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分析论点论据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330479292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分析论点论据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分析论点论据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分析论点论据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分析论点论据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分析论点论据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分析论点论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突破:分析论点论据(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析论点论据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二: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就是要为精品立传、为时代放歌、为风气指向,发挥好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做引导文艺创作的“领航员”。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催生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健康的文艺评论要向经典致敬、为精品点赞、给创作导航。一曲我和我的祖国,代代传唱经久不衰,旋律响起让多少人瞬间泪目;一部大江大河聚焦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以小人物展现大时代,勾起了多少人的青春回忆这一曲曲、一部部优秀作品凝结着深厚的爱国情怀、浓烈的时代情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艺评论就是要把好手中的“方向盘”,深挖思

2、想内涵和文化根源,阐释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指引创作导向和欣赏取向,为上乘佳作、精品力作“鼓”与“呼”。做倡导文艺新风的“播音员”。文艺评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把文艺作品中展现的崇高理想、时代风貌、良好风尚,更加深入植根于人们的心中;能够启迪人的思想、温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触及灵魂,引起共鸣。一篇文艺评论也是一部文艺作品,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不能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这是文艺作品的担当,更是文艺评论的担当。文艺评论要鼓舞人们奋勇前进,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做抵制文艺歪风的“监督员”。文艺评论要敢于“剜烂苹果”。随

3、着逐利资本深度潜入文艺市场这片蓝海,一片繁荣的背后难免鱼龙混杂: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以经济思维误导文艺创作,以利益思维限定审美标准;为了流量不在乎质量,为了走红不惜触及底线;变异的“饭圈”文化操控评论风向和舆论走向,拉低道德和良知底线凡此种种,无疑会严重侵蚀文艺肌体、扭曲价值导向、破坏社会风气。文艺评论要始终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保持对“失序”和“爆款”的警醒与克制,不被“酷评”“歪评”左右,更不能为附庸作品而“失真”、为追求流量而“失向”、为吸引眼球而“失态”、为迎合资本而“失控”。“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广大评论工作者要打磨好评论的利器,用深邃的思想品鉴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4、的文艺作品;用生动的笔触弘扬记录人民伟大实践、反映时代发展进步的社会风尚;用鲜明的态度抵制文艺垃圾、批驳文艺乱象。惟其如此,才能让彰显信仰之光、传递崇高美德、凝聚中国力量的文艺之花在文化百花园中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选自文艺评论要有价值坚守,有删改)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小孩们大半欢喜虐害昆虫和其它小动物,踏死一堆蚂蚁,满不在意。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典中的牺牲,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这

5、类事实引起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最早的学说是自觉安全说。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说:“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他以为别人痛苦而自己安全,就足见自己比别人高一层,心中有一种光荣之感。苏格兰派哲学家如培恩之流以为幸灾乐祸的心理基于权力欲。能给苦痛让别人受,就足显出自己的权力。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公同点:就是都假定幸灾乐祸时有一种人我比较,比较之后见出我比人安全,比别人高一层,比别人

6、有权力,所以高兴。这种比较也许是有的,但是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比如我们在岸上看翻船,也可以忘却自己处在较幸运的地位,而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侧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由此可知,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

7、乐祸的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便欺诈凌虐,屠杀吞并,刀下不留情,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冤气弥漫、黑暗无人道的场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这一转念关系如许重大,而转好转坏又全系在一个刀锋似的关头上,好转与坏转有同样的自然而容易,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

8、上互相悬殊,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谓“仁”,释氏所谓“慈悲”,耶稣所谓“爱”,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早在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主张“以大观小”之法。沈括以为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

9、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这就是说,须服从艺术上的构图原理,而不是服从西洋科学及数学上的透视法原理。中国画家并不是不晓得透视的看法,但仍采取了“以大观小”的看法,从全面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易经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我

10、们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波流,如决流之推波;明同暗也联成一片波动,如行云之推月。这确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境界的表现法。西洋人曾说中国画是反透视的,他们不知我们是从既高且远的心灵的眼睛“以大观小”,俯仰宇宙。早在易经系辞里已经说古代圣哲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诗人对审美的俯仰观照由来已久,例证不胜枚举。“俯”不但联系上下远近,且有笼罩一切的气度。古人说:赋家之心,苞括宇

11、宙。诗人对世界是抚爱的、关切的,虽然他的立场是超脱的、洒落的。晋唐诗人把这种观照法递给画家,中国画中空间境界的表现遂不得不与西洋大异其趣了。中国人与西洋人爱无尽空间,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中国人对于这无尽空间的态度却是如古诗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而心向往之。”我们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我们的宇宙是时间率领着空间,因而成就了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体”。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

12、蒹葭很能表现出这境界。中国人不是向无边空间作无限制的追求,而是“留得无边在”,低徊之,玩味之,点化成了音乐。但我们却又从“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王维诗句)中神游太虚,以观万物之浩浩流衍,这才是沈括所说的“以大观小”!(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二: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在两宋时期就已达到了朴素、娴熟的地步。画家们不断从自然中汲取新的感悟和绘画语言,渴望呈现更为真实的自然,极大限度地发展了笔墨对于表现不同地区特征的可能性。到元代,审美趣味的变异使文人画得到发展,画面中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对书法趣味的重视构成元代

13、山水画的特色。元代名画家赵孟頫便曾作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青卞隐居图的作者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他在幼年时深受赵孟頫书画艺术的启蒙熏陶,为他技巧、画风的形成打下牢固的基础。青卞隐居图画面左下角的一片树丛,树干、树枝皆以中锋用笔表现,其线各细而不弱,坚挺有力,犹如钢丝,弯曲带有韧性。正如好友倪瓒在王蒙的画上题的一首经常被引用的绝句,说他“笔力追前辈”,“笔精墨妙”,百年以下无出其右。王蒙除了融入篆书的用笔之法外,还以行草的笔法对物象进行刻画。画面中枯树的枝条连贯迅速,线条飘逸洒脱,细瘦劲挺,行草的风格在此显现。南北两宋时期,披麻皴、卷云皴等合乎自

14、然山石的笔墨技法就相当成熟和完善。王蒙的解索皴由前人的披麻皴变化而来,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用繁线密点的技法,创造出了解索皴法,后又衍生出牛毛皴法。解索皴因其线条似解开的绳索而得名,此法也被王蒙运用至青卞隐居图的山体部分。在画面的山体部分,以解索皴的方式,反复皴擦其峰顶和崖壁,线条随着山形高低起伏,纵横交错,繁密不闷,浓淡交融地表现着山石结构,使得画面层次丰富多变。王蒙在青卞隐居图中的点苔更是泼辣,画家蘸取墨以破笔散峰的方法在山头上反复皴擦,致使山石草木的苍茫之感跃然纸上。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等多种技法交错使用,正是这繁密丰富的笔墨技法,让观者感受到了那持续不断的画面张力和源源不绝的生命力,更进

15、一步体会出画家内心欲表达的激昂心绪,再联想起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的处境。或许这正是画家内心惴惴不安的情绪表现。从构图上看,“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山水画以几棵小树、一座茅亭、一处平坡,构成视野开阔的画面布局,常常透露出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画面意境。而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取北宋的全景式构图,画面山峦叠嶂,结构错综,王蒙的山水画通常是塞满的,河流及留白的空间占据极小的部分,甚至消失不见,整个画面被繁杂茂盛的山石树木塞满。在隔江山色一书中,高居翰先生说:“没有一丝连续清晰的脉络供观者游览,在紧凑的笔触当中也没有一丝欲使观者视觉缓和的迹象,一切都呈现出一种动荡不安的氛围。”即使如此,却难掩其山石丘壑的玲珑和林木

16、的绚烂,在这动荡、激昂的景象中,屋舍内的人物仍旧是如此的平静漠然,似乎诉说着王蒙在乱世中对宁静生活的无奈企图、对隐退的矛盾心理。中国画对空间感的塑造不同于西方透视法中的明暗、远近,而是以虚实、黑白的对比来实现,这在王蒙的青下隐居图中有迹可寻。最精彩的地方是画面左下脚处一丛树,布局错落有致,重叠萦绕,在笔墨的处理上,是大片湿墨与大块干墨的交相辉映,产生令人无限遐想的黑白对照。王蒙的树法不似倪瓒那样单纯,而是一树一态,一树一法,繁茂葱郁。到了山坡处则用墨较亮,整个画面充斥着向外延伸的无限想象。与“元四家”的其他三位比,王蒙表现物象的内在本质,更胜于对外在形塑的再现。王蒙在此画营造出奇异的、真实自然中不存在的空间幻象,带给观者超自然的视觉冲击,观者很难在这幅画中畅快游览,甚至不禁要在心中惊叹究竟有多少层空间景象蕴含其中。如果说在宋人心中更多的是师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