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避免碎片化: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及设计策略

上传人:丹**** 文档编号:329794455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避免碎片化: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及设计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避免碎片化: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及设计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避免碎片化: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及设计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避免碎片化: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及设计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避免碎片化: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及设计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避免碎片化: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及设计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避免碎片化: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及设计策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避免碎片化: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及设计策略一、“主问题”的基本特征余映潮老师提出“主问题”是少、精、活、实的关键性问题,颇有见地。从教学层面来看,“主问题就是从教学核心知识,完成教学主要任务或学生的高度参与度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它是从正面直接关联与解决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一)目标性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回答空泛,与教师设置主问题时大而空有关。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让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积累知识,是本课的目标任务。课堂上,让学生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近?什么时候离地球远?”展开探讨,显然,这样的“主问题”目

2、标泛化,甚至脱离了文本价值,南辕北辙,学生也很难体会两个小孩细心观察、勇于质疑的精神。因此,“主问题”应紧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聚焦、更集中,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便于学习活动有序、有层次地展开。(二)整体性主问题的整合性特征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主问题的内容,从文本的全局、整体内容上提炼,涵盖的信息量大,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一方面,主问题的内容不仅来自书本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学生的经历和体验,还包括社会和自然中的各种境况,教师相机将教材内容和相关拓展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统筹本课的重难点内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在实践中

3、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在此基础上,学生将突破课堂的局限性,主动链接生活,使学习的内容进入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三)活动性主问题的活动性特征是指主问题具有开放性,难易程度符合学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开展探究学习。主问题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学生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在课堂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智慧生成与身心发展打下基础。(四)层次性“阅读教学的思路和线索应该是一个问题链,环环相连,丝丝入扣,使课堂显得很紧凑,从而构建有序的课堂。”主问题的设计也应该像一篇文章,讲究结构美,从而构建一个有序的课堂。“主问题”应避免在学习过程中“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其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是

4、“主问题”与“主问题”之间,有适合学情的逻辑关系;二是建好主问题之下的“脚手架”,这个“脚手架”就是“子问题”。“子问题”就是除“主问题”之外的辅助性问题,是对“主问题”的有益补充,能有效推进课堂教学向前发展。二、“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整个阅读教学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问题”的设计决定着整个教学“去哪里?”“如何去那里?”“怎么判断到了哪里?”深入研读文本是前提。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问题的准确捕捉和对深浅难易的把握,决定着主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探究意义,决定着主问题引导下的学习活动能否有序、有效地展开。关注学情是基础。王荣生教授强调:“语文课

5、堂教学的改善,取决于基点的改变,要将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地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着重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好。”充分关注学情,避免老师问的问题学生答不上来;学生想问的问题不敢问,或者得不到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得不到体现。充分关注学情,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性、探究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学,自思,自悟,建立和文本的审美关系,建立与作者的情感沟通。(一)围绕目标设计“主问题”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设计“主问题”应凸显教学重点

6、,攻克教学难点。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先看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什么主问题对应主目标。主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解决,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听王崧舟老师执教慈母情深,两个主问题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主问题1:母亲的感情到底有多深?深在哪里?主问题2:“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课文中还有哪几处让“我”“鼻子一酸”?一个“深”字,一句“鼻子一酸”成了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词,也是“主问题”的关键词。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师便于操作;教学目标突出,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言语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二)抓住关键段落设计“主问题”一篇课文,总有吸引眼球的关键段落。文中

7、的关键段落一定是作者浓墨重笔之处,要么概括全文,点明主旨;要么点明和主旨有关的某种情感。如在军神一课中,描写手术中刘伯承的段落,运用了一连串的动作,生动的场景,充分体现出刘伯承同志钢铁般的意志。“如果把这段描写拍成电影,你们会重点设计哪些画面。”这个开放性的主问题,让学生紧紧抓住文中细致的描写,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努力使文字变成电影画面。围绕这个开放性的主问题展开学习,文字的品析,情感的把握,朗读的提升,都一一落到了实处。因此,抓住“关键段”来设计主问题,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感悟人物形象,对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三)紧扣课题设计“主问题”课题

8、是“文眼”。有的课题概括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主要事件,如开国大典;有的课题中藏着题眼,揭示文章的中心,如忆读书;有的课题交代事情的时间、场景、任务等。如梅花魂,课文以故乡的梅花开了,引起对身在异国他乡外公的思念。通过五个故事,表达了外公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一位挚爱祖国的游子形象跃然纸上。课题中的“魂”就是题眼,引导学生联系文本内容理解“魂”的含义,是学习活动的聚焦点,抓住“魂”字设计主问题,在教学中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四)放大“矛盾点”设计“主问题”文本中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是作者精心设置的巧妙之笔。小学语文课本中常常会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词句,教师可从这些矛盾的词句上设计主问题,引导学

9、生对这些词句展开分析和解读。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作者不惜笔墨,用大量篇幅去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是为什么?“毁灭”和“辉煌”是一组矛盾的词语,准确理解这个矛盾点,抓住这个矛盾点来设计主问题,对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本背后的深刻内涵有很大帮助。从人物的矛盾之处设计主问题。譬如,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一边说自己死后无牵无挂,却又挂念国家没有统一。因此,从“空”与“悲”的矛盾之处可以体察出作者背后的复杂情感,品味出陆游是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无忘告乃翁”而“悲欢”。因此,这里设计一个主问题: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

10、悲”?教师指导学生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悟陆游“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体会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爱国情怀。“放大”矛盾点,是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让“矛盾点”的价值充分显现出来,让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展开思考、领悟真谛,感受其中丰富的情感意蕴。为此,教师可以从情节、人物的矛盾处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和概括,从而培养辩证、发散和创新的语文思维。(五)围绕“空白点”设计“主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重视感悟,这是由语文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文本中的“弦外之音”唯有感悟,学生的个性才能在文本中自

11、由飞扬。教学时,抓住这些空白处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补充空白,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六)依据学情变化生成“主问题”课堂是灵动的,学生的思考是开放的。根据学情变化生成的“主问题”在课堂中是另一种风景。对执教者来说,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与酣畅淋漓的兴奋之感。笔者在执教跳水一课时,初读课文交流,一位学生用“急中生智”这个词形容船长。一个“急”,一个“智”紧紧抓住了笔者的眼球。于是,主问题就出现了:当时是怎样的紧急情况?我们怎样读出船长的“智”呢?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师:好一个“急中生智”,当时是怎样的“急”?生:孩子很危险,大家都很着

12、急。生:不仅着急,当时的情形还很危急。师:一种是心理活动的急,一种是情况的紧急。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哪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人们内心的着急。生: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师:还有哪些地方看出来当时很急吗?生:孩子的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师:吓呆了,叫了一声,两腿发抖,看出来当时非常急。还有哪些地方看出来非常危急呢?生: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师:哪个词语最能说明当时非常危急?生:摇摇晃晃。生: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这句话的意思?生:九死一生。生:命悬一线。师:是啊,这是多么紧急的情况。在这关键的时刻,

13、幸亏有船长的急中生智。请你们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从哪些描写中,你们体会到了船长的智慧。古人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主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将有助于凸显主干,剪枝去叶,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重难点上。需要说明的是,阅读中的“主问题”并不一定要当堂找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通过对“主问题”的讨论,实现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从而擦出智慧的火花。以此而论,过程和结论同等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厘清“主问题”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主问题”,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它必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