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2023-1高一年级月考(1) 语文试题 一、基础部分(共22分) 1. 下列各项,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挥斥方遒(qiú) 木讷迟钝(nà) 稻菽 百舸争流(gě) B. 越俎代庖(zǔ) 怨声载道(zài) 张皇 植株分蘖(niè) C. 忸怩不安(nì) 猝不及防(cù) 战栗 疾风劲草(jìn) D. 含蓄隽永(juàn) 追根溯源(sù) 兜鍪 楔入铆钉(mǎo)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沁园春,词牌名。长沙,词题。词牌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题是词调的名称。 C. 闻一多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提出新诗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D.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诚斋体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3.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漫江碧透(遍布) 峥嵘岁月(不平凡) B. 不啻(只,仅仅) 跌宕起伏(多变,不稳定) C 格物致知(推究) 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 罅隙(缝隙:裂缝) 唤渠朝餐(水河、河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是因为善梦才伟大”。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着眼于十年、百年,甚至千年,哪怕自己看不到开花结果,也要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中国古代形容社会劳动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一个阶段承前启后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无数未知需要探索,需要勘测万千新路,“春种”具有开拓创新的关键意义。但是,这又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选择。很多人更喜欢 ,愿意竭泽而渔的“短平快”,愿意出现在“秋收”时刻,却惧怕做一个也许看不见收获季节的“春种”人。 今天我们太需要钟扬精神的滋养了!习近平同志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释过“滴水穿石”的时代哲理:水滴在牺牲的瞬间,( ),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 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当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水滴”,我们何愁不能造就历史的成功契机?不计当下,把个人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洪流,这样的人最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最应该享受时代的荣光。钟扬走了,但精神还在,当这种精神 ,我们的民族也将释放出更澎湃的创造力。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开拓创新的关键意义。 B.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增填,需要探索无数未知,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开拓创新的关键意义。 C.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万千新路需要勘测,“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D. 当前我们有大量空白需要填补,无数未知需要探索,需要勘测万千新路,“春种”具有创新开拓的关键意义。 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即使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 B. 即使自身的价值和成果未能看见 C. 虽然自身的价值和成果未能看见 D. 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 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周而复始 好高骛远 络绎不绝 蔚然成风 B. 周而复始 急功近利 前仆后继 蔚然成风 C. 循序渐进 好高骛远 络绎不绝 风靡一时 D. 循序渐进 急功近利 前仆后继 风靡一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5周年,王淦昌便是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的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中的一位。 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做出重要决策——发展中国核工业。但此时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失去了几乎所有外界力量的帮助。从此,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始走上了完全自力更生的道路。 一座碉堡,几排简易的营房,十几顶军用帐篷,这就是我国第一个爆轰物理的实验场,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燕山山脉长城脚下的一个工程兵靶场。王淦昌等人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年轻的攻关队伍,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这里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天,经常是风雪交加、飞沙走石,有时候大风能把军用帐篷掀起来,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一个个成了“土行孙”;夏天,太阳像火盆,烤得人挥汗如雨。王淦昌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7.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现代诗文阅读(33分) (一)现代诗阅读(每小题3分,共6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9.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描绘的是乡村常见的图景:秋天,收割好的水稻被捆成一束束,立在稻田里。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皱”写出了母亲的衰老,“美丽”蕴含着诗人对母亲的讴歌。 C. “收获日的满月”与“金黄的稻束”两个意象都是饱满、丰硕的,都是承载了诗人情感和思考的客观自然物。 D.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中,“这”指上文描写的满月、树巅、暮色、远山等稻田的周边环境。 10. 诗中“稻束”和“母亲”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 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盘》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过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仲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断,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部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本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选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风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