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科学观及其缺陷

上传人:专*** 文档编号:333381780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功利主义科学观及其缺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功利主义科学观及其缺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功利主义科学观及其缺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功利主义科学观及其缺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功利主义科学观及其缺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功利主义科学观及其缺陷功利主义科学观及其缺陷现代哲学 2000 年 12 期功利主义的科学观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17 世纪的弗兰西斯.培根。这种科学观发展到了现代,似乎已同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正如R.K.默顿所说的,17 世纪的“那种功利主义的乐观主义,在两世纪以后的实证主义信念中达到了它的高峰,这种实证主义信念就是几乎对每一件事物都可以作科学研究,因此知识和征服自然必须无限止地继续下去。”(注:R.K.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第 351352 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实证主义与科学主义。

2、它主要从“工具理性”这个角度来理解科学,强调科学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由于科学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对经济发展越来越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在当今社会传播非常广泛并居于支配地位,而且遮蔽了关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其他观点。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清理。功利主义科学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工具主义;二是科技主义。首先,功利主义的科学观是一种很强的工具主义的科学观。这种科学观注重的是科学的工具价值、技术价值和功利价值,并从科学的效用这个角度来评价科学。因此,“这种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把科学看作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知识。”(注: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刘珺珺等译,湖南

3、人民出版社,1988,第 163 页。)关于这一点,在培根那里已经十分明确。具体说来:(1)将科学看作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主张用科学造福于人类。正如亚.沃尔夫所指出的,培根珍视科学知识并不是为了它本身,而因为它是利用可能从它产生的发明来为人类谋利的强有力的工具。在当时,广大人民还生活在粗野而又悲惨的境况之中,迫切需要解救。在贫困之中,人们乞灵于魔法和占星术。而培根坚持主张,驾驭自然现象的唯一途径是利用科学知识,而不是巫术的或占星术的仪式。神秘的操作不可能制服自然现象;必须研究、遵守和服从它们。只有理解和遵守它们的特征和规律,它们才可用来造福于人类。培根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他认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

4、量是合二而一的;因为原因不明的地方,结果也不可能产生。对于有待征服的大自然必须先去顺从它。从长远看,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将会,也应当会大大造福于人类。他不宣扬任何目光短浅的观点,例如那种认为每项科学研究无论开始或结束时都应当根据其实际效果来评价的观点。相反,他告诫世人,这种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只会败坏自己,正像阿塔兰塔在赛跑中由于停下来拾金苹果而失败一样。(注:参见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周昌忠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 709710 页。)(2)强调自然科学的唯一目标就是更坚决地建立和发展人优于自然的力量和统治,反对将自然知识看作是目的本身的观点。培根认为,人对自然的控制和

5、统治乃是道德的至上命令。他反复强调,人必须控制自然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因而十分强调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他所感兴趣的主要是工匠的技术和工业生产过程,因而被称作是“工业科学的哲学家”。然而,培根对亚里士多德将自然知识看作是目的本身的观点极为不满,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不但不能导致新产品以有益于人类,反而阻挠人们已经作出的初步尝试。(注:参见约翰.洛西:科学哲学历史导论,邱仁宗等译,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第 7071 页。)在培根看来,传统学术的毛病,是依赖寥寥几本古籍,反来复去地对它们的内容作逻辑的修补,而不是注意事物本身。过去科学之所以仅仅取得极小的进步,一个“重大的、有力的原因”之一就是目标没

6、有摆正。“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应当是“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注: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第 5859 页。)培根的功利主义显示了一种理智的乐观主义。他相信通过知识和技术器械的积累,人们已经取得了进步(并且很可能还将继续进步),远远超过过去所达到的水平。当然,培根的进步学说和进步标准,在本质上是功利主义的和实用的。进步就在于达到既定目的的工具与手段的发展,以增进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从而增进人类的舒适与快乐。(注:R.K.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第 350351 页。)正如威廉.莱斯在他的自然的控制一

7、书中指出的,“在17 世纪的哲学发展中,控制自然的观念明确地获得了其现代的形式,一种保持着权威性而至今稳固不变的形式。这条培根指出的崎岖小径很快变成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个因科学发现带来的期望而变得十分迷人的时代终于找到了引导其发展的观念:通过技艺和科学的进步实现对地球的统治。”(注:参见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第 7071页。)于是,一方面,“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精密科学与控制自然的期望越来越紧密地统一起来,它的发展最终将达到没有任何离开科学技术的其它控制自然的方法的状况。”(注:参见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第 71 页。)而另一方

8、面,科学则越来越变得功利化。如同海森堡在比较亚里士多德学说与近现代理论的特点时所说的,“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从沉思的转变为实用的。一者对自然事实上没有很大的兴趣;另一者却要追问人对它可以作什么。因此,自然科学能转化为技术科学;知识的每一进步总是与从中能得到什么实际应用的问题相联系。”(注:参见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第 6678 页。)由此可见,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对科学及其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它对科学的工具主义理解至今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的。而培根的观点则是对科学的工具主义理解的最典型的代表。其次,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也是一种很强的科技主义的科学观。所谓

9、科技主义,是一个与科学主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科学主义与科技主义都十分突出地强调科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强调科学在整个文化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都同实证主义的观点有着紧密的关联。然而,科学主义主要是从认识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来强调科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而科技主义则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和社会功能或社会价值的角度来强调科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主义实质上就是一种技术主义。我们从培根的科学观当中就可以看到明显的科技主义或技术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在:(1)培根着重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并将科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归结为技术的功能和技术的价值。例如,他将“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

10、标”归结为“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实质上强调的就是用技术来控制自然,从而造福于人类。于是,“培根比较着重发展工匠传统的价值及其操作过程,而不重视学者的传统。”(注: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周煦良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第 136 页。)他倡导一种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的科学方法论,而对数学和演绎法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于是,在培根那里,科学方法论就是技术的方法,“意在制定科学程序的准则,使得几乎任何具有常识而又勤奋的人都能作出科学发现。他的新工具(即新逻辑)旨在成为这样的工具,他把它比做圆规。正象圆规使甚至没有技能的人也能画出一个很好的圆一样,这种新方法也应当使得普通人

11、都能成为科学发现者。在这里,培根大大低估了独创性和洞察力在科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把它简约成单凭经验的方法所存在的困难。”(注:参见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周昌忠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 715 页。)(2)描绘理想的社会图景:用科学技术主宰一切。可以说,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已经包含着科技主义和技术万能论的萌芽或倾向。“培根还想亲自作出实用的发明和发现一个新世界,至少是一个新的理智世界。为此,他提议找出当代学者的缺陷,详细制定关于协同研究的新方法的计划,这些新方法能够导致真正的知识和实用的结果。”(注:参见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周昌忠

12、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 707 页。)这里所谓的“新的理智世界”,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世界”或“以科学技术为主宰的世界”,而他“显然志在成为新的理智世界的哥伦布。(注:参见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周昌忠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 708 页。)去“探讨事物的本原和它们运行的秘密,并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以使一切理想的实现成为可能。”(注:培根:新大西岛,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 28 页。)可见,尽管培根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还并不发达,并且培根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理论还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但是,他似乎已经描绘了科技主宰一切的理想社会的蓝图。总之,在 17 世

13、纪初,“培根已经在他的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的基本目的是增进人类财富这些格言中唱出了功利主义的调子。归纳哲学的成果或实际应用构成了它的最终证明。”(注:R.K.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第 347 页。)培根的影响是深远的,以致威廉.莱斯作了这样的评论,他说:“在培根以后的著名思想家中没有一位对控制自然的观念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在后来的时期中,它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但几乎没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培根成功的方法在于几乎所有追随他的人们都看到了他所提出的对他们的目的来说是十分充分的观念形式。所以他的工作是十分明确的:从他以后至今的全部关于这一概念的发展历史可

14、以划分出一个由培根的主题演变而来的问题范围。”(注:参见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第 63 页。)当然,功利主义科学观发展到当代,其科技主义或技术主义的倾向似乎更加突出。E.舒尔曼将维纳、斯泰因布赫和克劳斯看作是实证论者的代表。他认为,实证论者的特点是,“在人之外的实在中去寻找自己的出发点。他们关注的是身边的事实,这意味着实证的技术观的趋向是出自于技术发展和技术的可能性。”(注:参见E.舒尔曼: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李小兵等译,东方出版社,1995,第 149150 页。)在舒尔曼看来,实证论者试图探究现代技术的方法和控制论原理,并从这些原理和方法中得出计划未来的

15、观念。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理性主义。但与旧理性主义不同,他们并不是把现实置入先验的判断,而是把科学看作是技术控制的工具。他们想要消除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界限,至少运用控制论原理,来消除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上的差异。他们提倡一种封闭的、科学技术的世界观。在他们的哲学中,技术科学方法被绝对化了;在实践中,这种技术论变成了一种任何东西都要由技术来控制的技术万能论。实证论者从控制论和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划时代的发展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认为技术发展是文化进步的驱动机并且是对人的力量的肯定。因此,人类应当将科学技术置于人类思维的中心,通过并借助技术来决定人类自身的未来,以致使技术控制成为一种模式,用它来控制文化

16、、社会、历史以及人本身。实证论者由于受技术可能性的鼓舞,相信技术科学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技术对无生命力的物质的控制导致进步一样,技术对人、社会及其未来的控制也将带来难以预测的福利和前景。(注:参见E.舒尔曼: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李小兵等译,东方出版社,1995,作者中文本序第2 页。)很明显,舒尔曼所概括的实证论的科技观在对科学技术及其影响作积极的、乐观的和肯定的价值评价的同时,的确带有某种将科学技术力量绝对化和技术万能论的倾向。毫无疑问,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强调科学的工具价值、技术价值和功利价值,强调科学应当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为人类造福,这是十分正确的。的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不仅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一个强大而持久的动力,而且是发展科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意义在于,它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联系起来思考科学的动力、目标及其价值问题。这种思考方式当然要比“为科学而科学”的理想主义科学观宽阔得多。事实上,科学的确不可能在真空中成长,它必须根植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生活,并从社会需要中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