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ppt课件:第八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举报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思想政治第八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必修二经 济与 社 会内 容 索 引探究活动 落实素养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热点引路 知能训练探究活动探究活动 落实素养落实素养课课标标要求要求 1.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2.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学习清单学习清单 1.描述与分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社会保障的功能和内容。2.解释与论证:影响分配方式的因素。加强社会保障的原因。3.预测与选择: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4.辨析与评价:不同分配方式与公平的关系。发展社会保障要量力而为、权责统一。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增强对我国分配制度的政治认同。坚持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科学精神:用全面的观点认识我国居民获得收入的合法途径和方式,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3.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通过走访辛勤劳动、合法经营的致富典型,弘扬劳动精神,提高守法致富的法治意识。通过积极参与有关社会保障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积极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建言献策。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关键能力考点一 考点二 精梳细理精梳细理重基础重基础考点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考点一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一、分配制度1.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2.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想一想】所有制结构是分配制度的最终决定因素。提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中,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考点一 考点二 二、分配方式1.按劳分配(1)性质: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2)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考点一 考点二 (3)作用提高效率: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公平: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4)原因:是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考点一 考点二 2.按要素分配 内容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考点一 考点二 三、收入来源1.原因: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2.途径: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 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经营性收入 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考点一 考点二 四、崇尚劳动1.原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2.要求: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考点一 考点二 五、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原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2.要求(1)三者关系: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2)一个制度: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3)两个同步: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考点一 考点二 (4)三个阶段: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5)四类收入: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考点一 考点二 (6)一个消除:必须坚持消除贫困。原因:消除贫困是保障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目的:为了消除贫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考点一 考点二 易混易错1.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提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2.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有利于提升居民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提示。同步增长时,各自所占比重不变。考点一 考点二 博闻广积博闻广积提能力提能力1.我国的分配制度(1)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考点一 考点二 (3)要求: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提高效率、促进公平。考点一 考点二 链接生产力是分配制度的决定性因素(1)生产力包含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是主导因素,劳动工具是重要标志。(2)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中,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映、反作用于后者。(3)在生产关系中,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决定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考点一 考点二 2.按劳分配 存在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适用范围 公有制经济分配尺度 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对象 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地位作用 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考点一 考点二 特别提醒判定按劳分配的条件(1)范围: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所得是按劳动或管理要素分配所得。(2)依据:按劳分配是根据付出劳动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确定收入多少,包括工资、奖金和津贴,以及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3)排除:公有制经济中的管理、技术、资本要素所得是按要素分配的体现,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属于非按劳分配,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参与分配。考点一 考点二 3.比较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类别范围对应形式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公有制劳动收入按要素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非公有制按管理要素分配: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活动参与分配的方式各种经济成分具体分析非劳动收入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按资本要素分配:利息、股息、分红,私营企业主税后利润财产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考点一 考点二 特别提醒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个体劳动所得(1)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也会存在非劳动收入,属于按要素(除劳动要素外)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不能称为按劳分配,而称为按劳动要素分配。(2)个体经济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所以,个体劳动收入不包含按劳分配成分。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来自于自身的管理和劳动、经营和投资,是综合分配所得。考点一 考点二 4.全面理解公平(1)就领域而言,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实现公平。(2)从实质上讲,强调机会的平等,不要求结果的均等。如,贡献大、收入高,也是一种公平。(3)收入分配公平,强调两点,一是收入差距不能过大,二是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考点一 考点二 5.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角度内容三者关系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两个同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两种方式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两个方向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一个职能政府要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考点一 考点二 角度内容两类渠道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四类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一个消除坚持消除贫困两大措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结底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考点一 考点二 特别提醒区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一看分配的领域: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二看分配的主体:初次分配主要是企业(企业上交和国家收取税费、企业进行各项经营支出等),再次分配主要是国家(收取个人所得税、进行财政支出等)。考点一 考点二 6.思维聚焦考点一 考点二 微研深究微研深究明方法明方法命题点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例题】(2020全国卷)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等并列,将其列为生产要素。数据被列为生产要素是因为()数据广泛融入生产过程,具有独特创造力数据是最具流动性的基础性资源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日益凸显A.B.C.D.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配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推理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数据被列为生产要素是因为它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大作用,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发挥其独特创造力,符合题意;人才资源是最具流动性的基础性资源,错误;许多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可以分离,所以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不能成为数据被列为生产要素的原因,排除。故选B项。解题指导【素养点】通过分析数据被列为生产要素的原因,提升对国家政策的高度认同。考点一 考点二 对点金题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实施股权激励方式()A.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B.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C.是我国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与发展D.保障了科研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B解析实施股权激励方式,是贯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并没有改变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公有制经济,材料强调的是各类企业,C项不符合题意;劳动者在企业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D项夸大了科研人员在企业中的作用,说法错误。考点一 考点二 命题点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例题】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某市发放了普惠型和红利型两种消费券。普惠型消费券人人有份;红利型消费券只对低保、特困等四类救助对象发放。发放红利型消费券()A.是完善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举措B.是政府运用货币政策刺激消费的手段C.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稳定人民生活D.有利于实现消费升级,刺激经济增长考点一 考点二 答案C解析红利型消费券只对低保、特困等四类救助对象发放,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稳定人民生活,C项符合题意;发放红利型消费券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消费升级没有关系,A、D两项不符合题意;发放红利型消费券是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的表现,B项不选。解题指导【素养点】通过分析发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