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

举报
资源描述
宋初诗坛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白体”:宋初,诗人效仿白居易诗体曾经成为一种风气。代表人物有徐铉和王禹俯。正如 蔡宽夫诗话说,宋 初“士大夫皆宗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徐 铉(9 1 6-9 9 1)字鼎臣,广 陵(今江苏扬州)人。他本是南唐末年的重臣,那时南唐受着宋王朝的压迫,他的处境也很艰难;后随李后主降宋,虽然做到散骑常侍,但言行不能不十分谨慎,心情也始终是压抑的。他在痛苦中挣扎,只好求宁静于山水,求解脱于佛道,或在繁忙的交游宴饮中排遣愁闷,总算维持着心理的平静。有 骑省集。徐铉的诗大多有一种落寞中略带怅惘的情愫,他把这种情愫写得很淡,语言也是清淡自然的,少有生涩的地方,如 登甘露寺北望:京口潮来曲岸平,海门风起浪花生。人行沙上见日影,舟过江中闻橹声。芳草远迷扬子渡,宿烟深映广陵城。游人相思应如橘,相望须含两地情。这诗可以推断是写于南唐覆灭后。末二句用“橘迁于淮北则为枳”的典故,表现对江南故国的依恋。但全诗大半部分只是在写一片萧索迷蒙的景色,看不出很强烈的情绪;末二句也是借“游人相思”着笔,不正面写自己。在宋初学白居易诗风的诗人群中,最重要而且不为白体所缚、能写出自己特色的是王禹倩。王 禹 偶(95 4 1 0 0 1)字元之,巨 野(今属山东)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当过翰林学士,三任知制诰,又三次受黜外放,晚年曾任黄州地方官,故又称“王黄州”。他为人刚直,怀有正直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来自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观,敢于直言。他自称 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谪居感事)。有 小畜集。出于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良知,王禹偶写下了一些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如他在京任谏官时所作 对雪,从寒冬大雪无公务、一家团聚饮酒落笔,写到自己因此而想起“输挽供边鄙”的“河朔民”和“荷戈御胡骑”的“边塞兵”,在此酷寒天气中会是如何艰辛,最后归结到自责:自己身为谏官,却并未充分尽责,实是 深为苍生蠹”。王禹储还有贬官商州时所写的 感流亡,描述一户因旱荒而从长安流亡到商州的贫苦人家的艰难情形,最后同样归结到自己仕宦十年,无所作为,只 是“峨冠蠹黔首”,所以不应该因被放逐而悲叹。这种构架在白居易晚期诗歌中早已出现过。但比起杜甫以及白居易早期的同类诗歌,我们会感觉到这些诗的感动力要差得多。这是因为:第一,诗人对自己表示同情的对象的心情并未有像杜甫、白居易的一些优秀作品中那样具有深入的理解,他们在诗中的形象显得干枯;第二,诗歌的后半部分归结到自身时,在自谴中显示出很强的自我表白意味,实际上这成了诗歌的重心;第三,这些诗在艺术上往往有些粗糙,表达“意义”的欲望比抒发情感的要求显得更加强烈。所以说,这一类诗固然有其可贵之处,但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而上述特点,在后来的宋诗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真正能反映王禹倩诗歌艺术造诣的,还是那些描绘山水景物、抒发内在情怀的作品,如 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色,养麦花开白雪香。又 如 寒食:今年寒食在商山,雨,巷陌春阴乍禁烟。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蚊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这二首诗作于商州,王禹储当时一方面为政治上的挫折而感到悲哀,一方面也常以老庄哲学来宽慰自己,在大自然中忘怀个人命运的不幸,如 他 在 听泉诗中云:“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前 一 首 中“数峰无语立斜阳”句,以拟人手法写自然景物,使之带有生动的趣味,这种写法在唐代还不多,在以后的宋人诗词中渐渐多起来,所以值得注意。二首诗的结句,虽着眼点不同,但都是试图把苦闷加以淡化,也已表现出宋诗的理智倾向。这二首诗的写法很有白居易诗的特点,语言浅切,叙述从容连贯,层次清楚,没有突兀惊人的意象,也没有跳荡的表现,色彩鲜明但并不浓腻。诗中的对句,虽工整却颇为自然,让人感到亲切而不吃力。另一方面,王禹偶也吸收杜甫诗的某些特点。据说,他儿子说他的诗与杜诗相似,他便喜不自胜,自 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前赋村居杂兴诗二首聊以自贺),他还说过“子美集开诗世界”(日长简仲咸),对杜甫备加推崇。因此,在王禹偶诗中常可以看到杜诗的痕迹。如 新秋即事三首之一:露莎烟竹冷凄凄,秋吹无端入客衣。鉴里鬓毛衰飒尽,日边京国信音稀。风蝉历历和枝响,雨燕差差掠地飞。系滞不如商岭叶,解随流水向东归。杜 甫 秋兴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写羁旅中的孤独凄凉之感和对京城的思念,透露着在政治上不甘沉落的心情。不但内涵与杜甫的诗近似,那种严谨的、开合变化的结构,起伏顿挫的格律、工整的对仗、情与景的相互衬托,都与杜诗相近。只是它不像典型的杜诗那样沉郁有力,气象壮阔。而比起率意浅切、舒缓流畅的白体诗来,它显得结构紧密多变化,语言上经过更多的锤炼。如果深究到人格方面,那么可以说:王禹偶虽羡慕白居易的放达,却学不到白居易后期那种闲适自在,内心总有拂不去的苦恼;虽敬仰杜甫的为人,却也学不到杜甫的执着与激情,故其诗风亦依违于两人之间。晚唐体: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其中最重要的是林逋、魏野、寇准、潘阑、与 所 谓“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其中除了寇准是高官外,大多是隐逸山林的处士和僧人。他们的生活原本很冷落,又需要显示“不事王侯”的清高,所以写这种诗也就颇为自得。贾岛派诗歌的特长,在于对所描绘对象的细致体察和新颖巧妙的语言表现,北宋初这派诗人也在这一点上煞费苦心。如 魏 野 的 冬日书事中“松色浓经雪,溪声涩带冰”,不但对仗精整,“浓”、“涩”两 处“诗眼”的表现力也确实很强。在这一批诗人中,林 逋(968-1028)最为著名,而 梅花(一 作 山园小梅)则是他的代表作: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其 中“疏影”、“暗香”一联,素来被誉为“警绝”。首先,作者从水中的倒影写梅,从虚处着笔,这就多一重意味,便于渲染静寂的气氛。疏淡的梅枝横出斜逸于水上,香气在空中若有若无地浮动,富有画面之美,并给人以身临其境似的飘渺之感。而“水清浅”与梅枝的配合,更 显 出 苏 轼 书林逋诗后所 谓“神清骨冷”的情趣;“月黄昏”与暗香的配合,也更显得朦胧清幽,两者共同构成了一种清雅超逸的意境,传达出作者的人生意趣。林逋因之获得“梅妻鹤子”的称誉。“晚唐体”的不足:一、意象单调。六i诗话记我了 一则故事,说有个叫许洞的进士和九僧一起分题咏诗,提出不许用山、水、风、云、竹.、石、花、草之类字眼,“于是诸僧皆搁笔”,由此可见他们生活情趣的偏狭。二、形式呆板。他们效仿姚、贾,所作以五律为多,且大都把功夫用在对仗的中间二联上,句式大体是前两句为二一二,后 两 句 为 二 二,而把单音节处作为“诗眼”,格外加以琢磨。由于他们生活狭窄,才气有限,常在同流前辈的诗里乞讨,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并不多。像“多”或“全”与“半”的 搭 配(希 昼 留题承旨宋侍郎林亭“会茶多野客,啼竹半沙禽”,简 长 送僧南归“吴山全接汉,江树半藏云”),“入”的 使 用(惠 崇 访杨云师淮上别墅“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送迁客“浪经蛟浦阔,山入鬼门寒”)等等,都成了套路。三、诗中表现的情感不出乎闲适、旷逸、愁闷、惆怅之类,所以色彩比较单一。“西昆体”:因杨亿编辑的 西昆酬唱集 而得名。真宗时期,以杨亿(9 7 4 1 0 2 1)、刘 筠(9 7 1 1 0 3 1)、钱 惟 演(9 7 7-1 0 3 4)为首的一批馆阁诗人,在 奉 命编撰 册府元龟时,他们以李商隐诗歌为模仿的对象,大量地写作辞采华丽、属对精工的诗篇,彼此 唱 和 应 酬。西昆酬唱集行世后,风行一时,“杨、刘风采,耸动天下”,(欧阳修语,见 刘 克 庄 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号 之“昆体”。(欧 阳 修 六一诗话)“西昆体”的题材和艺术特征题材:怀古咏史、咏物及流连光景之作。艺术特征: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如 杨 亿 南朝:五鼓端门漏滴稀,繁星晓城闻鸡度,步试金莲波溅袜,龙盘王气终三百,夜签声断翠华飞。细雨春场射雉归。歌翻玉树涕沾衣。犹得澄澜对敞扉。典故:(I)步试金莲:南史卷 五 齐本纪下废帝东昏侯纪: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涂壁皆以麝香,锦幔珠帘,穷极绮丽。(2)歌翻玉树:陈书卷 七 后主沈皇后传: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互相赠答,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词,被以新声,选宫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数,令习而歌之,分部迭进,持以相乐。其 曲 有 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大指所归,皆美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也。其略曰:“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平心而论,西昆诗人对晚唐五代至北宋开国初的诗风是有一定冲击力的。在那一段时期中,习白体者每有俚俗滑易之弊,而西昆体较之有精致含蓄之长;习姚、贾体者每有细碎小巧之弊,而西昆体较之有丰赠开阔之优。而且,西昆诗人的作品也并不如一般批评者所说,完全是内容空泛的,如刘筠、杨亿等七名馆臣以 汉武为题的唱酬诗,即是针对真宗妄信符瑞、东封泰山之事,而以汉武故事借古讽今。除此以外,他们的咏史诗和交游赠别之作中,也有写得比较有意思的。但 正如杨亿在 西昆酬唱集序中所说:“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醺J。”因此,他们诗歌的弊病也就很明显。譬如说,李商隐用典,主要是借典故所包含的情绪色彩和象征意蕴,来显示与烘托一种朦胧迷离的内在心境,而不是作为指示符号,即不是用“故事”替代某事物,以甲换乙,显示有学识有材料。西昆诗人却容易犯这种毛病,像杨亿、刘筠、钱惟演的 泪诗,就只是把古来有关悲哀的故事集中在一起,好像是一堆谜语。又如他们学李商隐诗的绚丽色彩与绮瑰意象,但并非如李商隐那样是出于表现内在情感的必须,而往往只是停留在外在物象上。北宋中期诗坛之繁荣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等人的诗歌第一节欧阳修倡导诗文改革一、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欧阳修在北宋文学变革中的领袖地位,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这一场文学变革与当时政治方面的改革相互关联,是自上而下、依靠政权的力量推进的。早在天圣年间,范仲淹就提出过“时之所尚,何能独变”,希望朝廷“敦谕词臣,兴复古道”(奏上时务书),而朝廷也确实几次下诏,从政治意义上提出改变文风的问题,如仁宗天圣年间曾诏斥文人“竞为浮夸靡鹿之文”,要求学者“务明先圣之道”,并指令从朝廷文件入手“矫文章之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 0 6、1 0 8)。领导这种性质的变革,当然需要相当高的政治地位,而欧阳修具备这一基本条件。其次,欧阳修在当时的文人群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欧阳修喜欢扬人之美,并利用其知贡举的权力地位举荐人才,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文学家都曾得到欧阳修的帮助,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文人集团。如梅尧臣、苏舜钦二人名位不显,欧阳修却以诗坛宗主相视,使他们声誉大张;曾巩落第,欧阳修为他写序饯行,令人刮目相待,后又在知贡举时把他录为进士;对王安石,欧阳修不仅两次加以推荐,而且在赠诗中给予极高的称评;三苏中,苏洵以一默默无闻的布衣身份,经欧阳修的推荐和鼓吹而名动海内,苏轼、苏辙则是欧阳修知贡举时选拔于前列的,苏轼尤其受到他的推重。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和政治家,欧阳修的眼光、涵养,确实是不同一般的。再次,欧阳修具有通达的文学观:欧阳修有着比较合理,富有调和性、包容性的文学主张。他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但他又反对矫枉过正的“太学体”,同时对杨亿的“雄文博学,笔力有余”(六一诗话)颇为称赞,认 为 他 是“真 代之文豪也”(归田录)。在文道关系上,主张文道并重。提出尊韩的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