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江苏高考新增背诵两篇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334213839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江苏高考新增背诵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15江苏高考新增背诵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015江苏高考新增背诵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015江苏高考新增背诵两篇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015江苏高考新增背诵两篇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江苏高考新增背诵两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江苏高考新增背诵两篇(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京市、盐城市201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语言和人及其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透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 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及其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最 的语言形式也许非广告语莫属;当广告语言 地向我们袭来时,所引发的思考是非常复杂的。A瞥见 引人注目 排山倒海B洞察 备受瞩目 铺天盖地C瞥见 引人注目 铺天盖地D洞察 备受瞩目 排山倒海1C 2.下列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A几位著名艺术家下乡采风,举行笔会,我也有幸叨陪末座。B这次你到基层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鼎力相助。C张建祝

2、贺老师从教三十年时说:“我没有过奖之词,您是我人生的引路人!”D明日老友相聚,不烦你出门,请于府上恭候,我会按时前往。2A (“鼎力相助”为敬辞,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过奖之词”为谦辞,用于对方赞扬自己时;“恭候”为谦辞,用于等候对方。)3.下面一段文字中,需要修改的一组词语是(3分)一位登山探险爱好者在组织旅游活动时发帖说:“登山活动难免危险,本次活动纯属志愿,过程中若出现意外,由本人承担后果。请大家珍惜驴友之间的感情,团结互助,注意自身安全!”A B C D3C (“本次活动纯属个人自愿参加”表意不清,“本人”是指发帖者,还是参加活动者?)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3、是(3分)昆曲的衰落当然是有历史原因的。 。但昆曲之幸也恰恰就因为它是中国雅文化的结晶,从清末到当下,中国文化人勇于担当,肩负起括救昆曲的重任,才使昆曲的香火一脉流传,直到今天。雅文化的衰落必然导致昆曲走向衰落却必须直面昆曲衰落这无法改变的事实当代世界范围内文化重心的下移更让昆曲几乎遭遇灭顶之灾昆曲是雅文化美学追求的浓缩、代表与象征我们可以感慨人类文化的尴尬A. B. C. D.4B 5 .对下面这段话的含义理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山崖崩塌了,在它的伤口断崖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鲜艳的花儿被掐走了,它又开在了姑娘的鬂上。A只有在困难和失败中努力奋起,才能到打目的地。B世间美好事物的诞生,常常伴

4、随艰辛和痛苦。C人生之路总有坎坷,不能因挫折而丧失信念。D生活丰富美好,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5C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筠州学记曾巩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罢了。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但是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

5、自守上很着力。他们没有草率简略的想法,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废退,道义上的取舍,一定会合乎礼义方面的要求。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特有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钻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

6、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他们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他们的精髓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能从近代追求它:议论参与政事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的。他们(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学说)所扰乱,不被对经义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的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说不能比的。但是现在能够遵从和恪守的人,就不是很多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朴的风气已经衰微了,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汉代风习太美,这是我们这代人比不上的原因啊。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

7、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的道义很高,和(那种)见闻很渊博,却他的操守不够(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呢?自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所以不能不笃志于自我修养。现今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真的吗?假如汉代和当今都有教化开导的方法,有学校这样培养人才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

8、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筠州也算是个州,可是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与世隔绝。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到治平三年,才有开明之士上报掌管州事的、尚书都官郎中董仪君。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察看州东南,发现一块地势高旷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学舍。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我认为

9、两位贤君对筠州的为政,真的是有所追求的。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这件盛事吧。(选自唐宋文醇,有刪改)【注】本文为作者给筠州学馆所写的记。【注释】 1筠州:旧治今江西高安县。 2六艺:指儒家的六经。 3刑名:这里指法家。 4狃(ni6):习以为常。 5章句:指分析古书的章节句读。 训诂:指解释古书字义。 6扬雄:见(新序)目录序注7)。 7雄之书:指扬雄仿论语所作的法言和仿易经所作的太玄。 8传疏:这里指解释儒家经籍的文字。传指相承的师说。疏指对旧注解释或发挥。 9察举:指汉代采用的选拔士子制度。 10“则上所好”二句:语见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

10、矣。” 11大学:礼记中的一篇,宋人抽出单行,成为四书中的一种。 12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 13诏天下立学:曾巩宜黄县县学记谓庆历三年,诏天下立学。按宋史的仁宗纪,选举志职官志等均谓庆历四年,诏州县立学。又下文有“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之句,由治平三年上推二十三年,则所说:“庆历之初”,亦当为庆历四年(公元l叫年)。 14董君仪:董仪,时为尚书都官郎中知筠州事。 都官郎中:尚书省属官。 15郑君蒨:郑倩,时为国子博士通判筠州。通判初与知州不相属,含有监督之意。后渐为知州的副贰官。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乐易敦朴之俗微 微:没有B故不得不笃于所学 笃:专

11、注C至于循习之深 习:学习D南州之士以为病 病:弊病6A(微:衰败)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以寤后之学者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C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请记于予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7B(表目的,来。A.才/竟,却;C 那么/就是 D 向/在)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4分)译句: (2)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3分)译句: (3)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3分)译句: 8(1)(他们)没有苟且简略的想法,他们对于索取与给予

12、、求进与告退、离开与参与,在礼仪上一定要符合标准。【评分建议】共4分,每个分句1分,语句通顺1分。“在礼仪上一定要符合标准”也可译为“一定要符合礼仪的标准”。(2)(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学说)所扰乱,不被对经义的解释所蒙蔽。【评分建议】共3分,每个分句1分,被动句式1分。(3)那么读书人对于求学与做人,怎么会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评分建议】共3分,每个分句1分,反问句式(语气)1分。9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宋朝读书人存在着怎样的问题?请简要概括。(3分) 9.虽明先王之道但尊而守之者不多(或知与行不一致)【评分建议】共3分。【评分说明】8.(1)“苟简”翻译为“苟且简单”,可以只译为“苟且

13、”,但“苟且偷生”不得分。 “取予、进退、去就”要拆开为双音节词,意思对即可。 “度”可译为“衡量、考虑”。(2)“传疏”不译或译错不得分。 “蔽”应译为“蒙蔽、遮蔽”,不可译为“隐蔽”。(3)“学行”中,“学”可译为“学问、学习”;“行” 可译为“品行、德行、修行”等。 “岂有彼此之偏乎”可译为“哪里会有彼此的偏重呢”。反问的“岂”可译为“怎么、哪有、哪里有”等。 “偏”可译为“偏重、偏好、偏向”等,不可译为“偏差、偏离、差别”。9.直接答出“先王之道”和“尊而守之者少”,得3分。用自己理解的话来阐述“先王之道”的大概内容,并且答出“尊而守之者少”,得2分。没答“尊而守”的内容,只答“尊而守

14、之者少”,得1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踏莎行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1)上片中的“不似” 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 ?(4分) (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4分) 10.(1)雪花不似梅花飘香,梅花不似雪花飞舞。(2分)(2)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4分)(3)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忧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对照

15、,引出下文的感伤。(4分)【评分说明】10.(1)笼统地说“雪不似梅花,梅花不似雪”而没有具体指出区别的,不得分。“颜色”属于这首词中梅与雪的相似点,不可以作为“不似”。算作“不似”的:气味(如“香”);形状、形态、姿态(可以具体表述为“轻盈、飞舞”等)以及“凉”、“多”等特征。(2)扣住下阕的“老来旧事无人说”和“到今犹恨轻离别”来解说。“心中苦闷无人倾吐的孤寂”这一点:只要答出“心中苦闷无人倾吐”即得2分。如只答“孤寂”而没答出孤寂的具体内容只得1分,“孤寂”可以表述孤独、寂寞、孤单等。“离别经年不得相见的怅恨”这一点:“怅恨”1分,可以表述为痛苦、悲伤、惆怅、伤感等(只答“思念”不可以,因为是“恨”);“怅恨”的具体内容答出“离别”、“分别”,1分。(3)上阕手法:实写,对比、比喻,衬托、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皆可得1分。作用必须答到情感(扣住“恼”:忧伤等),1分。下阕手法:虚写(回忆、联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