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中历史 第1单元教材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1/30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单元课标单元课标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3.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单元导语单元导语1.1.国家国家含义:含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基本职能:基本职能:公共权力、社会治理2.2.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主要形式:主要形式: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与共和制等差异性:差异性:各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第第 1 1 课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要点目标】【要点目标】学习要点学习要点水平水平 1-21-2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水平水平 3-43-4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中国古代政治体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制在秦秦朝建立前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后的巨大变化能够叙述夏商西周主要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能够梳理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形成过程能够通过比较,概括夏商西周政治制度与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取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原因,评价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能够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秦朝政治制度与相应历史阶段的适应性,体会先民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政治智慧秦朝至清朝大一秦朝至清朝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体制的演变线索能够梳理秦朝至清朝中央宰辅制度的演变和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能够辨析内阁、军机处与宰相制度的区别能够概述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能够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能够结合相应的历史环境,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变革的原因能够理解政治体制演变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课时间轴】【课时间轴】2/30【文本梳理】【文本梳理】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学习聚焦:夏朝建立世袭制,商朝建立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学习聚焦:夏朝建立世袭制,商朝建立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朝代朝代制度制度概况概况特征特征夏夏世袭制世袭制1.1.背景:背景: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2.2.标志:标志: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商内外服制内外服制1.1.内服: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2.2.外服: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1.1.商:商: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2.2.西周: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政权)(政权)与血缘关系(族权)(族权)相结合3.3.商周:商周: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西周西周分封制分封制1.1.含义:含义: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纲要上(纲要上 P6P6)2.2.地区:地区:除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3.3.对象: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4.4.序列: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5.权利:权利: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6.6.义务:义务: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7.7.影响:影响: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加强周天子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对地方的政治统治(纲要上(纲要上 P6P6)宗法制宗法制1.1.含义:含义: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纲要上(纲要上 P7P7)2.2.核心: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3.原则:原则:大宗命令小宗,小宗服从大宗大宗命令小宗,小宗服从大宗(纲要上(纲要上 P7P7)4.4.作用作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纲要上(纲要上 P6P6)春秋春秋1.1.原因: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2.2.表现:表现: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战国1.1.原因:原因: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重大改革2.2.表现:表现: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教材边角教材边角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摘自教材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摘自教材 P3P3 史料阅读)体现了什么思想?史料阅读)体现了什么思想?思想:春秋时期民本思想的光辉。以图解史以图解史3/30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学习聚焦: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学习聚焦: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皇帝制度皇帝制度1.1.地位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2.2.名称由来名称由来三皇五帝3.3.特点特点皇帝独尊:皇帝独尊: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皇权至上:皇权至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位世袭:皇位世袭: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1.1.概况概况三公三公丞相: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九卿九卿泛指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诸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2.2.地位地位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廷议,最后由皇帝裁决郡县制郡县制1.1.概况概况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置郡守、郡丞和(置郡守、郡丞和郡尉,设监御史掌监察)郡尉,设监御史掌监察)、县/道(置县令(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长、县丞、县尉)两级行政机构2.2.特点特点郡、县主要官吏都由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纲要上(纲要上 P15P15)文书制度文书制度1.1.内容内容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传送到全国各地2.2.作用作用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教材边角教材边角皇帝自称皇帝自称“朕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命和令分别称为“制制”与与“诏诏”,印称为,印称为“玺玺”(教材(教材 P3P3 历史纵横)体现了皇帝制度的什么特历史纵横)体现了皇帝制度的什么特点?秦始皇采取此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点?秦始皇采取此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特点:皇帝独尊。主要目的:宣扬秦始皇的丰功伟业。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摘自教材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摘自教材 P4P4 史料阅读)据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史料阅读)据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信息:秦朝文书制度的严密与发达。以图解史以图解史4/30比较辨析比较辨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关系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关系1.1.联系联系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2.2.区别区别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聚焦: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学习聚焦: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要处在不断调整中。中央行政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两汉两汉中外朝制中外朝制1.1.汉武帝时汉武帝时:为加强集权,设立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中央行政中枢权力逐渐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外朝丞相权力削弱2.2.西汉晚期:西汉晚期:中朝尚书权力逐渐增大3.3.光武帝时光武帝时: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西汉: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1.1.郡县郡县郡:郡:设太守、郡尉、郡丞县:县:设县令/长、县丞、县尉2.2.王国和侯国王国和侯国原因原因:汉高祖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惩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一批同分封一批同姓诸侯王姓诸侯王(纲要上(纲要上 P20P20)影响:影响:给汉朝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结果结果:景帝(削藩削藩)、武帝(推恩令推恩令)后,诸侯国权力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郡、县三级制概况概况:州由监察区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影响:影响: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局面魏晋魏晋三省制三省制州、郡、县三级制州、郡、县三级制分封制分封制郡县制郡县制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官员任免官员任免世袭中央任免考核与中央政府关系与中央政府关系独立性强中央政府下属地方行政机构性质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影响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5/30南北朝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纲要上纲要上 P39P39)隋朝隋朝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1.1.演变演变确立:确立:隋文帝完善:完善:唐太宗2.2.概况概况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门下省:审议封驳机构,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尚书省:执行机构,负责执行诏令政事堂:政事堂: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六部:设在尚书省下六部:设在尚书省下吏、户、礼、兵、刑、工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3.特点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4.4.影响影响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政治制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度的重大变革(纲要上(纲要上 P39P39)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纲要上(纲要上 P40P40)州、县二级制州、县二级制废郡,以州统县唐朝唐朝州、县二级制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道、州、县三级制1.1.道道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 10 道,后增至 15 道,作为中央派出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2.2.藩镇割据藩镇割据概况概况唐玄宗在一些战略重地增置藩镇,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影响影响削弱中央集权,也延续唐朝统治宋朝宋朝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1.1.二府二府中书门下: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长官是同平章事枢密院: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长官是枢密使2.2.三司三司最高财政机构,长官是三司使州、县二级制州、县二级制路、州、县三级制路、州、县三级制1.1.路:路:改道为路,设立设立“四监司四监司”,(纲要上(纲要上 P49P49)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2.2.州州:增设通判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彼此制约(纲要上(纲要上 P49P49)元朝元朝一省制一省制中书省: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省、路、府、州、县多级制省、路、府、州、县多级制1.1.性质性质: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后来,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2.2.概况概况:除今天的河除今天的河北北、山西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直辖外,全国共设全国共设 1010 个行省个行省(纲要上纲要上 P57P57)3.3.特点特点:辖区广泛辖区广泛,军政大权集中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效率提高(纲要上(纲要上 P57P57)4.4.影响影响: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少数民族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发展发展,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和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和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重大变化发展史上的重大变化(纲要上(纲要上 P57P57)6/30明朝明朝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废除中书省和宰相1.1.目的目的:加强皇权加强皇权(纲要上(纲要上 P72P72)2.2.废除:废除:1380 年,明太祖废除自秦以来实行的宰相制度3.3.影响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纲要上(纲要上 P7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