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艺术欣赏结课论文

举报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传统色彩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色彩丰富多样、意蕴深长,形成了缤纷的色彩文明和文化价值。中国传统色彩文化集中体现在古老的“五色体系”和“儒道佛”三家的色彩观中。 色彩文化中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诣趣,同时也承载着诸多对天地人事的关怀。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在现代审美文化视域下,中国传统色彩逐渐有了新的应用价值和场景。了解传统色彩的特色与内涵,也是促进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必要选择。 【关键词】中国传统色彩,五色体系,色彩观,审美价值 一、 中国传统色彩理论 1.1 中国传统五色体系 “五色”的思想由五行起始。“五行”包含了物质与精神的各方面,如时辰、气候、方位、神灵、人文社会等,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说”是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与万物万象相对应,接着表现出万物相生相克、遥相呼应的关系。五色与五方相对应,有浓厚的象征意义。 东汉经学家刘熙所著《释名》中记载:“青,生也,象万物生时之色也。 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以五色为基础,相互搭配混合,可以得到间色,从而汇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色谱[[1] 宋瑭杰.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6):141-142. ]。 (一)青 “青”是由从蓝草中提取得到的靛蓝染制而成。蓝草的种类有很多,古时候最早用的是菘蓝,后来慢慢发现其他可以提取靛蓝的有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青,生也”象征着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在过去古人的观念之中,青色代表生命之色,含有生命之意;“生”的象形字则是草从土里长出来,草色又为青色,“青”和“生”在象形两方面可谓是同出一源。古时候,人们还认为青色有生发、旺盛的作用,是灵感之色,因此儒生身着青色衣物,可助其文思泉涌,下笔千言。在器物方面,中国的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覆盖面最广、产量最大的品种,也是单色瓷器中影响最大和流行时间最长的品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标志之一, 这都体现人们对青色及其意象、意 趣、意蕴的钟情[[2] 董建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黑色色彩观在女夏装设计中的应用[D]. 陕西:西安工程大学,2018. ] 。 (二) 赤 以前叫原色红为赤色。中国染赤色最早是用赤铁矿粉,后来才用朱砂(硫化汞)染成赤色。用他们染色,牢度是非常不好的。茜草是周代才开始用的,根含茜素,用白矾做媒染剂,才能染出红色。“赤”一般被视为太阳的象征,代表着、活泼、积极向上。中国人一直有喜爱和崇拜红色的情愫。尤其是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红色往往象征着喜庆、吉祥,同时被寄予了消灾驱邪的功能,是我国吉庆色彩的主打色。 (三) 黄 古人发现栀子花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的黄色色素,这种“藏花酸”是用它染成的黄色微红光作为直接染料使用的。到南北朝以后,以地黄、槐花、、姜黄、柘黄等为主要染料的黄色染料为主要原料的染料。尤其是用柘黄染成的织物,在月光下会呈现出赭黄色的泛红光,而在烛光中则呈现出赭红色,其色彩大气恢弘,令人目眩神迷,遂成为隋朝以来帝王的服色。在中国,黄色因为居于五行的中央,象征着我们所居住的大地的颜色,所以一直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古时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居于诸色之上。因此古代人们对土地所持有的态度也就引申抽象为黄色,承载了人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此外,黄色还有长寿的含义,据说,人初老则发白,太老则发黄,后来就用黄发指代长寿者[1]。 (四) 白 以白为金属色泽,与银相关。古时的“金”分金、银、赤铜三个方面,由于黄属中、赤属南,所以取出白银的白相对。《诗经》中,先民以“皎皎白驹”比喻品行高尚的贤人[[3] 朱恬. 朱紫黄白黑’——当代的中国色[J]. 现代装饰(理论) ,2015 ]。殷代的人崇尚白色,比较流行白色的服饰。到了秦朝,白衣摇身一变,为庶民之服;后来则演变为对平民百姓的称谓,如“白丁”或“白身”之类。 (五) 黑 古时主要是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子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柏叶等,都是用来染黑的植物。我国自周代开始采用,直到近代才改用染料,如硫化黑等。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因为古人感觉北方天空长时间都呈现出神秘的黑色,他们认为北极星是天帝的位置,所以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精神色彩中,黑色是宇宙混沌的色彩,是自然的母色[[4] 土家族民间美术[M]. 湖北美术出版社 , 罗彬, 2011 ]。与之相印证的是,西方色彩学通常认为红、黄、蓝为色彩的三原色,而三原色之合则为黑色。 1.2 “儒道佛”三家的色彩观 (1)儒家的色彩观 恢复周礼是孔子的主要主张,周朝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自然也在其中。这种制度赋予色彩以正色与间色区分尊卑等级的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孔子认为,代表君臣关系的衣服颜色是不能混淆的,更不能颠倒;再怎么缤纷的色彩,也只有合乎礼仪的色彩法则才是美的。[1]由于儒家思想长期作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思想, 色彩文化自然就渗透到政治领域, 政治因素的加入对色彩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干扰,钳制了人们全面享受色彩的权利。譬如,汉代以降的历代王朝以黄色作为皇家的专用色彩,平民百姓绝无权利染指。历代的服饰色彩也大都具有政治意义,朝廷官员以职位高低定服色。 (2)道家的色彩观 道家思想是关于老庄自然天道观的主观主体,老子说:“五色昏盲”;庄子说:“五色的、杂乱的、五色的、目的、五色的、目的、五的、”。道家把社会纷争归咎于五音、五色、五味的艺术活动和享受,把艺术所产生的是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类的自然本性失效,认为只有抛弃音乐乐器、毁掉物品、绘画,才能让耳目回归灵秀。[1] 道家的色彩观追求“无色而五色成”,崇尚道法自然,回归本真,以无色之美为最美,因此,他们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高居其他颜色之上的颜色。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色,是幽冥之色,是超越生死的天界之色。 阴阳凌驾于万物之上,黑白凌驾于五彩之上,世间的五彩之美,不过是世俗的美,刺激人的感官,而不是真正的美,唯有黑白,才是最朴素最本真的大美。 (3)佛家的色彩观 佛教崇尚黄和白两色,佛教寺庙称“金身”,僧袍也多用黄色,佛教认为黄色是上天,佛教视为黄色,“金身”是“金身”。虽然有人君,但是因为“天子”,需要“奉天承运”,奉承天意管理人事,这种君权的天命观,也许可以解释,为何佛寺也可用皇帝的御用黄色,由此也可以说明中国古代世俗政权和神权的微妙关系。除黄色外,佛家还崇尚白色。。在佛教中,把恶引起的果报称为“黑”,把善引起的果报称为“白”。佛教的舍利塔选择白色,每逢节日,僧众会用白色石灰粉将舍利塔刷新[[5] 郭浩,李健明.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 ]。 二、审美价值 《天工开物》载:“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6] 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M].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吴元新、吴灵姝、彭颖, 2011 ]这就是中国古代色的由来。色彩是艺术中最直接的元素之一,能在瞬间吸引观者的视线和注意力,甚至使其产生共鸣。以“理念”为基调中国传统色彩,既源于天地之间的万物,也是华夏文明古代悠久想象。其关注色彩的 形象,并努力追求“有品位的色彩” 和“用色彩来表达意义”的理念。中国传统美学虽不像黑格尔等西方美学家构建的理论体系那样缜密,但其对意象的研究也毫不逊色。中国传统美学追求意与象的统一,以创造一种审美意境,注重在精神上的共情,这与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相吻合。且每一种色彩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意象。 三、传统色彩文化的应用 当前国际普遍认同的色彩理论是随着西方世界主导的全球化而形成的。在此之前,中 国的色彩传统、亚洲其他国家的色彩传统、欧洲各个国家的色彩传统、非洲各个国家的色彩传统是相对独立的,任何一种色彩传统都是与其文化传统相对应的。一直以来中国当代大学的色彩教学几乎都沿袭“印象主义”客观色彩理论与始自包豪斯的“构成主义”色彩理论,综合材料绘画教学的目标主要围绕西方现代 主义艺术而展开,基本上不涉及中国传统的色彩理论与材料技法[[7] 陈彦青.观念之色:中国传统色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6. ]。色彩之于设计如同水之于花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融合了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色彩文化。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应该关注和思考如何在色彩与综合材料绘画教学中纳入或开展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内容,从文化层面推进中西兼容的教学方式,以促成中西色彩理论与应用的“兼容与共生”。 另一方面,坚持文化自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迫切的,而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不失为一座能够直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色彩正在慢慢走向大众,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向大众展现出其独特的美。如,河南卫视2021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开场舞《祈》中,舞蹈演员化身洛神,演绎水下飞天舞,惊艳众人,搭配汉唐时期的服饰妆容,红绿之间相互映衬,画面色彩均衡且饱满。该表演完美结合了现代技术与中国传统色彩,以奇特的视觉方式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之美,每个细节都充分体现了浓郁的中国风情。 四、总结 颜色是视觉艺术中最感性的要素,而对中国传统颜色的研究和运用,则是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丰富多彩,而色彩名称作为意象的直接表现形式之一,研究意义深远。文化传承的不仅仅是一种色彩,更是色彩背后的意象。跟着文字感受色彩,重温 色彩背后千年的意蕴,不仅是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色彩,仔细品读其背后流传千年的东方审美和古代智慧,中国设计师才能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去,让中国的设计在世界的版图上屹立起来。 参考文献: - 5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