互动、模仿创造感知觉体验。D影视审美的教育有助于儿童知觉和情感敏感性的获得,应被视作一种待开发、易感受的教育资源。(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工信部正抓紧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购税优惠延续等支持政策,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稳定市场预期,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在全球位于前列,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和竞争优势。”曾毓群说,进一步支持消费,做大市场”蛋糕,将有助于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期继续占据市场主动。(摘编自新能源汽车产业将“驶“向何方?)材料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交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十三五”期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充电技术快速提升,标准体系逐步完备,产业生态稳步形成,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但快速发展的背后仍存在居住社区建桩难、公共充电设施发展不均衡、用户充电体验有待提升、行业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等突出问题,亟须加快相关技术、模式与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充电服务保障能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充换电设施配套电网用地、管廊通道等资源予以优先保障,合理提高预留标准,出【2023届高三语文试题(1).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台延伸电网投资界面实施细则。供电企业应加大电力接入服务保障支持力度,做好电网规划与政府充换电设施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大充换电设施配套电网建设力度。物业服务单位、社区管理单位应积极配合用户安装充电设施,并提供必要的协助,充电设施业主、物业服务单位、社区管理单位、售后维保单位应及时加强充电设施安全管理,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隐患,为充电企业和消费者个人报装和使用智能充电桩做好服务保障。鼓励新能源车与新能源融合绿色发展,结合分布式光伏建设,实现绿色电力多向互动和灵活高效利用,推动新能源与充电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建设,提升新能源消纳比例,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支撑。(摘编自提升公共充换电保障能力,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材料三: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早、投入高,除市场规模持续领先外,在技术创新与市场化推广方面也具有领先优势。未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将有望与新能源汽车一起,通过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融合发展来迎接能源和交通变革,保持动力电池市场化应用领先地位。在产品技术与成本优势加持下,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企业“走出去”取得显著进展。未来产业有望培育出35家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国际性电池企业集团,全面参与全球化竞争。现阶段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自主供应体系,产业链已初具规模,随着下游产业需求迅速提升,建立优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摘编自动力电池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迈向新阶段)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才:言;u言言:1三三二二二:B.I 工信部研究新能源汽车车购税优惠延续等政策稳定 c 支待.和需求I 大众进行新能源汽车消费三:“三三于充电企业和消费者个人报装和使用智能充电桩D.新能源车与新能结合一源融合绿色发展千分布式园仄五正勹-实现绿色电力多向互动和灵活高效利用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充电技术的提升、标准体系逐步完备、产业生态稳步形成等,这些条件都有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业的发展。B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居住社区建桩难、公共充电设施发展不均衡、行业质最与安全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等。C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必然之举。D对千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政策、出台细则,供电企业应加大支持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6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未来愿景是什么?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2023届高三语文试题(1).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小镇大树叶为宝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的葛源镇,是一个不大的镇子,九十多年前曾是红色赣东北省的首府,这里写满了红色的历史。虎年春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葛源。葛源镇文化站的杨李佳站长给我做向导,陪我寻访方志敏同志的足迹。穿过一条窄窄的街道,我们来到一堵围墙外面,老杨停了下来,说:“这里是列宁公园,是1931年方志敏建造的!“我抬眼望去,只见公园大门上“列宁公园”四个繁体大字道劲有力,赫然在目。我们拾级而上,走进公园。老杨边走边介绍:这座公园应该是我党历史上建造最早的人民公园之一了,园名是方志敏定的,也是他亲笔题写的。”不知不觉间,我们走到了一棵大树下。老杨充满自豪地对我说:“葛源人民引以为荣的不仅是拥有这座列宁公园,更因为园内有方志敏亲手种下的这棵梭挖树!“方志敏同志亲植的树!我不禁肃然起敬。我满怀恭敬地站在树下,仔细打量着这棵老树。它树干粗壮,需三人才可合抱,高达十几米,一派枝繁叶茂。梭挖树是常绿乔木,树质坚硬,雨雪风霜不易摧折。我想,这大约是方志敏同志选择栽种它的原因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时值晌午,我们站在树下,享受着大树带来的清凉与平和。一阵清风吹过,梭挖树发出沙沙的响声,低吟浅唱中,仿佛在诉说当年血与火的历史。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敌人的“围剿“下,苏区政权和红军战士连生存也是一种奢求,为何方志敏还要建公园植绿树呢?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对未来美好中国的幢憬:“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我想,他一定是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建造这座公园的,他一定笃信,他栽种的梭挖苗定会长成参天大树!“方志敏建公园植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老杨妮妮道来,”当年上海法租界有座法国公园,1922年夏天,方志敏和朋友散步来到这座公园附近,本想进去看看,但门口的一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准进园让方志敏义愤填膺!建在中国土地上的公园却不让中国人进,还如此羞辱中国人!方志敏暗暗立志,一定要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一定要让中国的劳苦大众也拥有自己的公园。九年后,方志敏领导下的赣东北苏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一派繁荣景象,于是他着手建造了这座列宁公园。”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列宁公园是后来修复重建的,方志敏建的公园已经毁于战火了。“老杨继续介绍,”1934年10月,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后,赣东北省首府葛源失陷,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疯狂的报复,列宁公园被炮火所毁,园内绿植只有这棵梭挖树因其木质坚硬,幸免于难。”听完老杨的介绍,我发现眼前这棵挺立的大树,竟是如此的伟岸。出了公园,老杨还介绍了一位朋友给我认识。他叫刘福炉,今年六十八岁,是当年苏维埃政府妇女主任廖桂秀的孙子。刘福炉告诉我,当年他奶奶常参加在列宁公园举办的各种慰劳红军战士的活动。刘福炉老人身体健朗,精神畟铩,退休前的工作是护理园林。他说他每天早晚都会和伙伴们来到列宁公园,或是溜达散步,或是下棋打拳,每天过得无比安闲与幸福。第二天清早,我登上葛源的东山岭,远眺葛源镇。曙光初上,小镇格外地安然恬静,谁能想到,这儿曾是一片历经血与火洗礼的土地。随着时光的流逝,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