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举报
资源描述
《无人机应用技术》 专业建设方案 教学单位: 执 笔 人: 审 核 人: 制定日期: 2021年3月 二○二一年一月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 业 名 称 专 业 代 码 专业所属大类 专业所属二级类 专业设置时间 专业所属教学单位 专业带头人信息 姓 名 性 别 出生日期 学 历 学 位 职 称 毕业院校 电 话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指导,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人为本,强化改革。立足合肥、面向全省,为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教学装备现代化建设,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使得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符合相关企业和社会关于合规无人机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和期待。 2.基本思路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严格遵循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围绕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学校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注重特色培养,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经过三到四年努力,要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能适应信息技术学院和学校规模发展需要的专业框架,建设一个教学条件优良、师资完善、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体系。 三、专业建设目标和模式 (一)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 1.专业定位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创新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主要面向农林植保、能源巡线、影视航拍、安防、智慧交通领域,培养合规的无人机应用技能人才。 2.专业特色 根据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技能成长规律,构建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特征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去合作企业进行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以职业资格认证为结业目标,组织教师参加无人机行业的展览、学术讨论,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职业院校的无人机技能大赛。 推行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直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产、学结合办学之路。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无人机应用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使其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熟悉无人机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无人机操控技术等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能够从事无人机作业组织、生产管理、产品营销及熟练操控无人机等相关工作。 (三)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1.知识要求 掌握高校设置的基础课程知识,同时要掌握通用航空基础知识、无人机遥感技术、无人机构造和组装知识、无人机维护和维修技术、低空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课知识。 2.技能要求 (1)具有无人机场地操控能力,能够熟练操控固定翼、轻小型无人机,熟悉全部操作规程; (2)具有无人机自驾技术能力,能够熟练操控自驾设备会设定自驾程序; (3)具有无人机初步装配、调试及检修能力,会装配及检修小型无人机; (4)具有运用低空无人机实施各种作业的能力,会对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完成整套无人机作业任务。 3.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2)具有专业所必备的文化基础,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有创新意识; (3)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务实的工作作风; (4)掌握从事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4.证书要求 参照国家职业技术标准,行业资格考证要求的相关知识技能,要求毕业生除获得专业学历毕业证外,还必须获得以下资格证书: (1)无人机驾驶员职业资格证书; (2)农林植保行业作业资格证书; (3)常用无人机应用软件的国家技能证书。 (四)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我院申报三年制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拟每年招生人数为100名学生。 建设一次可以完成50名学生教学、训练的实验室,实验室规划区域包括:飞行器展示区、模拟飞行教学区、组装实训和行业应用实践教学区、研发实训区、飞行训练区。 建设30m×100m的室外飞行区域,进行多旋翼机型的视距内飞行教学,重点强化学生飞行操作、安全作业、编队/集群飞行、飞行线路规划等。 通过密切的校企合作,争取在大学二年级完成企业预招录,保证合规的学生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经过3-4年的专业建设,通过航空、环境气象、通信、商用载荷等方向的师资加强,为下一步进入通用航空领域打下基础。 四、专业建设的任务和措施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内容涵盖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其中理论部分根据无人机专业的高门槛、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授课内容包括:航空航天概论、无人机结构组成、低速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民航法规、空域和飞行管制、航空气象学、发动机技术、数据链和通信技术之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实际应用,补充教学航空摄像测量、地理信息系统、人脸识别技术、物联网与智慧交通等知识。 关于实践教学,除对学生进行基础的飞行操作教学外,还进行传感器与检测、设备维护与检查、外业规范等方面的教学。 具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及课时数 理论课 飞行原理与空气动力学:54 无人机概述及系统组成:72 民航法规:36 空中交通管制与空域:72 航空气象学:72 无人机数据链与通信:108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108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108 智慧交通与无人机技术:72 人脸识别技术:72 发动机技术:72 地面站与任务航线规划(选修) 无人机飞控系统(选修) 实操课 模拟器训练:72 无人机操控技术:216 无人机设备维护与检查:108 外业规范与安全运行管理:36 常见业务概述与应急操作(植保+巡线):80 测绘软件使用与设备维护(选修) (二)教材的选用与建设 鉴于目前尚无高职高专的无人机应用技术的教材,初期教材拟使用北航、南航、西北工业大学的本科教材,辅之以知名无人机企业的内部培训教材。 预计2018年底有望出版高职高专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系列教材,后期将以此为基础教材。 同时,为强化专业师资,打造我校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品牌,将在和相关企业密切合作的基础上,使用自有教学讲义和自编教材。 (三)强化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环节,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对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树立良好教风、学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将严格执行******职业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学质量。 将组织外校同专业教师、安排校内外领导和专家,听我校教师的专业课,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组织学生代表和授课教师之间的互动,找出适合教学相长的思路和方法。 (四)学生技能培养 在学生入学之初,就灌输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参观企业的实际外业流程,促使其主动自发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和市场适应能力,鼓励学生报考行业协会的飞行执照、行业准入执照(如农林植保、电力巡线、安防);同时在专业教学中非常注意全方位地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训练。 五、师资队伍建设及措施 无人机专业是一个相对技术密集、学科交叉、难度较大的专业,因此师资力量的打造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建设,需要持续的投入。 专业师资建设初期,将以信息技术学院的5位教师为种子,强化培训,使之初步具备专业教学能力。同时,鉴于安徽省内院校尚未航空领域的本科专业,为弥补我校专业师资的不足,将引入知名无人机企业的技术专家来我校进行授课。 需要强调的是,为保证我校无人机专业的发展,专业师资将始终定位在培养本校专业教师,绝不仰仗外援。我们制定专业师资建设的方法,分为“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法。 关于“走出去”,将定期组织我校专业教师赴南航、西北工业大学、602所、洪都航空考察学习,并鼓励专业教师报考上述航空院校的在职研究生。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类无人机展会、技术沙龙。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无人机领域竞赛。 关于“引进来”,不定期组织校外专家来校讲座,传授最新的无人机技术和应用。鼓励知名无人机企业和院校/研究所,来我校传帮带。 六、实践教学建设及措施 建设一次可以完成50名学生教学、训练的实验室,实验室规划区域包括:飞行器展示区、模拟飞行教学区、组装实训和行业应用实践教学区、研发实训区、飞行训练区。 建设30m×100m的室外飞行区域,进行多旋翼机型的视距内飞行教学,重点强化学生飞行操作、安全作业、编队/集群飞行、飞行线路规划等。 实践教学配备器材初步设计如下: 1.室内训练机 20套室内训练机,4旋翼(其中6套配属无人机协会,组织编队表演) 每机配属2块电池,其中1块备用,要求: 续航时间:30min;抗风等级:5级;具备指点飞行、环绕飞行、跟随飞行和航路点记录功能;具备失控返航功能;具备避障能力。 2.室外训练机 15套室外训练机,6旋翼。每机配属2块电池,其中1块备用,飞机全重超过7Kg,以符合AOPA认证。 3.室内拆装机 15套拆装机,6旋翼,配属相关的工作台、焊接工具、货架等。 4.室内教学模拟仪 51套台式机及配属相应数量的模拟仪,2套投影机。 5.测绘机 配属地面站,配属测绘专用载荷和专用软件,要求具备测绘能力。 6.系留机 配属系留线及电源,要求具备系留能力,挂载小基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