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科论文写作(第三版)PPT教学课件7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一章 语言语言学科论文写作概述学科论文写作概述本章目录第一节 语言学学科对象和研究范围第二节 语言研究的分析方法例说第三节 语言学科论文特点与写作要求第一节第一节 语言学学科对象和研究语言学学科对象和研究范围范围一、学科的对象二、研究范围一、学科的对象(一)汉语言文字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方言学、汉字学(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三)少数民族语言学(四)外国语言学: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二、研究范围根据学科对象的特点,按区分研究的需要划分为三个研究范围:(1)语言的本体研究;(2)语言的社会研究;(3)语言与数理工等学科的交融研究。语言的本体研究,指对语言符号系统自身的意义、结构等特征、规律方面的研究。(汉语的本体研究)语言的社会研究,所探讨的则是语言的外部关系。语言与数理工等学科的交融研究,是从语言与数理工等学科的关系(当然也会涉及人文学科的关系)出发,研究的主要是人工语言。汉语的本体研究古代汉语本体研究现代汉语本体研究我国民族语言的本体研究关于语言理论的研究第二第二节节 语言语言研究的分析方法例说研究的分析方法例说在我们的语言基础学科中,已经学到或接触到一些语言的分析方法,比如层次分析法、成分分析法、结构主义分析法、转换生成分析法、分布分析法、变换分析法、替代分析法、歧义分析法、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分析法,以及传统语文学分析法,等等。这些方法在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中都能学到,这里讲的研究方法,可作为学科教材的补充和参考。我们介绍9种分析方法,这是在教学实践中本科生写学科论文运用较多的方法。一、常用分析方法例说(一)统计分析法创立立20世纪世纪50年代数理语言学建立。其中有一年代数理语言学建立。其中有一种统计数学法,即这里讲的统计分析法种统计数学法,即这里讲的统计分析法内容内容(1)语言成分)语言成分、(2)出现条件)出现条件、(3)统)统计结果计结果、(4)附录)附录、(5)结论及分析)结论及分析要求要求先确定统计分析的对象、范围、数量、条先确定统计分析的对象、范围、数量、条件组等项,给这些分析项以定量,在限定件组等项,给这些分析项以定量,在限定范围内,作穷尽性的调查统计后,再作定范围内,作穷尽性的调查统计后,再作定量分析,最后给事件即语言成分定性,得量分析,最后给事件即语言成分定性,得出结论出结论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是文字直陈,二是图表显示一是文字直陈,二是图表显示实例统计分析法来源时代来源时代起讫时代起讫时代成语条数成语条数所占百分比所占百分比(%)例子例子上古秦汉上古公元189年3 12868学而不厌(论语)、守株待兔(韩非子)魏晋南北朝公元190580年69015纵虎归山(三国志)、含沙射影(鲍照)隋唐公元581959年4149垂头丧气(韩愈)、汗牛充栋(柳宗元)宋公元9601279年2766难能可贵(苏轼)、大材小用(陆游)元明清公元12711911年922得天独厚(洪亮吉)、拍案叫绝(红楼梦)合计4 600100肖竹声:四言成语的两项小统计,载中国语文天地,肖竹声:四言成语的两项小统计,载中国语文天地,1987(5)(二)系统分析法诞生: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诞生;20世纪中叶提出了系统论,便有了系统方法。定义:我们所说的系统分析法,是指运用系统的观点,对一个语言结构(比如词、短语、句子、语篇等结构形式)中构成这一结构的几个部分,如A、B、C、D、E,对它们的形式、内容、功用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同时也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考察它们组合后的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变化,由此探求研究对象的结构、意义、功用等方面的规律或带规律性的东西,是站在整体的、系统的角度上,分析构成成分(构成的每个单个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及其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是一种结构性的完整式系统分析法。实例系统分析法邢福义著汉语复句研究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二编第八章“与其p,不如q句式”,共有三节加上一个“本章小结”。第一节讲“基本关系”,首先明确地从这一复句的整体出发,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这一句式在前后项相互关系上具有择优性和推断性,并进行论述。第二节讲“构成要素”,对这一句式的四个构成要素“p、q、与其、不如”分别进行分析,是放在这一“系统”之中并联系它们在句式中的相互关系来进行分析的。第三节讲“带说字的格式”,即“如果说X,不如说Y”,也从“关系”和“结构”两个方面作了分析。对它们的语表形式和语里内容作了反复验证,运用典型材料进行论析,构成一个和谐的论证系统,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最后小结,简明归纳关于这一句式的一些规律。(三)历时分析法诞生:19世纪下半叶,俄国语言学家克鲁舍夫斯基提出了语言体系既可以在同时共存之中作静态分析,又可以在连贯的序列之中作动态分析。20世纪初,索绪尔把语言区分为共时性和历时性。定义:即过程分析法,即分析过程,分析发生、发展的过程,以揭示其形成和演变的规律。两个突出理论:1、“语法化”理论。2、“重新分析”理论和语言的“竞争折中”理论。实例历时分析法如林川试论汉字的历史演变阶段,见向光忠主编:说文学研究,第二辑,武汉,崇文书局,2006。文章对文字发展的每一个横断面,如殷商阶段甲骨文字、西周阶段铜器铭文文字、春秋时期竹简文字、战国竹简文字和帛书文字、战国时代书写各异的七国文字、秦统一的小篆标准文字,如此等等,各历史时期文字演变作连贯的分析,找出发展的规律。该文还讨论汉字的书法演变阶段,汉字印刷体的技术演变阶段,等等。最后归纳一个汉字演变历程图以及对汉字发展的遐想。(四)比较分析法形成:19世纪,在德国、丹麦、俄国等出现了一大批语言学家,采用历史比较法去寻求语言的源头,研究它们之间的亲属关系,弄清其中的谱系关系以及历史发展的大致轮廓,形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定义:在实践中,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其相同或相异之处,以认识某一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的方法。类型:对比、连比、串比、类比。对比是基本分析方法,连比、串比则是对比的发展和运用。如果说对比是事实性的比较,那么,类比则可看作是推论性比较。比较分析法中,不论是其中的哪种比较方式或分析类型,能进行比较的都必须是同一范畴内、有着内在联系和一定关系、具有可比性的事物。(四)比较分析法1.对比对比这是把两个同一范畴的事物特别是外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对照比较,以发现其内部差异性。(1)一面挥着手巾,一面高声呼喊。(2)一面笑脸相迎,一面暗暗诅咒。2.连比连比以研究的对象作基点,将同一范畴内与之相同、同类、相似或相近的事物连续作比较,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或论证。(四)比较分析法3.串比串比这是将对比的分析方法一个接一个,一环套一环串联起来,层层向前推进的比较分析方法。(1)如果说他是一条龙,那么,你就是一条虫!(2)如果说他是一条龙,那么,你一定是一条富于活力的龙!(3)如果说他是一条龙,那么,你就是一条虫!(4)如果说他是一条龙,那么,你也是一条龙!(5)如果说他是一条龙,那么,你就是一条虫!(6)如果说他是一条龙,那么,你就是一条更大更强壮的龙!4.类比类比这是把同一范畴的两类或两个相同的事物中各相对应的部分分别进行比较,借助同类的一事物推导出同类的另一事物的未知部分,由于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可得出个别未知项的结论,认识其规律性。实例比较分析法之类比劼岫关于“驴年马月”劼岫:关于“驴年马月”,载中国语文天地,1987(5)。讨论词典上有“驴年”的解释,而没有“马月”的解释,通过对这类现象的比较分析,可见“驴年马月”也有“驴唇马嘴、驴胎马腹、驴屎马粪”等组合特点,从大量材料中概括出“驴马”的格式,通过同类组合及其结构比较,对尚无解释的“马月”推导分析之后,得出“驴”和“马”经常搭配使用,以至于互相依存,不能单独使用了。可见“马月”是类化之后的一种搭配关系。文章中陈述了作者的类比分析之后,讲了类化的见解,进而解释了“马月”的问题。(五)语境分析法诞生:19世纪80年代,德国语言学家威格纳把“语境”作为语言学的概念提出来。20世纪20至3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重新讨论语境问题,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定义: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交际时的非话语语境)作用于所使用的的语言,使之发生适合特定表达需要的变化;语境分析就是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语境干预分析,就是分析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作用于某语言成分(词语、结构、句子等),使其意义、结构、功能发生全部或部分改变,并使这一改变固定化。再具体一点说,是分析非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和人们使用语言造成的语言性的“使用语境”这两种语言成分之外的力量,对某语言成分进行的干预。实例语境分析法之非语言语境对语言的干预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称北方及西域少数民族为“胡人”,与他们有多种形式的广泛的语言接触,从左传上可以看到一些接触的史实。张骞通西域时,汉人胡人相处,胡人说汉语,生硬别扭,变腔走调,汉人称之为“胡言汉语”。东汉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进入内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这是历史上大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汉族人民深受胡人入侵、政权更迭的战乱纷扰之苦,史有“五胡乱华”的说法。于是乎,“胡言汉语”演变成“胡言乱语”了。此例据陈建民:从语言接触看中国大陆的封闭性文化,见陈恩泉主编:双语双方言(一),15-16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六)“主观视点”分析法1.“主观视点”理论的提出“主观视点”理论是邢福义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2010年,俄罗斯国际刊物语言研究问题第2期全文转载了邢福义先生的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一文,并将邢先生介绍为“汉语逻辑语法学派创始人”。这就意味着,邢福义先生以“汉语逻辑语法学派创始人”的身份,在国际语学论坛上报告自己提出的“主观视点”理论,与世界语言学家展开对话。(六)“主观视点”分析法“主视观点”理论的内容与特征理论:主观视点是言语运用中说话人观察的角度和切入点。视点不同,对于同一事物或同一时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识解,并在语言形式或内容上体现出来。特征:其一,系统性。其二,类型学的视野。其三,多角度的解释。(六)“主观视点”分析法“主视观点”的特点:主观性;动态性;社会规约性。主观性: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差异,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的看法往往会有区别。a.我家离大型超市很近,购物非常方便。b.我家离大型超市很近,环境非常嘈杂。动态性:说话或者叙述的视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调整变化的。执刑柱的后边,五千名士兵,排成了严整的方阵,远看似一片树木,近看如一群木偶。(莫言檀香刑)社会规约性:个人的主观视点往往会受到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大众的主观视点的约束。a.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竟然不会写借条。b.XX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竟然不会写借条。实例(1)时地的交代时间空间的主观性不仅反映在哲学思想中,也直接反映到语言现象中。比如,汉语中有许多时间和空间复合名词,其构词就与主观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邢福义指出:“生前/死前、城外/市外、郊外/野外”这些词的概念意义基本相同,但是表达方式也略有区别。邢先生对此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死前”的语义是组合的,其造词理据是对“前”的直接定位,即“死之前”。“生前”的意义是融合的,表示的是“活着的时候”,其造词理据是对“前”的反转定位,即绕了一个弯,以反义的“死”作为定位点,由死到生地表述概念。同样的“城外”和“市外”是用“城”和“市”对“外”直接定位;而“郊外”和“野外”则是定位于人们聚居的热闹区“城”“市”,对“郊”“野”进行反转定位。他所讨论的词语既涉及时间范畴(生前/死前),又涉及空间范畴(城外/市外)。邢先生所说的“直接定位”与“反转定位”从本质上触及了语言运用者的主观视点。实例(2)词语的选择主观视点影响词语的选择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在给实体命名时,同一实体的不同名称就是由主观视点决定的。实体的命名一般都讲究理据性。以往对命名的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