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方案2021—2022学年双减政策—(1)

举报
资源描述
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方案 20212022 学年双减政策(1)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确保 2030 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我校体育工作的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有关“双减”工作的文件精神,以中共中央办公厅、XX 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准绳,按照市、区教体育局的相关文件要求,学校以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突破口,以精致化管理为抓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以强化德育、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深入探索增效的策略方法和途径,逐步建立和完善“双减”的长效机制,推进学区科学内涵发展,稳步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二、体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二、体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略副组长:略成员:略三、体质管理原则三、体质管理原则(一)遵循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原则。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每个学习日有一小吋体育锻炼时间。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加强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二)遵循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原则。坚持育人的宗旨,遵循教育发展和体育运动规律,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学于乐,寓练于乐。(三)遵循安全第一原则。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四)遵循全面性原则。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并形成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良性发展的局面。四、体质管理的具体要求四、体质管理的具体要求(一)全员参与,强化激励坚持学生全员参与原则。学校政教处、教务处紧密配合,教师间相互协作。学校每学期对优秀班级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并作为考核评价班级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保证体育锻炼活动的有效开展。(二)学校制定学生近视眼防控方案,确保每天上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制定学校学生视力状况监测机制,每学期定期进行全覆盖视力筛查。学校制定课程表,保证学生课间休息时间,要求任课教师提醒学生课间走出教室进行放松。为避免不良用眼行为,教师要监督并及时纠正孩子不良读写姿势,应保持“一尺、一寸、一拳”要求,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 40 分钟。(三)开展体育运动。全面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每天阳光运动不少于 1 小时。每个学生掌握至少 2 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学生每节课间休息并进行适当身体活动,减少静态行为。(四)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一至二年级每周 4 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 3 课时,严禁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五)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必须开齐开足上好。每天安排体育活动课,切实保证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根据新课程标准规定,一、二年级每周安排 4 节体育课,三、四、五年级每周安排 3 节体育课。同时,要深化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安排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提高体育教学和活动质量。各年级各班要严格执行教导处的课程安排,依据学校课程总表开足开全体育课,任何个人不得挤占和挪用体育课时。(六)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要性的宣传。中小学校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班团队活动及家校协同联动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家长和中小学生科学认识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了解运动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预防肥胖与近视、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增强体质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做好体育素养评价宣传培训工作,将体育意识、知识、行为、技能及体质健康等测评融入日常安排。五、工作举措(一)确保 1 小时大课间,精心组织“两操”。每天上午 9:50-10:20 开展眼保健操和课间操,共计 30分钟,下午 15:30-16:00 开展眼保健操和大课间活动,共计30 分钟,上午和下午共 1 小时。任何教师不得占用学生大课间活动时间,确保大课间有实效,增强学生体质。(二)做好体质健康监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对体质健康管理内容定期进行全面监测,建立完善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一评估一反馈一干预一保障”闭环体系。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测复核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真实、完整、有效地完成测试数据上报工作,研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制定相应的体质健康提升计划。(三)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求体育教师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每学期让每位学生掌握 12 项运动技能;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类体育赛事和运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员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体制健康。形成校内竞赛体质“校内竞赛一校级联赛一选拔性竞赛”逐层提高。体育教研组定期进行集中备课和集体研学,适时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四)做好体质健康监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对体质健康管理内容定期进行全面监测,建立完善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一评估一反馈一干预一保障”闭环体系。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测复核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真实、完整、有效地完成测试数据上报工作,并及时对数据整理中描述的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并制定计划在日常训练中予以落实。(五)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我校每年 9-11 月开展覆盖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报区教委审核合格后及时上报测试数据。建立并完善未达标学生个体发展追踪记录手册及学生个体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逐步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信息平台,定期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数据信息定期反馈到学校,供学校决策服务。迎接区教委 12 月上旬开展抽查复核工作,对各校测试上报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有效性进行抽查复核,及时分析测试结果,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动态趋势,加强反馈应甩实施精准干预,建立完善“监测一评估一反馈一干预一保障”闭环体系。学校每年公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六)提髙眼保健操质量,保障学生睡眠时间。严格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监督学生每天认真做好两次眼保健操;不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睡眠情况,如有学生长期睡眠不足情况,分析原因,家校协同尽快改善。(七)要加大宣传,利用“致家长一封信”或家长会的形式加大体质管理宣传,引导家长正确认识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强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有机结合。(八)突出宣传引导的重要性,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凸显家校协同联动教育机制的作用;(九)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推动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实施。1、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通过组织开展运动会、联赛等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构建完善的校内竞赛一校级联赛一选拔性竞赛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以赛带练,以赛促教。积极推进中考体育改革,规范完善体育中考模式,确保以考促教,以评价促练习。2、学校加大体育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完善校园运动设施建设,加强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确保初中每周 3 课时,对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的现象零容忍。3、学校保证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 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 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通过体育比赛、家长会、家校合作等方式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不提倡安排大强度练习。体育教师要对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加强指导,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4、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项目的训练。(十)保证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扎实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力度,杜绝学生饮食安全事故和传染病的流行。要积极开展疾病预防、营养常识、卫生安全等青少年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六、工作目标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和强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坚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长效机制,深化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及锻炼效果,从严加强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督导和评估制度,深化健康教育,实施好各项健康工作的“达标细则”,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使我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学生体质得到全面增强。七、加强体质管理审核与监管(二)注重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对学生五项管理工作人人皆知。形成工作合力,保证工作效果。(三)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等职能部门要要加强监督,定期或不定期抽查体育课,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教师,责令整改。有家长反映违背本制度,并造成社会舆论影响的教师取消评优评模、晋级晋岗资格。(四)严格管理,失职问责。全体教师要增强责任心,严守纪律,规范行为,凡因工作不力致使学生出现问题者,对责任人严肃问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公共安全/评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