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环境影响报告书》

举报
资源描述
林芝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 环境影响报告书 (送审稿) 委托单位:林芝市旅游发展局 编制单位:云南湖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二0二二年八月 林芝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 录 目 录 I 1 总则 1 1.1前言 1 1.2编制依据 1 1.2.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1 1.2.2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法规、政策及规范性文件 3 1.2.3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4 1.2.4规划相关资料 5 1.3评价目的和原则 6 1.3.1评价目的 6 1.3.2评价原则 6 1.4评价空间范围和时段 6 1.5评价重点及评价方法 6 1.5.1评价重点 6 1.5.2评价方法 7 1.6环境功能区划 8 1.6.1生态功能区划 8 1.6.2环境空气功能区划 8 1.6.3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 8 1.6.4地下水功能区划 17 1.6.5声环境功能区划 17 1.7环境质量标准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17 1.7.1环境质量标准 17 1.7.2污染物排放标准 21 1.8环境敏感区 23 1.9工作程序 28 2规划分析 29 2.1规划概述 29 2.1.1规划总体安排 29 2.1.2项目及产品规划 42 2.1.3全资源整合规划 53 2.1.4全产业融合规划 53 2.1.5全要素提升规划 54 2.1.6全体系覆盖规划 56 2.2规划协调性分析 57 2.2.1规划协调性分析 57 2.2.2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分析 58 2.2.3与上层位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69 2.2.4与同层位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78 2.2.5与相关保护区规划协调性分析 81 2.2.6与“三线一单”的符合性 105 2.3规划的不确定性及应对分析 134 3规划区域现状调查与评价 136 3.1自然环境概况 136 3.1.1地理位置 136 3.1.2地形地貌 136 3.1.3气候气象 141 3.1.4河流水系 141 3.1.5土壤 143 3.1.6动植物资源 143 3.1.7矿产资源 144 3.2社会和经济发展概况 144 3.2.1 行政区划和人口 144 3.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44 3.3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变化趋势 146 3.3.1大气环境现状分析 146 3.3.2水环境现状分析 150 3.3.3声环境现状分析 154 3.3.4土壤质量现状 157 3.4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57 3.5林芝市旅游业开发现状及回顾性分析 177 3.5.1林芝市旅游业基本情况 177 3.5.2环境基础设施现状 188 3.5.3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 191 3.6环保督查发现的问题及其整改情况 193 3.7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194 4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96 4.1规划实施主要环境影响识别 196 4.2规划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确定 199 5规划方案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00 5.1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压力分析 200 5.1.1预测情景设置 200 5.1.2规划方案情景下污染源源强 200 5.2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03 5.2.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203 5.2.2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207 5.2.2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16 5.2.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217 5.2.4环境敏感区影响分析 221 5.2.5环境风险分析 227 5.2.5人群健康影响分析 229 5.2.6规划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分析 229 5.3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 232 5.3.1资源承载力状态评估 232 5.3.2环境承载状态评估 235 5.4碳排放估算 240 5.4.1旅游业碳排放 240 5.4.2碳排放估算 241 5.4.3减少碳排放的途径 242 5.5积累环境影响分析 244 5.5.1累积环境影响内涵 244 5.5.2累积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245 5.5.3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245 5.5.4对策及建议 246 5.5.5遇到的困难 246 6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 247 6.1规划方案综合论证 247 6.2规划方案的环境效益论证 249 6.3优化调整建议 250 7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 254 7.1空间约束要求 254 7.2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255 7.3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255 7.3.1施工期 255 7.3.2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257 7.3.3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261 7.3.4重点自然资源保护措施 265 8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要求 268 8.1与项目环评联动 268 8.2环评要求 268 8.3项目环评的重点内容和基本要求 268 8.4项目环评可简化内容 269 9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 270 9.1评价目的 270 9.2评价重点 271 9.3调查方法 271 9.4跟踪评价的时段 272 9.5评价内容 272 9.6跟踪监测 273 9.7保障措施 274 10公众参与 276 10.1公众参与概述 276 10.2第一次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情况 276 10.2.1公开内容及日期 276 10.2.2公示方式 277 10.2.3公众意见情况 277 10.3征求意见稿公示情况 277 10.3.1公示内容及时间 277 10.3.2公示方式 278 10.3.3查阅情况 281 10.3.4公众提出意见情况 281 10.3.5其他公众参与情况 281 11评价结论 282 11.1规划编制背景与规划概况 282 11.2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 282 11.2.1生态环境现状 282 11.2.2存在问题 284 11.3规划环境影响特征与预测评价结论 284 11.4资源环境压力与承载力状态评估结论 285 11.5规划实施制约因素与优化调整建议 286 11.5.1规划实施制约因素 286 11.5.2规划优化调整建议 287 11.6规划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要求 289 11.7总体评价结论 290 附件 附件1 委托书 附件2 《关于进一步严格冰川(雪)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源头管控的通知》(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2022年6月24日) 附图 附图1 林芝市全域旅游优质资源位置分布图 附图2 全域旅游规划空间格局图 附图3 全域旅游规划泛景区化旅游目的地分布图 附图4 全域旅游交通规划图 附图5 全域旅游集散体系布局图 附图6 涉及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的规划项目位置示意图 附图7 涉及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的规划项目位置示意图 附图8 涉及工布自然保护区的规划项目位置示意图 附图9 涉及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项目位置示意图 附图10 涉及西藏嘎朗国际湿地公园的规划项目位置示意图 附图11 涉及比西藏日神山国家森林的规划项目位置示意图 附图12 涉及西藏色季拉国家深林公园的规划项目位置示意图 附图13 涉及西藏巴松湖国家深林公园的规划项目位置示意图 附图14 规划项目与林芝市生态保护红线位置示意图 附图15 规划项目与林芝市“三线一单”保护单元位置示意图 附图16 地理位置图 附图17 区域水系图 V 林芝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 1 总则 1.1前言 2016年,国家旅游局(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观,全域旅游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话题,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将全域旅游作为城市建设、产业升级、品牌塑造的重要方法论。关于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体系中如何探索路径、如何示范全国等问题,成为林芝市旅游系统以及政府决策层思考的重大命题。为科学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共林芝市委林芝市人民政府委托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编制了《林芝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年)》。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作为全新的旅游规划形式,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认知方式、发展路径有别于传统规划,亦鲜有可供参考借鉴的成熟体系。《林芝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年)》按照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结合林芝市现有旅游产业基础、运营体制,从全域旅游解析、全域旅游发展条件分析、全域旅游产业条件分析、林芝全域发展战略、全资源整合、全空间拓展、全产业融合、全要素提升、全体系覆盖、全方位协作、环境保护规划、创建计划等方面,在规划时间内为林芝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提供了基本思路和行动指南。 为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林芝市旅游发展局组织并委托云南湖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林芝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的环境影响评价任务。我单位在接受委托时已距规划基准年(2018年)约4年,属于补办环评手续。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成立了课题组并遵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130-2019),在仔细阅读、研究了规划相关文件、资料和现场踏勘、调查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编制单位和相关环保要求,编制了《林芝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 1.2编制依据 1.2.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6月27日修订,2018年1月1日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10月26日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22年6月5日起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9)《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8.10.2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20.1.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12.2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10.26);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8.10.26);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8.10.26);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7.2);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11.4);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3.1.1);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20.10.2); (20)《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2021.3.1); (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10.1); (22)《建设项目管理条例》(2017.10.1); (2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10月7日修订); (24)《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12月1日实施); (2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1.1); (2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2017.10.7); (27)《地下水管理条例》(2021.12.1); (28)《排污许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