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的故事

上传人:I*** 文档编号:331608470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8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状元的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状元的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状元的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状元的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状元的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状元的故事(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状元的故事 高阳一 金殿射策狀元或称状头,这个名称起于唐朝武则天做皇帝时,但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已无可考。本篇所谈的是清朝状元的故事。清朝自顺治三年丙戌开始,至光绪三十年甲辰末科止,正科、恩科共计一百一十二科。恩科为前朝所无,起于康熙五十二年圣祖六十万寿时;此后遇皇帝、皇太后整寿,以及其他庆期,皆开恩科。状元是怎么产生的呢?我将最后一个过程作一简单介绍。清朝的考试,共分三级:县、省、京师。“童生”入学为“生员”,俗称秀才,每年都有机会。省的考试称为“乡试”,得中者即为“举人”,除恩科外,三年一举,逢子、午、卯、酉年份的八月间举行,故称“秋闱”。京师的考试集合各省举人,称为“会试”,亦

2、是三年一举,逢辰、戌、丑、未年份,亦就是乡试的第二年三月举行,故称“春闱”;又以由礼部主持试务,故亦称“礼闱”。会试取中,实际上已是“进士”,但理论上称为“贡士”。会试通常在四月中旬发榜,尚须经过一次复试,于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其规制与乡、会试不同,主要各点如下:第一,殿试只试“策问”,即所谓“金殿射策”。策问题大多与时务有关,先一日由“读卷大臣”拟“标目”,或四字或二字,共计八条,御笔圈定四条后,由读卷大臣再拟策题,连夜写就发刻,印好题纸;第二天一早发题,每人一纸。第二,殿试照例在“三大殿”最后的保和殿。自备试桌用光面细布蒙于薄板,下加四根活络的铁条,携入殿内,找明亮之处支起来便是一张小桌;坐

3、具则是代替“考篮”的小藤箱。第三,乡、会试皆是三场,殿试只是一天,例不给烛,如果写得太慢,就要看监试的王公大臣,是宽是严了。大抵严的多,一到暮色初合,不管你是否写完,一律收缴,于未写完之处,钤一印章为证,其名谓之抢卷。但遇到平和忠厚的,不但不抢卷,甚至拿吸水烟的纸煤为人照明,这是惜士冷才,不算助人作弊。第四,殿试卷糊名而不易书,事实上书法亦是考试的一部分。因为如此,军机章京参加殿试,往往占尽便宜,其故无他,读卷大臣每由军机大臣派充,而军机章京的笔迹,是他们所熟悉的,徇情提携,人之常情。第五,殿试的考官,既不像乡试称为“主考”,亦不像会试称为“总裁”,而名之为“读卷大臣”。因为就理论上说,天子临

4、轩策士,是唯一的主考,所以状元有“天子门生”之号。读卷大臣例定八员,殿试前一日宣示后,即时入宫拟策题,奉钦定后,至内阁大堂写题,封前后门发刻,往往终夜不能合眼,及至殿试之日,方能休息,在文华殿住宿。殿试的第二天,齐集文华殿,每人一张小桌,由收卷官分卷,按官阶高低依次分布,一人一卷,周而复始,分尽为止,每人大约分到三十卷。详阅试卷,共分五等,记号是“”“,“、”“-”“”;读为“圈”“尖”“点”“直”“叉”。每人看完所分到的全部卷子后,留置原处,再至第二桌看另一人所分到的卷子,这样一桌一桌看过去,看完全部试卷,名为“转桌”。“转桌”需要两天的工夫,然后公推在科名中资望最高者一人,主持评定前十本;

5、这十本卷子是要进呈钦定的,名次大致不动,在御前拆弥封后,前三名为三鼎甲;第四名至第十名,为二甲第一至第七名。但例外的情形,亦复不少。升沉决于皇帝一念之间,此在乾隆朝,尤为常见,“状元的故事”便不妨从“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赵翼谈起。二 得而复失谈赵翼以前,先要谈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正科的状元毕沅。此人字湘蘅,别号秋帆,江苏镇洋人,乾隆十八年中举人以后,捐了个内阁中书,在京当差;迷恋名伶李桂官,债台高筑,正业俱废,后为李桂官所知,大为感动,尽其力之所及,助毕秋帆上进。及至毕秋帆大魁天下,李桂官亦因而名满天下。袁子才曾赋长歌咏此一段佳话,内有句云:“若教内助论勋阀,合使夫人让诰封”,李桂官遂为人称做“

6、状元夫人”。毕秋帆不善书法,他之能中状元,颇出人意外。原来他在乾隆二十二年考取军机章京,同事中有诸重光、童凤三,亦皆是举人,而且一起在庚辰科的会试中中了进士,到得殿试前一天,原该诸重光在军机处值宿,诸重光对毕秋帆说:“今晚上应该你代我值夜。”同僚互相换班是常事,但何以说是“应该”呢?诸重光指着童凤三说:“我们俩的书法都很拿得出去,有鼎甲之望,今天应该早点回去,养精蓄锐,一跃龙门。像你老兄的一笔字,我想你自己也不会作非分之想吧!”原来如此!毕秋帆性情宽和慷慨,一诺无辞。到了傍晚,发下一件“交议”的奏折,是陕甘总督黄庭桂所上,以准噶尔、回部之乱平定,应如何在新疆兴办屯田事宜,以期一劳永逸。入夜枯坐

7、无事,他将黄庭桂的奏折细看了几遍,对于新疆屯田是怎么回事,大致已了然于胸。及至第二天殿试,所发下来的策问题中,正有一题谈屯田,在许多应试者尚不知新疆位在何处的情况下,毕秋帆得心应手,将这一道策问,发挥得淋漓尽致。进呈的前十本中,毕秋帆原列第四,高宗亲手拔置第一;而原为第一的诸重光,被压成第二,到手的状元,拱手让人。童凤三亦在十本之内,中了二甲第六名。第二年辛巳,皇太后六十万寿开恩科,同为军机章京的赵翼,上年会试铩羽,这年卷土重来,礼闱得意。殿试以前,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刘统勋及左都御史刘纶,已内定派为读卷大臣,私下计议:去年状元、榜眼,皆出于军机章京,外间啧有烦言,说军机章京占尽便宜;本年为避嫌

8、疑,进呈的前十本之内,绝不能有赵翼的卷子。赵翼字云崧,别号瓯北,文名甚盛,自视亦高,当然亦有抡元之想。及至听说二刘有此约定,怕他们认出字迹,决定变更字体。赵翼初入京时,在刘统勋家当西席;刘统勋之子刘墉,字石庵,写颜字有名;赵翼学他的书法,平时偶作正楷,亦写颜字。其实,他本来擅长的是欧阳询的“率更体”;这天殿试的大卷子,以率更体来写。及至转桌已毕,九圈的只有一本。不是说读卷大臣共八人吗?何来九圈?其中有个缘故,平定回疆的定边将军兆惠,班师还朝;高宗为示荣宠,特为派他充任读卷大臣。兆惠面陈,身为武夫,不谙文事;高宗跟他说:“不要紧,你看圈多的,也给他圈好了。”其中有一本八圈,兆惠锦上添花,便出了一

9、本九圈的卷子。將进呈时,刘纶跟刘统勋说,九圈一卷,疑心是赵翼的卷子。刘统勋笑道:“赵云崧的笔迹,烧了灰我都认得。”“不然。”刘纶答说,“今年一共二百另七卷,我每一卷都检查了,没有找到赵云崧的笔迹。如说此卷非赵,那么他的卷子在哪里呢?”此言有理!刘统勋将赵翼的卷子要了来,聚精会神地复阅了一遍说:“赵云崧才气纵横,但常有不中绳墨之处。这一卷严谨修洁,绝不是云崧的手笔。”话虽如此,刘纶终以为疑。及至进呈后,正好有御史建议,前十卷请先拆弥封,再定名次;目的即在抵制军机章京因军机大臣徇私而得鼎甲。高宗降旨,准予试行。及至一拆弥封,果不其然,第一本即是赵翼;第二本是杭州人胡高望;第三本王杰,字伟人,号惺园

10、,陕西韩城人。高宗于王杰的笔迹很熟,因为王杰曾先后在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陈宏谋幕府中专司章奏;而且他曾问过尹继善,知道王杰人品高洁,决定拔擢他为状元。“本朝有没有陕西人得过状元?”高宗问刘统勋。“没有。”“赵翼是常州人,江浙状元很多,得失看得轻;如今西征之师平定回部,我想给陕西人一个状元,以示偃武修文之意。你们看如何?”大家当然没有话说,赵翼与王杰的名次互易,即成定局。这就是赵翼的状元,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曲折经过。至于王杰,确是不负高宗的识拔。乾隆末年,和珅当政,势焰熏天,军机大臣中除了首辅阿桂以外,只有王杰持正不阿,有一回和坤执着王杰的手说:“这双手好软,真好。”王杰答说:“这双手虽好

11、,不过不会要钱。”和珅为之面赤。嘉庆七年告老还乡时,仁宗御诗赠行:“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还韩城。”传诵一时。三 失而复得有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便有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乾隆三十一年癸未科状元张书勋的故事,与赵翼是个有趣的对照。张书勋字西峰,苏州人,家贫力学,但会试不利,常出意外。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会试,张书勋原已取中第三名,但到填榜时,发现试卷违犯程式。科场条例,严格苛细,一切均须照功令程式行事,譬如御名避讳,等等,一不小心,便遭黜落。但到填榜时发现出了问题,是个很大的麻烦,因为名次均已排定,第三名黜落,如以第四名推升,则以下的名次皆须更动,会搞得一团糟。因此,不知谁发明一个办法,在黜落的卷

12、子中抽一本“补缺”。这在科场中是件很郑重的事,由主司摆设香案,对天祝告,然后在抖乱了的上千的落卷中抽取。那一回抽中的是秦大成,江苏嘉定人;秦大成的运气好得难以相信,殿试后居然中了状元。三年以后的丙戌科,张书勋卷土重来,这一年一面应试,一面应“大挑”。凡是三科会试落第,而有意人仕,可应大挑;定制每六年举行一次,钦派王公亲贵挑选,十个人一排,十取其五,一等二人用为知县;二等三人用为学官。大挑主要的是看相貌,长方的“同”字脸,四方的“国”字脸,圆圆的“田”字脸,都可望取中。上丰下锐的“甲”字脸,反过来的“由”字脸,以及两头尖的“申”字脸,就难望人选了。张书勋先应会试,后应大挑。会试的文章,自己觉得不

13、坏,哪知闱中失火,偏偏烧的就是他那一“房”,卷子也烧掉了。礼部奏明原因,准予补试,由高宗亲自出题。张书勋已经认命了,此生与进士无缘,补试以后,到吏部领了大挑知县的文凭,摒挡出都。走到良乡地方,有他的同乡好友追了上来,说补试发榜、榜上有名。于是重新回京,参加殿试,居然又是状元。上一科得而复失,这一科失而复得,而且是知县中状元,成为科场中独一无二的佳话。四 倒霉的状元科场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照毕沅、王杰、秦大成中状元的例子看,这句话实在不无道理。此外靠运气而得中状元者,还可以谈两个故事。先谈一个简单的,光绪二十一年乙未正科,四川的骆成骧,在进呈十本中,原列第三,只因

14、策论中有“君忧臣辱、君辱臣死”一语,使得因甲午大败而饱受刺激的德宗,大为感动,拔置第一。第十本的喻长霖,亦因策论中有忠勇奋发之气,改为第二。原来可当状元的王龙文,就此变为探花。另一个故事,则是真的要点运气了。乾隆十六年辛未正科,高宗奉皇太后首次南巡,启跸前密嘱刑部尚书刘统勋主持本科会试;殿试则以南巡之故,延期至五月下旬,高宗回京后,亲自发策。进呈的第一本,为补行殿试的刘统勋之子刘墉,他那一笔名闻海内的颜字,一望而知。其时刘统勋正在大红大紫,高宗可能以为读卷大臣有意奉承刘统勋,要让他的儿子中状元,所以拿刘墉的卷子与第五名对调,拆弥封一看,状元变成杭州的吴鸿;而刘墉降为二甲第二名,凡前一科已中进士

15、,因事未能参加殿试,而于下一科补行者,不得人一甲,由此立下一个例子。其实吴鸿这本卷子,根本就不能列入前十本,因为多写了一个“而”字,当时读卷大臣及高宗都没有看出来,直到好几年以后,方在琉璃厂为人发现。怎会在琉璃厂发现呢?原来琉璃厂有一家专门供应考试用具的文具店,名为荣禄斋。当发榜前夕,在写榜时,名条陆续由贡院门缝中传出,荣禄斋汇印成纸,公开发售,名为“红录”。光绪十八年壬辰科会元刘可毅,本名毓麟,更名应试,得中会元,本是喜事,不意红录将他的名字误刻为“刘可杀”,都讶为不祥,刘可毅本人更是耿耿在怀,他自己想,身为翰林,如何“可杀”?除非当考官,下人借他名义舞弊,始有可死之道。因此每逢有“考差”,

16、他都敷衍了事,根本就不想当考官。哪知“拳匪之乱”,由京南归时,中途遇害,“可杀”竟成恶谶。荣禄斋为了招揽生意,每每托人设法从内阁大库中偷出墨卷,张贴店壁,供人观摩。吴鸿策文中多一“而”字之所以未被发现者,因为前一页末一字为“而”,次页第一字又书一“而”字,衍文在绝不同的两个地方,容易忽略。如果当时为读卷大臣发觉,照例要加贴黄签,打人三甲,决无列入前十本之可能。状元虽为读书人至高无上的荣耀,但中状元并不就表示荣华富贵,萃于一身,倒霉的状元亦有的是。康熙三十八年顺天乡试,正副主考为三十六年丁丑科的状元李蟠、探花姜宸英。姜为江南老名士,圣祖久知其名,当进呈十本时,圣祖问其中有姜宸英否?礼部尚书韩菼回奏:“姜宸英在史馆甚久,臣识其字,二甲某卷当是。”拆阅果然,圣祖拔置为一甲第三名,年已七十有二。及至乡试过后,京中流言甚盛,说情弊不一而足;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