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古诗典故英译摘要: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创作中,用典是重要且常见手法典故具有 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运用典故让诗歌言简意丰,含蓄委婉 本文拟从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一认知一语言”三个层面,分 析李商隐名作《锦瑟》的三个英文译本,探讨从不同层面对古诗词中 典故英译的处理方式及其效果关键词:体认语言学;典故;翻译 作者简介:李书兰(1980-),女,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讲师,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认知语言学、翻译学一、体认语言学的三个层面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Linguistic,缩写 ECL)是一个传 承并发扬了西方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课程体”为体验, 即指语言的体验基础,揭示了语言产生的经验理据认”指认知, 即是对语言的认知基础,说明了语义概念和语言认知所形成的认知理 据体认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现实一一认知一一语言”翻译过程 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转变,更是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现实世界的 转变因此在翻译中就反映了在“语言、认知、现实”这三种层面上, 当翻译选取了不同层面或角度就会形成了不同的翻译效果一)语言层面 翻译时首先接触的是语言表达,所以翻译时最常用的做法是按照字 含义进行直译。
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翻译时,翻译往往会对典故进行“字面”转化一一通常按照字面含义从目标词中寻找对应的词语这 样就保存了物象又继承了字面含义此时译者仅通过典故的字面含义 来找出相应词语,并使之展示于英文读者眼前,并不能译出其原型性 认知含义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的典故翻译确实能较好地保存原文意象,使翻译内 容与原文在语言表达上实现了较大程度的统一,较好表达出原文词语 的语言风格,并能使目标语读者体会到东方的异国情调,从而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要义二)认知层面“认知”与“心智、心理”概念相同,凡事均需通过人的头脑方可被 认识和理解传统的语义描述理论往往把词语和事件直接联系起来, 而忽视了人的因素,这明显存在缺陷词语之所以能和事件取得对应 联系,均为“人之认知”所使然,正如ECL的核心原则所示,“人之 认知”是“现实世界”与“语言表达”的必由之路典故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这种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包含着 民族特有的认知,所以翻译需要在认知层面上进行在典故的产生过 程中必然涉及“认知加工”,在翻译时也可根据这一层面加以翻译, 把它作为翻译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一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调用隐喻思 维,并利用“始源域”与“目标域”间的隐喻关联获得目标含义。
只 有在认知层面多下功夫才能确保翻译与原文在语意上最大程度接近, 才能尽可能地表达原文要义三)现实层面所有典故的固化和规约,都离不开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语境体认语 言学翻译三层次提到,译文在对字面含义以及其背后的原型含义作出 诠释之后,将其与上下文语言情境结合,便是所指实际层次的语言情 境化翻译这一过程中既需要译者对文化经典的字面意义加以分析, 同时又要兼顾对实际语言情境的理解也正是因为这样,现实层面的 翻译才是最能够精确地反映原文的语用意义,而文化典故究其根源一 般来说取自于客观现实和生活经验,最终则被用来描述生活世界和事 件场景译者在从典故字面掌握含义以后,便会按照自身的认识系统 来认知它所代表的原型意义,当其被运用到上下文语境时就可以指向 当中的具体内容,此时便可以实现语境化译文,直接指向现实层面 二、《锦瑟》中的典故英译对比分析《锦瑟》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 鹃沦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 已惘然《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是最能代表李商隐诗情感丰富与唯美特 点的代表作而对于这首诗的创作题材,千百年来众说纷纭造成《锦 瑟》主题众说纷纭的重要原因是这首诗中间四句诗人连用了四个典故。
本文选取《锦瑟》三种英文译本,从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一 认知一语言”出发,从语言、认知和现实三个层面对含有典故诗句的 英译进行解读,分析在各层面上的翻译操作与翻译效果,用以表明翻 译层面的选择对翻译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 .庄生晓梦迷蝴蝶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驻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迷”是“迷惑”的意思,这句诗是说庄周面对 蝴蝶分不清自己是蝴蝶还是二者合二为一李商隐是借助庄周面对蝴 蝶时的迷惑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迷惑此典故英译的关键是“庄周”的译法及对“迷”字的理解庄周” 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词,翻译时需要把庄子的哲学思想最大限度地 表达出来,从而把中国文化传出去从这两点来看,在对字面意义和 其背后的原型意义进行解读后,将其与上下文语境相结合,便是指向 现实层面的语境化翻译许渊冲省略了 “庄周”,JohnA. Turner泛 化处理将其译为"sage” , WitterBynner将"庄周"译为“ThesageZhuangzi",对比而言,JohnA. Turner 和 WitterBynner 在语言层面的基础上指向了现实层面。
许渊冲把“迷”译为“dreamtobe” , JohnA. Turner 和 Bynner 将"迷"译为 "day-dreaming (白日梦)”,译为“胡思乱想”,二人的翻译都属 于认知层面,与原文有一定差异,显得不够忠实2 .望帝春心托杜鹃典故出自《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日望帝……其相开明, 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 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 即杜鹃,又名子规这句诗中的望帝典故指望帝在春天化为杜鹃,日夜悲鸣春心”指 望帝幽怨的情绪,“托”是“托付”之意,这句诗是说望帝将幽怨的 情绪托付给杜鹃,即借助杜鹃鸟的悲鸣来传达自己幽怨的情绪,诗人 李商隐借助望帝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哀怨对“春心” “杜鹃”和“托” 的理解是此句翻译的关键许渊冲将“春心"译为"Amorousheart", 将杜鹃译为“cuckoo”,属于翻译中的语言层面将“托”译为 “pouredout (倾盆而出)”,属于翻译中的认知层面,与原诗有一定差异,显得不够忠实,并将望帝作了省译,可见译者对原诗的典故 译得模糊,对原诗进行了模糊化处理JohnA. Turner采用了意译, 杜鹃宽泛地以为“bird”,属于翻译中的认知层面。
难能可贵的是他 的翻译保留了原典故的意境,尤其是“sighedh留soulintoabird”, 颇有诗意WitterBynner保留了原典故的文化意象,将“春心”译 为"Thespring-heart”,将杜鹃译为"cuckoo”,属于翻译中的语 言层面,译得过于直接,不太符合原诗的本意其实,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杜鹃不是普通的鸟,因望帝化为杜鹃的典故,杜鹃具有哀怨的 情感特征所以,Graham将诗中的"杜鹃"翻译成"thenighjar”(夜莺)源于古希腊剧作《鸟》,夜莺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哀怨的情感 特征,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杜鹃意象是相契合的Graham的翻译 属于翻译中的现实层面,与西方读者熟悉的文化意象相结合,更能传 达出诗歌的内在意蕴,引起读者的共鸣3 .沧海月明珠有泪典故出自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南海外有皎人,水居如鱼,不废 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鲸人即是西方神话中的人鱼,他们生产的 鳏绡,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这句诗中李商隐以珍珠喻指自己的才华,以泪水表达怀才不遇的感伤 这句诗理解和翻译的关键是“珠有泪”鲸人”在WitterBynner 和许渊冲的译文中,分别用到了 mermen和mermaido然而,虽然 WitterBynner和许渊冲在译文中提到了 “美人鱼”,可是 WitterBynner的译文说“人鱼珍珠般的眼泪”,JohnA. Turner的译 文说“眼泪就是珍珠”,许渊冲的译文说“月光照耀下的珍珠中映出 美人鱼的眼泪”,三人的翻译都属于翻译中的认知层面,都没有译出 人鱼眼泪化为珍珠这个典故的真正含义。
在JohnA. Turner的译文中, 虽然未提及人鱼,可是有说“眼泪就是珍珠“从这点看,反而是 JohnA. Turner的版本最为接近典故的原意4 .蓝田日暖玉生烟典故出自《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 山,在县东二十八里蓝田山盛产美玉,这句诗说温暖的阳光照在 美玉上,生发出玉气李商隐借助这一形象来喻指自己美好的才华与 理想这句诗理解和翻译的关键是“日暖玉生烟”在翻译此典故中,需要 抓住典故的含义,理解错误会造成误译,进而造成翻译无法理解在 英译时,必须把握好阳光和美玉之间的暗喻关系,这句诗表面上说美 玉会因阳光的照射而放彩,实际上是喻指诗人美好的才气WitterBynner将“日暖"译为"tothesun”,没有译出照耀的意思 将“玉生烟"译为"breathingtheirjade”,属于翻译中的认知层面, 将“烟”译为“呼出空气”,拟人化的处理让原文更为生动 JohnA. Turner将"日暖"译为"thesundistils",意思是"太阳吸 取精华”,将“玉生烟”译为“Jademists”,属于翻译中的认知层 面,“mist”的意思是“水汽”,与原文的意思相差甚远。
许渊冲将 “日暖”译为“sunburnt",将“烟”译为"smoke”,这属于翻译 中的认知层面"sunburnt”意思是“晒伤的”,原诗的意思应该是 太阳照在美玉上,不是太阳将美玉晒伤另外,“玉生烟”的“烟” 指的是美玉发出的气,许渊冲译为smoke (烟)也不大确切 三、结语体认语言学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信息转化过程,它还必然 会关联到其后的认知机制和对应的现实世界翻译也是一种语言和文 化的转换诗歌翻译过程中,典故承载了一个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知识, 尤其难译在典故的翻译方式上,不同译者有着自己不同的翻译方式 基于语言层面的字面翻译属于直译法,让读者了解异国风情,传递他 国文化而基于认知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翻译则属于意译法,认知层面 的翻译,要求译者在阅读词语和典故的基础上深入到内涵义,进而丢 弃典故利用物象迤行隐喻认知加工的原策略翻译典故的语境意义是 基于现实层面的活动,需要译者通过字面表达理解认知义,再融入现 实语境译者应该根据典故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把所有典故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放在译文后,这样读者既可以更好 地了解相关的历史典故及其文化内涵,又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典诗词 所传达的真正情感。
参考文献:[1]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2]汪榕培,李正栓.典籍英译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22.[3]武恩义.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2.[4]王寅.论语言的体验性一一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 言新性质[J].中国外语,2022 (5): 22-27.[5]陈静.唐宋诗词中典故英译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22.[6]勇薇.从李商隐的《锦瑟》试探唐诗英译中的典故翻译[J].佳木斯 教育学院学报,2022 (2): 398-399.[7]王寅.体认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成语英译一一基于《红楼梦》三个 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中国翻译,2022 (4): 156-164, 190.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框架理论视域下古诗 英译意象研究”(项目编号:2022B1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 国当代政治生活关键词海外认知历时研究”(项目编号:21BYY092)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