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解析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330479181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8.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3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3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3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3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解析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书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修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编年体史学名著。自史记汉书以后,断代纪传体史书越来越流行,也逐渐确立了其作为“正史”的地位。我们通常所谓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等“正史”,无一例外都是纪传体,而且除了史记之外,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但在纪传体之外,编年体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体裁,先秦时期的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编年体史书可以说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秦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难以与纪传体正史争锋。直到北宋时期,资治通鉴才重新举起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这两面大

2、旗。不得不说,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峙成为两座高峰,悠久深厚的“通史”传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资治通鉴功不可没。若要明白资治通鉴的历史观,那么作者出于什么目的而编撰此书,是不可不知的。知道了撰写此书的目的,那么此书的基本观念就可知晓了。如上所述,司马光之所以编撰资治通鉴,最核心、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帝王阅读,给帝王提供一个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从而起到“以史为鉴”的效果,司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里的“帝王师”。这样看来,资治通鉴最为根本的历史观,还是秉持了中国史学的悠久传统,把历史当成是前代善恶行迹的汇总,后人可从中找到各种成败善恶的范例,并且阅读之,领会之,运用之,从而学习古人的成

3、功经验,避免重蹈古人的覆辙。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实用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如果我们往更深一层思考,就会发现资治通鉴蕴含着司马光等史学家更为理想化的一种历史观。资治通鉴编年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晋。虽说是为了上接左传,但并没有和左传完全接续起来。那么,司马光为何要以三家分晋作为此书的起点呢?他自己就有很清楚的说明: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何谓礼?纪纲是也。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制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司马光所说的“礼”,就是君臣名分、尊卑之别,也就是一整套的社会秩序。即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儒家所设想

4、的君臣尊卑之社会秩序背后,还有一个更为远大的道德理想。现实世界中的尊卑秩序,其实就是这个道德理想的具象化。礼乐为道德之器具,群史为六经之延续。后世的礼乐兴废、治乱兴衰,也可以看作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道德秩序在现实世界中的浮沉隐显。资治通鉴历述周秦汉唐之盛衰,具陈礼乐刑政之兴废,也是为了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以上所述资治通鉴的历史观,可能与我们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有着相当的距离,但如果要想理解资治通鉴,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那么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抛开这些历史观不谈,资治通鉴考证严密,叙事精准,本身也是很值得一读的史书。(摘编自范云飞资治通鉴历史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5、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断代纪传体史书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具有“正史”的地位。B作为重要的史书体裁,编年体史书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基础,但逐渐消沉于秦汉时期。C资治通鉴的问世,促成了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和“通史”双峰并峙的局面。D“以史为鉴”以及考察儒家的道德理想在历史中的实践过程是资治通鉴的历史观。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梳理中国史书体例的发展过程,论述了资治通鉴在中国传统史学上的贡献。B文章从分析资治通鉴的编撰目的入手,论述了它所体现的最为根本的历史观。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资治通鉴蕴含的史学家们的理想化的历史观。D资治通鉴的历史观与

6、现代人的历史观相去甚远,没有历史价值,不过因为它叙事精准,所以值得一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资治通鉴,中国史书体例难免单调,纪传体正史可能一家独大。B“帝王师”的特殊身份使司马光将资治通鉴定位为帝王了解前代历史的优秀读本。C资治通鉴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书的实用性。D资治通鉴述朝代兴衰,陈礼乐刑政之兴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尊卑秩序。【答案】1D2D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断代纪传体史”错误,由原文“除了史记之外,其他正史都是断代史可知”,史记不是断代史。B.“逐渐消沉于秦汉时期”错误,由原文“但秦

7、汉以后,编年体史书逐渐消沉”可知,原文所指秦汉以后,而非在秦汉。C.“编年体”和“通史”双峰并峙错误。由原文“中国传统史学中编年体之所以能与纪传体并峙成为两座高峰”可知,应为“编年体”和“纪传体”双峰并峙。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没有历史价值”过于绝对,依据原文是“理解中国的史学传统,那么这些知识不妨略知一二”,应是有历史价值的。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因果关系颠倒,原文是“司马光也因此成为读书人眼里的“帝王师”故选B。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这个问题看似不可思议。学界普遍将狂

8、人日记作为20世纪文学写实主义主潮的滥觞发轫。在一百年后,从科幻小说的角度来重新看待狂人日记,或许有些值得探讨的新颖启示。狂人日记试图透过表象,“从字缝里”破解世界的真实状态,这是违反当时伦理规范,以及人的常识的。科幻小说的写作也是反常识、反直觉的。它将人们熟见的现实打破了,读者不得不借助一种全新的话语,来重建有关真实的知识。如果把狂人日记作为科幻小说来阅读,小说中发生的叙事结构变化,正对应着将“眼前熟悉的现实”悬置而发出虚拟的问题“吃人的事,对么?”以及依照类似科幻小说那样的逻辑话语推导出、超越直觉感受、违反日常伦理的真实性。即吃人是古已有之的事,有整个知识价值系统可以推演的、存在于人性与知

9、识的黑暗中、被人们视而不见的更深层的真实。王德威教授2019年在北大的演讲中,将鲁迅放在中国科幻的时间轴上。他指出科幻在写实主义文学主流之外异军突起,并借用鲁迅文学的一些命题和概念,解说当代科幻响应了鲁迅当年的“悬想”和“神思”。他在将当代科幻文学放在近代文学史、思想中思考时,参照往往都指向科幻与鲁迅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多位科幻新浪作家笔下(如刘慈欣、韩松、飞氘等),鲁迅都是一个经常重现的幽灵。比如韩松,在当代科幻新浪潮中,他被认为对鲁迅最有直接的继承,他的作品有意识地回应了鲁迅的一些主题。韩松把熟悉的鲁迅文学符号和标志语句,写进他自己科幻小说中,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像狂人那样,在再平常不过的生

10、活现实表象之下,窥视到难以置信的“真实”,如地铁里描写地底的时空结构变化,需要在认知上经过反直觉的努力,才能看见。韩松的主人公们需要克服“看的恐惧”。科幻的视阈跨越深渊,让读者看见“不可见之物”、像狂人那样在字缝里读出字来,在认知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结构、真相、未来甚至过去。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这个标题的确是一个有诚意的问题,但作者并不期待有一个“是”或者“否”的确定答案。关键在于提问本身。问题本身包含着对于必然性、确定性的知识系统的挑战,借用现代量子物理学家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不可能在测量位置时不扰动动量”狂人日记相对于科幻小说的位置已经“不可测”,这同时改变了观察者们在习惯上对狂人日记

11、与科幻小说的性质的认识,或者说这两者本身也变得“测不准”。常见的知识和文化系统告诉读者,狂人日记的发表对于中国文化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狂人日记是鲁迅对新青年启蒙律令的遵命稳定学,但他有自己的怀疑和绝望:“狂人”是否也是吃人者呢?狂人是否最后也被吃,或者竟然更不幸被治愈从而也加入吃人家庭?虽然起命于遵命文学,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形式与思想方面都走到了反传统与反思这一革命姿态本身的先锋位置。狂人日记的文本建构过程,经过了对于熟悉生活的陌生化,然后又经过了文化意识上的去陌生化,再熟悉化,经过了一百年来学者们和思想领袖的不断阐述,狂人日记有了一个周密完整的解释框架,任何提问都显得不出奇了可以想象,对本文标

12、题包含的问题,也可以很容易的作出判断:当然会有一部分读者断然拒绝将狂人日记视为科幻小说。但是,假如把这个理所当然逆转回去,从去陌生化的文化解释退回去,回到鲁迅最初对他面对的熟悉事物的陌生化处理,是否可见抵抗常规的梦魇异物?假设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狂人从熟悉的温情舒适的现实生活中,看到其中深渊一般的恐真。他没有像别人那样拒绝“看的恐惧”,没有听从哥哥或者他人的道德劝诫和按照文化传统作出的老辈解释。狂人选择看向世界的深渊,一切都被译码、归零,他熟悉的梦境在塌陷。到此时,狂人意识到他自己也是那真相的一部分,也参与制造梦境,他意识到自己已无法走出这末日景象,他只能虚妄地寄希望于虚无飘渺的未来。狂人通过

13、认知上的选择,把自己的平凡生活变成一部改变世界观的科幻文本。在此基础上,所有对于熟悉的认知,都变得有待检视了。狂人借助新的认知系统变成新的物种,新的人,或者真实的人,他获得一种新的眼光,以及整个新的理解力与想象力。当然如上的叙述,并不能证明狂人日记就是科幻小说。但假如第一次阅读这篇小说,而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读者,会怎样看待狂人日记?最近才为中国学者的一件事情是,最初翻译到韩文的时候,韩国读者将狂人日记作为“避暑小说”(也就是幻想小说)来对待。4第段中“看的恐惧”具体是指_。5根据文意,以下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从狂人日记读者无法窥见当时的伦理规范。B可以依照类似科幻小说的阅读方法来读狂人日记

14、。C中国当代科幻作家都受到鲁迅创作思想的影响。D没有既成文化背景的韩国人无法读懂狂人日记。6对第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借“测不准”原理将对狂人日记的思考引向深入。B作者提醒读者要注意这个提问本身包含的价值和意义。C这个提问使狂人日记和科幻小说两者“测不准”。D读者对狂人日记的认识已经不再那么单一,确定。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8学校组织了一次关于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讨论活动。讨论一方认为狂人日记是写实小说,另一方则认为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请你选择加入其中一方参讨论,并根据文中的相关论述,拟出三条具体的理由支持你的看法。【答案】4在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实表象之下,窥视到难以置信的“真实”(违反日常

15、伦理的真实)产生的心理不适应感。5B6C7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然后通过比较和科幻小说的相似点初步论证狂人日记具有科幻小说反常识反直觉的基本特点。再由王德威的演讲引入以韩松为代表的当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加以具体论证。接着借用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深入反思提问本身的深层意义:对必然性、确定性知识系统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新解读和理解狂人日记。最后以韩国读者将狂人日记作为科幻小说来读的论据进行补充论证。8认为狂人日记是写实小说一方:狂人日记是鲁迅对新青年启蒙律令的遵命文学;创作于五四时期,中国的文化背景之下,是对当时中国中国现实以及传统文化的反思;生活在这个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能读出自己熟悉的真实;鲁迅的创作是想引起“疗救的注意”。认为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一方:创作打破人们熟见的现实,反常识,反直觉;读者可以依照类似科幻小说的逻辑话语推导出超出直觉感受、违反日常伦理的真实性;鲁迅创作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走到了反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