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何破解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333287440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PDF 页数:99 大小:20.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何破解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何破解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何破解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何破解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何破解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何破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何破解(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如何破解?新华网济南1 0 月 1 7 日 电(“新华视点”记者丁锡国、茄琛、张建新)今 年 9 月 1 日,山东省1 7 个市同时启动了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工作。此后一个月内,济南市就有1 1 4 0 名毕业生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其中7 8 4 人是本科毕业生,比例接近7 0%。“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 育 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大学门槛变低,就业门槛抬高山东财政学院一位教师告诉记者,三四年前,学校对博士生基本上是来者不拒,而今,经常有1 0 多名博士生为一个就业岗位展开激烈竞争。

2、博士生的就业状况尚且如此,其他本科生、高职生的就业压力就可想而知了。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使越来越多的学子接受了高等教育,也满足了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是,大学招生规模扩大,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使许多尚未做好心理准备的大学毕业生显得猝不及防。据劳动部门介绍,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所能增加的岗位每年只有8 0 0 万个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城镇登记失业者在攀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 0 4 年 达 2 8 0 万人,比上年增加了 3 2%。2 0 0 6 年达4 1 3 万人,增幅为2 2%。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的周莉敏认为,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膨胀,打乱了既有的金字

3、塔形的人才需求结构。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在社会还无法提供足够的合适岗位的条件下,大量大学毕业生的涌入,势必造成人才暂时的相对的过剩;另一方面,高校扩招,把许多原本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学生纳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范围,从而导致技术工人的短缺。“找工作难,找份好工作更难。”西北师范大学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小黄说,“辛辛苦苦学了四年,没想到毕业了没人要了。花了家里那么多钱,现在连工作都找不到,怎么给家里人交代?进大学的门槛是降低了,什么时候就业的门槛也降低就好了。”市 场 要“包子”,高 校 给“蛋糕”眼下的就业市场有两种现象引人关注,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二是大学生找工作难与用人单

4、位招人难并存。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上海师范大学教师赵振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的结果。以上海为例,近 1 0 年来,共淘汰了 40 多个职业,又新生了近1 0 0 个职业,于是形成了人才供需与配置的时间差。这种时间差,导致了供求之间的差异,使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困难。有关专家认为,由于高校一些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了大学生供给与需求的突出矛盾。一是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改造步伐缓慢。二是教学教育体制和方法老套,存 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导致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是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对人才市场的研究不够

5、,指导就业缺乏针对性,力度不够。兰州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一位负责同志分析说,目前,有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观念,仍然存在“因师资设专业”和“发展容易上马的专业”的倾向,前者置市场于不顾,后者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范星说:“企业销售产品,都会去调查客户需要什么。现在,学校的人也来我们企业,但来的都是搞就业的教师,搞教务的人不和我们交往。”这位年轻的人力资源专家比喻说:“学校只生产蛋糕,企业除了蛋糕,还需要包子啊。”淡化精英意识,接受社会选择社会大背景的变化,国家建设中心的转移,特别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必然从“精

6、英化”走 向“大众化”,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行列,但在转轨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就业标准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大众化”转型。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但有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对形势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就业观念陈旧。一些毕业生单纯以就业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工资待遇作为择业标准,在就业上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和高工资、高待遇,就业期望值太高,出现了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局面。近年来出现的高校高收费,客观上抬高了大学生及其家长对就业的期望值。“让一个高中生刷盘子,他能接受,但要是让他读了大学再去刷盘子,他就觉得社会对他不公平了。”兰州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负责人的一席

7、话,道出了潜伏在大学生就业困难背后的隐忧。甘肃定西地区有位农民砸锅卖铁凑了 3万多块钱,供儿子在兰州读了四年书,但毕业后两年没有找到工作。这位农民找到人事部门质问:“为什么不给俺娃娃安排工作?”工作人员回答:”国家现在不包分配了。”老农再问:“不包分配为什么让俺娃娃上大学?”工作人员劝导说:“上大学是为了提高你娃娃的素质。”老农一听,火冒三丈:“啥?让娃在家放羊,俺为什么要让他上大学呢!”亟待政府调控,弥补市场失灵一边是日渐扩充的青年“失业大军”,一边是不少就业岗位的虚席以待,有人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这一现象称为“三重门”现象:大学生要虚荣的“门面”,用人单位设了过高的“门槛”,部分专业毕业生的

8、就业“门路”狭窄。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他们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必须尽快提上议程。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学生处一位负责人认为,目前的高校扩招和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根据市场预测科学地确定扩招规模和速度。还有人士认为,保持大学毕业生合理的供求比例对解决就业问题非常重要,否则,会把大学生的心态搞坏了。兰州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负责人指出,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更需要政府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弥补市场失灵,建立起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调整机制,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完)“大学生就业难”背后的七大深层问

9、题2006年 10月 0 8 日 10:36:37 来源:沈阳人才中心“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会找到多渠道解决的方案。人才市场服务的对象中80%是青年人,多数属应届及往届大学毕业生,我们从2000年开始,每年对2000名大学生和1000家企业进行二次跟踪调查,在分析中感到造成就业难有七大成因。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

10、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 至2004年6月淘汰了 30个职业,又新生了 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供需差异排行在上海,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

11、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紧缺的13大 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

12、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调整结构性矛盾,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制定、就业环境创造、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之外,教育本身也是核心所在。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

13、的运行质量。二、知识沉旧,转化率低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 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 个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 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

14、加明显。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上过时了。在调查

15、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 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胜利。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

16、为才是真正的人才。就业率在统计过程中,应多元化确定其概念,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以市场化视角来认识,并鼓励支持多元化就业。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隐形就业,随着产权多元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评价大学生就业的指标体系也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改变培养与就业信息对不称的统计方法。三、准备不足,生涯模糊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目标状况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珀(D E-Super)讲:“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表现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是人生自青春期到退休所有有酬给或无酬给职位的综合;生涯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