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天下国家笔记

上传人:小****克 文档编号:333392000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8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天下国家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天下国家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天下国家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天下国家笔记(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语文天下国家笔记主题:说明中国为什么一定坚持多民族国家的构造形式,反言之,就是想要探讨多民族国家构造为什么对于中国具有如此大的魅力。【1】在他看来, “中国传统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最高目标,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的多民族性,而领土并不能代表第一义的价值。”【2】仅从民族问题的现状中无论如何都无法看清民族问题的实质,不能囿于近代国家框架思考。【2-3】因此,应当回溯历史把握。【3】王柯把历史上中国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概括为:近代以前的中国王朝追求天下国家,进入近代以后的中国政权追求民族国家,近代以后的国内社会现实和国际政治又迫使中国各个政权在建设民族国家与天下国家的理念之间摇摆,他探讨

2、的主要是前两点。(一)三重的天下王柯认为,因为中国早期的国家思想是“天下思想”,所以中国从初期国家时代就开始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传统。从“天”的思想出发,产生“天下”的思想,最后再衍生出“天子”的想,是先秦时代“天下思想”形成的三部曲。他提出三重天下并视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起源, 其中关涉的文明论的华夷观则构成中国民族思想的起源:(1)地理上分为“九州”与“九州之外、四海之内”,主要涉及“天下”的外延。二者虽然都被称为天下,但内容上不同。 “四海之内”是按照正统王朝的政治思想理解出来的,或者说理想化、理论化的“天下”,“九州”则是王超的政治权力实际达到(如西周初)或应该达到而事实上没有达

3、到(如春秋战国时代)的领域,即现实中的天下。(2)方位上分为“中国”与“四夷”,民族层次上分为“华夏”与“蛮夷狄戎”,这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思想起源。四夷被看作天下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且多重型天下体系为蛮夷狄戎进入 “中国” 提供了可能 (中原化、 华夏化) ,这是因为天下思想以天为依据,天之德亦适用于四夷;1民族集团以政治和文化为标准而非血缘作为标准,这与内外服区分有关。华夷并非民族歧视,是文明共同体,中国与四夷的关系属于礼的范畴,强调德治。(3)内服和外服。五服制(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并未真正成为一种正式的政治制度或者说是一种从未被实现过的政治制度, 被王朝清楚意识到并制度化的是内服与外服的区分, 其诞生说明区分标准由血缘亲疏蜕变为政治关系的象征。从形式上说,它结合方位要素同时成为界限分明的等级制度,天下秩序是一种阶级秩序;实际上说, 促使了王朝直辖地域和诸侯国地域之间文化的统一,由此推动了王朝统治领域内统一民族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