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训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331119388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1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训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训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训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训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训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训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训练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解析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同步训练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单选题1. 明太祖朱元璋终其一生都认为蒙元政权“奉天承运”“顺天应人”“元祖功德在人”,并把元祖牌位列入历朝帝王庙,世代祭祀。对于自己参加农民起义的经历,朱元璋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这说明朱元璋A. 旨在重建纲常伦理秩序B. 肯定了元政权的历史贡献C. 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D. 体现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 如图所示,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此措施的朝代是( )。A. 北宋B. 元朝C. 明朝D. 清朝3.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

2、“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A. 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B. 君主专制的强化C. 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D. 宦官权力的扩大4.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5.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明太祖在位

3、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A. 设立了南书房B. 设枢密院C. 设殿阁大学士D. 设立内阁6. 有这样一副对联:“爱国名将,百战不败扫平倭寇之患民族英雄,八方敬重留传不朽名著。”这反映的是哪位历史人物的事迹()A. 戚继光B. 郑和C. 岳飞D. 郑成功7. 明朝后期遭到西欧殖民侵略的地区是()台湾 乌斯藏 蒙古 澳门A. B. C. D. 8. 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设立()A. 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 加强了中央对

4、边疆的管理C. 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 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9. 为了巩固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明清政府曾推出土司制、乡约制、保甲制和团练制。在施行过程中,乡村社会的各级组织均在不断地接受或执行“国家”管理。这说明当时A. 中央政府重用当地土司维持地方秩序B. 乡约制与保甲制完善了中央集权体系C. 西南地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程度提高D. 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已经成熟10. “终明之世,边防甚垂,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防御。”材料所指的防御对象是A. 匈奴B. 倭寇C. 蒙古D. 女真族11. 明成祖水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刺,南征交趾,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

5、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 缓解财政压力B. 践行儒家仁政C. 实行闭关政策D. 推动民族融合12.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下列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郑)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千(当作三十)余国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踪迹建文明书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明史A. 郑和航海活动遍布欧亚沿海B. 明太祖遣郑和远航海外诸国C. 郑和远航

6、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D. 郑和下西洋为追求经济效益13. 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A. 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B. 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C. 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 执法无准、量刑无据14. 大明王朝统治中国长达270多年,创造了诸如明长城和北京城等辉煌成就。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 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B. 崇祯皇帝自缢万岁山C. 明朝中后期连年灾荒D. 明朝政治的日益腐败15. 明朝末年爆发了农民战争,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 政治黑暗和天灾不断是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B. 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随后在此建

7、大西政权C. 皇太极率清军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D. 多尔衮乘机入关推翻明朝,迁都北京16. 下列属于皇太极的主要活动是()A. 统一女真族各部B. 改女真族名为满洲C. 进占并迁都北京D. 建立对全国的统治二、材料解析题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元明鼎革,社会生产遭受巨大破坏,流民成为明代突出的社会问题。宣德年间,吏部奏请原先设有巡抚侍郎的河南、山东、山西、湖广、浙江、江西各府州县额外增设抚民官和佐贰官一员,以辅助各级官吏安置流民,勘实户口,登记钱粮。正统年间边患日益加深,流民迭起,政府遂强化抚民官的权力,招抚流民垦荒置业,恢复生产。流民浪潮暂时平息后,朝廷下诏称“抚民官于民无益有

8、损”“悉令回还吏部”。土木之变后,大量中原流民南逃,流民起义席卷四省。明廷重兵平定后认为“虏寇不过边境之患。流民则为心腹之疾”,遂将抚民官的设置区域由北方五省逐渐转移到荆襄地区,并进一步扩展到沿海沿边和边疆民族地区。万历后期至明亡之前,明廷派遣总督、巡抚执掌地方,基本取代抚民官的角色。摘编自朱绍祖明代抚民官的设置及其兴废原因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流民问题的成因及抚民官设置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明代抚民官设置现象。18.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

9、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据材料,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4051433年,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声势最盛、影响最大的是永乐三年( 1405年)、永乐五年、永乐七年和永乐十一年。 永乐三年六月,郑和与太监王景弘开始奉命出使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他率领一支有六十二艘船的船队,载有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和大量金、帛、货物。此次出航,

10、所历之地远至印度西岸。南洋各邦国使者随郑和前来朝见者甚多,明成祖非常高兴,加赐爵位俸禄不等。永乐五年九月,郑和复奉命出使西洋。郑和每到一处,颁布明朝皇帝诏书,立碑文。在离开锡兰后,郑和船队满载着各国贡献的珍奇异宝返航,永乐七年九月上旬回到南京。永乐七年九月下旬,郑和奉命第三次出航。永乐九年船队回京,随同前来朝贺者有十九国,当时的朝廷“万使云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郑和出使西洋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出使西洋的影响。20. 自明朝开始,中国面临的海上威胁日重,统治者的边疆政策终于向海防倾斜。读图,完成习题。(1)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明朝面临的

11、海上威胁主要有哪些?(2)简析造成这一态势的原因。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肯定了蒙元政权的合法性,却认为自己参加农民起义是“暴兵忽至,误入其中”。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如此说法是在维护封建统治,力图重建纲常伦理秩序,故A正确。朱元璋肯定了元世祖的贡献,但这不是题干主旨,故B错误。题干信息和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C错误。题干主旨未强调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D错误。故选A。2.【答案】C【解析】北宋和元朝还有宰相,元朝地方是行省制度,故排除AB。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明太祖在中央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后设内阁辅助皇帝决策;在地方设立三司,所以呈现出图片的中央和地方管理

12、制度的设置,故C正确。清朝在中央设置军机处,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图片未体现,故排除D。故选C。3.【答案】B【解析】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的特务机关,东厂不是常规的中央机构,与题干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不选A。东厂是国家特务情报机关,不是常规的中央机构,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只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故B正确。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的特务机关,东厂不是常规监察体系的完善,与题干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不选C。宦官权力依附于皇权,与题干中“从本质上反映出”不符,故不选D。故选B。4.【答案】B【解析】明代皇权不断强化,故不选A。从题干可以看

13、出,明朝一方面提高内阁大臣的地位和身份,另一方面用司礼监来制约内阁,这样使内阁、司礼监共同理政,互相制约,从而保证皇权独尊,故B正确。内阁大学士品级提升只是题干部分意思,故不选C。题干没有体现出宦官势力恶性膨胀,且宦官权力来源于皇权,形势并没有失控,故不选D。故选B。5.【答案】D【解析】清代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故不选A。宋代设枢密院,故不选B。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故不选C。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故D正确。故选D。6.【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平倭寇”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对联反映的是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的

14、抗击倭寇入侵的英勇事迹,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能与题干中的信息相对应,故排除。故选A。7.【答案】C8.【答案】B【解析】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不选A。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设立加强了对东北边疆的政权建设,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正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不选C。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不符,故不选D。故选B。9.【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国家在西南地区采取多种制度加强管理,这些地区的基层社会对国家的认同感提高,故C项符合题意; 中央政府在西南民族

15、地区推行多种制度, 重用土司维持地方秩序符合史实, 但具有片面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同样,B项说法也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题王仅进及到明清对边疆治理方式及西南民族地区的反响, 还不能得出边疆治理模式达到了成熟的程度, 可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A项是秦汉时期主要的防御对象,早于题目中的时间“明朝”,故排除。B项主要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与明长城的位置“东起鸭绿,西抵嘉峪”不符,故排除。明朝推翻元朝后,蒙古族北逃,并经常骚扰明朝北方边界,故明朝修建长城防御之,故C项正确。D项是明朝后期主要的防御对象,与题目中的信息“明朝长城修建之初”不符,故排除。故选C。11.【答案】D【解析】明成祖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陆,派郑和六下西洋,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困境,所以仁宗施行“恤民之政”的主要目的是缓解财政压力,故A正确。B项是表面现象,故不选。C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不选。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