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石钟山记》ppt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举报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苏轼提纲挈领提纲挈领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1.作者敢于怀疑,析之以理,验之以实。学习作者质疑和求实的质疑和求实的精神精神。2.学习本文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的方法。3.体会作者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的风格。4.掌握文学文化文学文化常识。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苏迈(10591119),字维康,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长子,生母为苏轼的第一位妻子王弗。尝为酸枣尉(苏轼文集卷六八书迈诗)。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走近作者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了解背景了解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了解背景了解背景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四:“通篇讨山水之幽胜,而中较李渤、寺僧、郦元之简陋,又辨出周景王、魏庄子之钟音。其转折处,以人之疑起己之疑,至见中流大石,始释己之疑,故此记遂为绝调。”夯实基础夯实基础 文学知识文学知识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有带议论色彩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记记承承天天寺寺夜夜游游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夯实基础夯实基础 文化常识文化常识1.水水经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 的专著。著者和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争议颇多。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水水经经注注则是 在水经基础上扩充撰成,记载的河流水道1252条,达三十万余字,共40卷。全文超过水经20余倍。2.彭蠡彭蠡:湖的别称。3.磬磬(qng):古代 ,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4.桴桴(f)止响腾:。5.县县尉尉:官名.(相当于公安局局长),秦、汉制度,与县丞同为县令 ,掌治安捕盗之事。一般大县二人,小县一人。6.团练团练副使副使:官名。唐朝始置,为团练(地方自卫队)守捉使(全称)副职。五代沿置,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S8),定为准从六品。宋朝常用以安置贬降官员,无职掌,哲宗元佑(10861094)中定为从八品。7.鹘鹘(h):老鹰。鹘,鹰的一种。8.周景王之无射无射也: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9.魏庄子之歌歌钟钟也:古 器。10.以斧斤斧斤考击而求之:斧刃纵向,伐木者用之,其形与刀同;斤刃 向,斫木者用之,其形与锄同。11.渔渔工水工水师师:渔人(和)。水系郦道元鄱p阳打击乐器鼓槌佐官钟乐横船工初步感知初步感知 准确认读准确认读石钟山记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llqngfkngkng初步感知初步感知 准确认读准确认读至莫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窾坎镗鞳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mqhzhgunchnghngxikuntngtzhy初步感知初步感知 疏通词句疏通词句石钟山石钟山1 1记记郦道元 水经云:“彭蠡2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3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4浪,水石相搏5,声如洪钟6。是说7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8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9始访其遗踪10,1.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得名由来:“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2.彭蠡:鄱阳湖的别称。3.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4.鼓:激荡,掀动。5.搏:击,拍。6.洪钟:大钟。7.是说:这个说法。8.磬(q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对着深潭,微风吹动波浪,水拍打石,声音像大钟。这个说法,人们常怀疑。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初步感知初步感知 疏通词句疏通词句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11,北音清越12,桴止响腾13,余韵徐歇14。自以为得之15矣。然是说也,余尤16疑之。石之铿然17有声者,所在皆是18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悠扬。越,高扬。13.桴(f)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16.尤:更加。17.铿(kng)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在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敲听听,南边的重浊而模糊,北边的清脆而响亮,像鼓槌停了敲声音还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这个说法,我更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初步感知初步感知 疏通词句疏通词句元丰19七年六月丁丑20,余自齐安21舟行适临汝22,而长子迈将赴23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24,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25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26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19.元丰:宋神宗的年号。20.六月丁丑:这里指农历六月初九。21.齐安:今湖北黄州。22.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23.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24.湖口:县名,今江西湖口。25.硿(kng)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26.莫(m)夜:晚上。莫,通“暮”。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就任饶州德兴县县尉,送他到湖口,因而能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石钟山初步感知初步感知 疏通词句疏通词句森然27欲搏人28;而山上栖鹘2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3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31也。余方心动32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33如钟鼓不绝。舟人34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35,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36而为此37也。27.森然:阴森地。28.搏人:击人。29.栖鹘(h):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30.磔(zh)磔:鸟鸣声。31.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32.心动:心惊。33.噌(chng)吰(hng):形容钟声。34.舟人:船夫。35.罅(xi):裂缝。36.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37.为此:形成这种声音。阴森森地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笑的,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要回,就听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像钟鼓声不断。船夫很惊恐。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而发出这种声音。初步感知初步感知 疏通词句疏通词句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38,可坐百人,空中39而多窍40,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41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4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43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44也。古之人不余欺也45!”38.中流:水流的中心。39.空中:中间是空的。40.窍:窟窿。41.窾(kun)坎镗(tng)鞳(t):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42.汝识(zh)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43.周景王之无射(y):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44.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45.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进入港口,有大石头正对着水中央,上可坐百人,中间空,有许多窟窿,跟风和水相互吞吐,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刚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初步感知初步感知 疏通词句疏通词句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46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47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48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49虽知而不能言50。此世所以不传也51。而陋者52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3,自以为得其实5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46.臆断:主观判断。臆,胸。47.殆:大概。48.终:终究。49.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50.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51.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52.陋者:浅陋的人。53.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