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本校公开课)

举报
资源描述
第6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习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习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激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最为敬重的老师有三位。你都知道是谁吗? (学生自由答后课件展示) 预设:塾师寿镜吾;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日本老师藤野。 师:令童年时期的鲁迅信服、敬畏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我们在七年级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已经有所了解。藤野先生是最使鲁迅感激、给他鼓励的老师。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来认识这位老师吧。 (板书:藤野先生)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学习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方法。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课件展示: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他被誉为“民族魂”。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1902年4月,刚满二十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本文就是他在厦门大学所写,以此作为对藤野先生永久的怀念。 3.识别文体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散文——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叙事散文的一种。回忆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 特点:①片段式的,不追求完整性;②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 4.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烂熳( màn ) 绯红( fēi ) 宛如( wǎn ) 发髻( jì ) 驿站( yì ) 芋梗( yù ɡěnɡ ) 解剖( pōu ) 挟着( xié ) 扒手( pá ) 订正( dìnɡ) 畸形( jī ) 不逊( xùn ) 匿名( nì ) 诘责( jié ) 瞥见( piē ) ( sù )食宿 宿 ( xiù )星宿 ( xiǔ )一宿 ( luò )落第 落 ( là )丢三落四 ( lào )落枕 油光可鉴( jiàn ) 杳无消息( yǎo ) 抑扬顿挫(cuò ) 深恶痛绝( wù ) ( jiě )解剖 解 ( jiè )解元 ( xiè )浑身解数 ( wù )厌恶 恶 ( ě )恶心 ( è )凶恶 (2)理解词义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诘责:责问。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点生读,师指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完成如下两个任务: ①文章是按照地点转换顺序行文的。请依次试着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简述各部分大意。 ②文章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哪几件事?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讨论后归纳) 预设: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并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师补充:本文是按“东京→仙台→北京”的地点转换顺序行文的,着重记述了“我”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的见闻和感受。 文章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六件事: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告别藤野先生。 师小结:写人物不要仅局限于一个时间点、一件事,可以围绕这个人物写一段时间内的几件事。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饱满。 五、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研读第一部分 师:如何理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师生研讨后归纳) 预设:“无非”是“只,不外乎”的意思。文章第一句就表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埋下了伏笔。 师:从写作手法或修辞角度,简要赏析第1段中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句子。 (师生研讨后归纳) 预设: 【示例1】此处运用细节描写,细致地描绘了“清国留学生”的头发样式,这样想既赶时髦又想对清王朝表忠心的怪异模样,令人发笑。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与嘲讽。 【示例2】此处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这样嘲讽的话语,揭示了“清国留学生”庸俗、不思进取、麻木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与嘲讽。 师:第3段有什么作用? (师生研讨后归纳) 预设: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课文开头,承接前面写作者在东京的生活;开启下文,写作者在仙台的生活。 ②内容上:独句成段,强调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归纳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并梳理了文章层次,研读了课文第一部分,那么,我们这一节课将继续研读课文,来深入地认识藤野。 二、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研读第二部分 (师生研讨后归纳并课件展示) 师:“我”为什么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 预设:因为“日暮里”不仅让“我”联想到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而且还有“日暮途穷”之意,表达了“我”的思乡爱国之情;“水户”是反清志士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表现了“我”的爱国情怀。 师:读第5段回答,如何理解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归结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 预设:“大概”表推测、估计,与句末的语气“罢”合用,以诙谐的口气猜测“我”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以“物以希为贵”为喻,表现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师:回读第1—5段,思考:“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无非”一词,表明“我”很沮丧、很失望,排斥、失望的情绪破空而来。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进行了特写镜头式的描写,刻画了一群“丑而不觉其丑,滑稽而不觉其滑稽”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现了“我”对清国留学生奇特怪诞的装扮与以丑为美而不自知的行为感到羞耻、愤恨,表明“我”是一个厌恶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追寻民主觉醒之路的先行者。 ——“我”是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人。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 说明“我”对书本感兴趣,渴求学到新知识。 ——“我”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 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看到清国留学生整天不学无术,觉得非常失望,于是准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我”是一个专心求学、不盲目追求娱乐和享受的人。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我”记住了日本的“日暮里”驿站,也许是因为“我”想起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名句;其次也只记得“水户”的地名了,因为那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我”是一个爱国的人。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我”在仙台受到部分友好人士的优待时,认为是“物以希为贵”的缘故。 ——“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师小结:“我”是一个东渡日本留学、专心求学、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的学生。 师:课文是如何描写藤野先生形象的? (学生在课文中勾画、讨论后归纳) 预设: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师:文中所写的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学生勾画、讨论后归纳)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谨和蔼。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师点拨:本文的目的不是叙事,而是为了把人物放到特定的事件中去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在写作时,我们应围绕人物,选择最能突显人物性格的典型材料。 师: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是否有跑题之嫌?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大背景:日本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后,国富兵强,青年受的是军国主义教育,有一种民族狂热,在他们眼中,那时的中国是弱国。 小背景:在仙台医专中,有些人认为中国人笨,是低能儿,学西洋医学不可能及格,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中国人学习成绩在一百多名日本学生中居中,因此对藤野先生精心辅导中国学生心生不满。 预设: 这两个事件中虽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但是通过日本学生会干事的言行反衬出了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藤野先生作为教师,对“弱国”的学生没有歧视和偏见,而是表现出热情和关心,他是正直善良的,他的这种品质难能可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