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动化设备公司内部控制分析【参考】

举报
资源描述
泓域/汽车电动化设备公司内部控制分析 汽车电动化设备公司 内部控制分析 xx有限责任公司 目录 一、 公司简介 4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5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5 二、 项目基本情况 5 三、 起步和探索阶段 8 四、 学习与借鉴阶段 10 五、 公司治理原则的概念 11 六、 公司治理的框架 12 七、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 16 八、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19 九、 SASNO.55:内部环境的形成 22 十、 我国的借鉴与创新 23 十一、 控制的层级制度 24 十二、 内部环境如何发挥作用 26 十三、 运营分析控制 27 十四、 授权审批控制 33 十五、 控制手段类业务流程 36 十六、 控制活动类业务流程 42 十七、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与报告 58 十八、 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59 十九、 内部监督的内容 70 二十、 内部监督比较 76 二十一、 法人治理 77 二十二、 SWOT分析 88 二十三、 项目风险分析 97 二十四、 项目风险对策 99 二十五、 发展规划 100 一、 公司简介 (一)基本信息 1、公司名称:xx有限责任公司 2、法定代表人: 3、注册资本:1180万元 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 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 6、成立日期:2013-4-24 7、营业期限:2013-4-24至无固定期限 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 (二)公司简介 本公司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公司坚持“责任+爱心”的服务理念,将诚信经营、诚信服务作为企业立世之本,在服务社会、方便大众中赢得信誉、赢得市场。“满足社会和业主的需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的企业观念,面对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良好机遇,正以高昂的热情投身于建设宏伟大业。 公司秉承“以人为本、品质为本”的发展理念,倡导“诚信尊重”的企业情怀;坚持“品质营造未来,细节决定成败”为质量方针;以“真诚服务赢得市场,以优质品质谋求发展”的营销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纵观全局,争取实现行业领军、技术领先、产品领跑的发展目标。 (三)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项目 2020年12月 2019年12月 2018年12月 资产总额 6896.99 5517.59 5172.74 负债总额 3031.60 2425.28 2273.70 股东权益合计 3865.39 3092.31 2899.04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项目 2020年度 2019年度 2018年度 营业收入 16712.05 13369.64 12534.04 营业利润 3215.28 2572.22 2411.46 利润总额 2580.68 2064.54 1935.51 净利润 1935.51 1509.70 1393.57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1935.51 1509.70 1393.57 二、 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投资人 xx有限责任公司 (二)建设地点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 (三)项目选址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37.00亩。 (四)项目实施进度 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 (五)投资估算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6481.5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3478.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1.78%;建设期利息153.8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93%;流动资金2849.5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29%。 (六)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6481.58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有限责任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0202.85万元。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6278.73万元。 (七)经济评价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30300.00万元。 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24124.88万元。 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4516.70万元。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1.88%。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43年(含建设期12个月)。 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1154.97万元(产值)。 (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 24667.00 约37.00亩 1.1 总建筑面积 ㎡ 43612.63 容积率1.77 1.2 基底面积 ㎡ 14553.53 建筑系数59.00%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348.53 2 总投资 万元 16481.58 2.1 建设投资 万元 13478.20 2.1.1 工程费用 万元 11453.58 2.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1580.27 2.1.3 预备费 万元 444.35 2.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153.83 2.3 流动资金 万元 2849.55 3 资金筹措 万元 16481.58 3.1 自筹资金 万元 10202.85 3.2 银行贷款 万元 6278.73 4 营业收入 万元 30300.00 正常运营年份 5 总成本费用 万元 24124.88 "" 6 利润总额 万元 6022.27 "" 7 净利润 万元 4516.70 "" 8 所得税 万元 1505.57 "" 9 增值税 万元 1273.75 "" 1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152.85 "" 11 纳税总额 万元 2932.17 "" 12 工业增加值 万元 10115.98 "" 13 盈亏平衡点 万元 11154.97 产值 14 回收期 年 5.43 含建设期12个月 15 财务内部收益率 21.88% 所得税后 16 财务净现值 万元 4520.69 所得税后 三、 起步和探索阶段 1949~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在此期间,企业会计规范建设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规范建设具有以下特点:企业会计规范都属于行政制度,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企业会计规范经历了由分部门制定到按照国民经济分类统一制定,由所有企业适用一套会计制度到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执行不同会计制度的过程;企业会计规范的内容由单独的会计业务核算规范发展到会计业务核算和会计人员职责的规范。除了1963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会计人员的职权试行条例》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会计人员的任免和奖惩做出的具体规定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点关系之外,更多的规定是关于会计核算制度的。 1984年4月,财政部出台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对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跨级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和办理会计交接进行了详细规定;199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主要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并于1985年1月2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自1985年5月1日起施行,《会计法》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从法律的高度规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3年第一次修改并颁布了《会计法》,修改后的《会计法》明确了违法责任人、执法人以及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问题,区分了违法程度;2000年7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正了《会计法》,修正后的《会计法》包括总则、会计核算、公司、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特别规定、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等主要内容。1997年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主要规范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等内容。 四、 学习与借鉴阶段 从我国内部控制发展与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起步较晚、进展不顺利。我国内部控制建设过程是学习与借鉴的过程,是不断学习国际内部控制先进理念、借鉴国外内部控制成功经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部门主要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机构)、财政部(主管全国会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组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银监会(之前为人民银行)。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会计法》为国家法律之外,其他部门颁布的内部控制法规都具有非常强的行业特色和部门特色。主要表现在:财政部颁布的内部控制法规主要针对全国会计人员和企业(如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内部控制法规主要是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服务;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指引、规则主要是针对证券公司的;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指引主要是针对商业银行的。从2001年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开始,截至2005年12月,我国相关部门正式颁布的关于内部控制的法规与指南汇总。 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规范与实践,主要强调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为会计、审计服务。以《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为例,该规范整个制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控制理念比较落后,只是强制会计控制问题而忽视了管理控制;制订的组织机构不是很完整,主要是财政部和会计界在制订,其他领域参与者很少;控制规范的体系性、完整性比较差。只有11个控制规范,而且也没有相应的实施指南等;时间太长,没有计划性,影响了实施效果;制订程序也比较差,不严密、不科学。 五、 公司治理原则的概念 广义的公司治理原则包括有关公司治理的准则、报告、建议、指导方针和最佳做法等,它通过一系列规则建立一套具体的公司治理运作机制,维护投资者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利益,促进公司健康发展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公司治理原则可以帮助政府对本国公司治理方面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框架进行评估、改进,也可以为上市公司(甚至是非上市公司)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提供指导、借鉴,还对股票交易所、投资者和其他在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中起作用的机构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公司治理原则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其目的不在于制定详细的国家立法,而是为人们提供某种参考。比如政策制定者在审查并制定反映本国特定的经济、社会、法律和文化环境特色的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和监管框架时,可以公司治理原则为参考;再如市场参与者,可以参考公司治理原则制定自身的公司治理制度。 公司治理原则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应根据环境的重大变化不断重新对其进行审查。为了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地位,公司必须不断创新并使自己的公司治理状况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公司不断满足新的需求,抓住新的机遇。同样,政府有义务制定一个有效的规范框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使市场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并能对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做出反应。政府和市场参与者可以根据成本与收益的比例,自己决定是否采纳这些原则。 六、 公司治理的框架 公司治理主要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两部分(见本书第二章、第三章的内容),根本目的是提高治理效率。治理结构是从静态考虑,公司治理是一种政治化、法律化的安排,具有制度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有关收益和风险的制度安排,有关权力分立和制衡的结构安排和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