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测量测量单元,数学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13页第二课时:45页,第三课时:6页,第4课时:7页“量一量实践活动”。测量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习惯,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测量问题的体验,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3、在测量、交流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说一说你发现什么?(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 米(c m)。用手比一比,再找一找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品。2厘米3厘米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空间观念。(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测 量 橡 皮 的 长 度。掌握测量的方法。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 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三、观察直尺1、观察自己的直尺,在观察、交流中认识厘米。介绍厘米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长度单位以及如何用字母表示。2、认识厘米和几厘米的实际长度。四、测量橡皮的长学生试着测量橡皮的长在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指导学生会正确使用直尺测量。五、测量铅笔的长1、向估计一下,再测量。2、交流:估测和测量结果。六、练一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一、1复习:1厘米有多长2、测量课桌面的长3、同桌合作,用不同工具测量课桌面的长。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交流的基础上,认 识“米”以及“米”用字母如何表示。二、认识米1、观察米尺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米有多长。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2、继续观察米尺讨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1 米=100 厘 米 或 lm=100cm3、联系自己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三、实践应用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关系的过程。2、知道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在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加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学重点:知道1米=1 0分米 1分米=10厘米教学难点: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关系的过程。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一、问题情境1、师生谈话,回忆、展 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2、通过观察,引出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jX o二、体验探究1、认识分米:认识分米以及用字母dm表示;在尺子上找出1 0厘米的长度,接着说明1 0厘米就是1分米;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2、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1)观察直尺得出分米与厘米的关系。(2)探索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1米=10分米最后得出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1米=10分米=100厘米(3)小练习。三、实践应用1、巩固练习。2、本课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二单元 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育目标:1、经历自主探索两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2、经历自主进行简单加、减法估算的过程,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会进行100以内加、减法估算。3、能运用100以内加减的技能解决简单问题,学会简单的数学思考。4、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思考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广泛应用。教材说明: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 100以内简单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加减混合的计算,以及百以内加、减法及其混合运算的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安排了四课时。第1课时,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先呈现了付有数学信息的情境图,要求学生列式并自己试着算一算,介绍了笔算加法;第2课时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设计了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先呈现的是竖式,然后才呈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第3课时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及复习,结合加收旧电池,进行估算的,在验证估算结果的过程中复习计算方法;第4课时为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安排了设计乘车方案的内容,情境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图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信息,设计不同的乘车方案,并能分辨出哪一种乘车方案最合理。两位数减两位数也安排了四课时。第1课时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呈现了北京申奥的情境,计算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列式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并呈现了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第2课时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材是以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先呈现了竖式,然后才讨论算法的多样化;第3课时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估算及复习,以小明还有多少张邮票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在检验枯算结果准确性时复习了计算方法;第4课时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在猜猜看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减混合安排了三课时。第1课时为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教材设计了小红和小玲进行拍球比赛,每人拍了三次,计算每个人拍球的总数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的估算、计算过程,并体验算法多样化;第2课时三个数连减的计算,设计了一百元买两件物品还剩多少元的情境,引导学生在选择合适的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连减的计算方法;第3课时为三个数的加减混合计算,设计了松鼠采松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计算方法。单元最后安排了复习,对学过的加、减法及混合运算进行整理和综合练习。“套圈游戏”是一节玩中学数学的实践活动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做套圈游戏,每人投三次,分别记录每人套中的分数。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和用数表示事物的合理性,能够根据实验活动中得到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教学目标2 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3 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4 在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师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1、口算53+20=36+40=28+30=57+20=76+3=43+2=65+4=31+6=2、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28 35 72 63/二、探究新知1、创设情境:少年合唱团(1)、观察情境图,估计有多少人。在学生交流估计结果的基础上,以老师的身份告诉男女生人数,并提出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以前的计算技能自主解答。(2)、列出算式23+22=(3)、讨论算法。(4)、集体交流算法,逐一演示如下:、23+20=43 43+2=45、3+2=5 20+20=40 5+40=45、23+2=25 25+20=45、20+22=42 3+42=45对学生的想法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肯定2、(1)师适时重点说明竖式计算,强调计算时相同数位上得数要对齐。板书:23+22=4523+2245(2)、尝试练习(选择你认为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24+32=53+26=62+35=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计算步骤(3)、小结三、反馈练习1、练一练第1题2、练一练第2题3、练一练第3题口算4、身边的数学四、全班小结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怎样计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数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多样化。2、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3、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息。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摆一摆,数一数1、学生先在桌面上摆出36根小棒成一排,再摆出18根小棒成两排。2、学生说自己的摆法,并根据以上信息提问题。3,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该如何列式?36+18=4、请学生摆小棒的出结果,交流。第三课时二、算一算,说一说师:请同学们利用上节课学的竖式计算求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1、请几位同学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试着用竖式计算。2、交流:列竖式注意什么?如何笔算加法?3、开展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三、体验算法多样化36+18=还可以怎样算?以小组讨论多种算法。四、试 一 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34+47=27+63=51+48=五、练一练师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重点检查学生进位的掌握情况。六、总结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进行简单加法估计的过程。2、能比较熟练的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能发现加法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3、培养估算的意识,初步体验估算在生活和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1、口算13+9=17+8=32+5=15+7=2、计算51 57 40+18+39+463、提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什么?二、新授1、教师介绍知识窗“电池的危害”引出组织回收旧电池的活动,进行环保教育。出示情境图,请同学观察,从中知道什么?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可提出什么问题?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回收了多少节呢?列式:25+48=(1)、估算现在请同学估计一下,大约回收了多少节旧电池?学生交流,并说明自己想法。(2)、交流多种算法。竖试计算,验证。2、出示例题二十儿加三十几结果可能是多少?(1)、开展小组讨论(2)、交流反馈结果3、练一练出示练一练第1题,要求学生先估计计算结果,然后再计算,看看自己估算的对不对,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三、巩固练习小蝌蚪找妈妈。1、引导学生看清题意。2、学生独立做题,后反馈。四、小结。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2、综合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学思考。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解决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丰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二次备课一、谈话导入你们去过秋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呢?二、创设情境,设计乘车方案1、旅游故事引入,出示情境图,了解活动的人数和乘车情况。2、提出制定乘车方案的要求。(1)、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乘车方案。(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