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总复习

上传人:狼**** 文档编号:321806711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总复习(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总复习语文学科一、 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古诗鉴赏知识点一 读懂诗歌,鉴赏形象【读懂诗歌考点精讲】角度一读懂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歌内容的重要载体。有的题目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有的题目提示了诗歌的线索,有的题目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有的题目点明了诗歌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题目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卷别诗题重要信息2018年全国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点明了写作的对象2017年全国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点明了地点(礼部贡院);点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2017年全国卷送子由使契丹“送”表明了题材是送别诗;“子由”是送别的对象;“使契丹

2、”点明了出使的目的地2016年全国卷金陵望汉江点明了地点(金陵);点明了事件(望汉江)2016年全国卷内宴奉诏作点明了地点(内宴);点明了写作原因(奉诏)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就可以看出其体裁。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一般在题目中使用“歌、行、引、曲、吟、谣”等表示体裁的字,如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诗。角度二读懂诗歌正文 理解“诗家语”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这种语言是一种“变形的语言”,之所以要做变形处理,完全是由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决定的。具体如下:类型释义例句倒装古诗特别是其中的近体诗,具有严整的格律,受格律的制约,诗

3、句中的词语顺序往往需要打破某些语法规律而表现出一种只有在诗中才能见到的特殊形态。若对这种现象缺乏认识,在解读古诗时就会碰到不少困难“蓑唱牧牛儿,篱窥蒨裙女。” (杜牧村行)如果也像读散文那样去读,岂不是蓑衣能唱歌,竹篱长眼睛了吗?只有把它理解成牧牛儿披蓑高唱,蒨裙女隔篱窥客,才算读懂了这两句诗。可见,诗句的语序往往具有某种独特的形态,解读古诗,必须注意到这些情况。只有真正了解了古诗语言的特征,懂得了“诗家语”,懂得了古诗中语言的变形,才能读懂古诗浓缩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诗人在写诗时,为了准确地表情达意而又不违反格律,就在语言的锤炼上下了极大的功夫,这种锤炼语言的功夫表现之一就是对词语的

4、浓缩“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这一联的意思是:浓绿的树木环绕在村庄四周,乡郭之外隐隐横斜着一脉青山。在这首诗中,这一联是容纳不了这么多字的,诗人就把它浓缩成这样十个字省略词语的省略是指省略了诗句中某一成分的语法现象。主要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中心词、省略关联词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的意思是旅客听到鸡声即起来看茅店上空之月,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了。两句诗由几个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有关谓语则被省略了分拆本是一个完整的词语,诗人在使用它时,却因格律的需要而将其分拆开来,这也是古诗中一种常见

5、的现象。这类词语多为由一个修饰限制性词语与一个中心词组成的偏正式词语“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袭锦袍绣上了兽形图案,就叫“兽锦袍”,但在本句中“兽锦”与“袍”被拆开了:下句按理应作“夺新兽锦袍”,但为了与上句“龙舟移棹晚”构成对偶,也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就把“夺新兽锦袍”写成“兽锦夺袍新”了互文见义由于诗句字数的限制、格律的约束、艺术表达的需要,诗人常常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有意地拆开,分别放在本句中或两句中,在解释时必须前后结合,才能理解语意。这种现象称为互文见义,有人也称之为连句。互文见义最常见的形式有本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本句互见“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6、”(卢照邻长安古意)本句互见指同一句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见。古人认为,“燕”“赵”多美女,是歌舞之乡,因此,这里的“燕歌赵舞”是指燕赵的歌、燕赵的舞对句互见“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 对句互见就是上下句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具有互相补充的作用。诗中罗列数字,交叉表述,应作为互文来看。突出了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优点变换称谓古诗词还有变换称谓的特征,即同一事物用多种称谓。如称战争和战乱用“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等;称书信用“鸿雁、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简、笺、札、尺牍”等;称船用“扁舟、兰舟、 画舫、樯、棹、橹

7、、楫”等;称马用“玉骢、玉鞭、征辔、鞍”等;称月亮用“婵娟、蟾宫、玉兔、素娥、嫦娥、银阙、玉轮、玉环、清辉”等角度三读意象、表情词语诗歌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因此,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月亮”“鸿雁”“红豆”常常是相思的象征;“梧桐”“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连理枝”“比翼鸟”是美好的恋情的象征。诗词中诸如“愁”“忆”“思”“喜”“苦”“暗”等词语往往透露着作者的情感,抓

8、住这些表情词语,特别是一些动词和形容词,也有助于读懂诗歌。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个“愁”字揭示了全诗的感情。角度四读注释高考试卷上没有无用的文字。既然诗歌带有注释,其中必然有对理解诗歌、答题具有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有的甚至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所以这些注释信息不能忽视。常见的注释所暗示的内容有:注释作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歌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旨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提供与“此诗歌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深层原因

9、有关【鉴赏形象考点精讲】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事物的形象。对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题型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在理解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的人物的意义。一、诗中主人公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来表达

10、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诗经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注】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二、诗人自身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自身形象一般有以下九大类型:类型示

11、例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感时花溅泪”写诗人因感伤时局而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再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形象“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我们仿佛看到

12、了一位英勇的战士形象,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刻画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的诗人形象,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描绘了一个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词人形象,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

13、不再,衰鬓先斑。此二句刻画了一个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审答指津一、审题规范设问方式1 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词)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2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分析)。3 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词)人(作者)的形象特点辨别标志1 题干中有“形象”字样,包含诗(词)人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2 概括或分析的是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审题要点1 审清题干要求,分清是鉴赏诗(词)中人物还是诗(词)

14、人自己。2 细读诗歌,找出有无具体的描写、抒情语句,有无相关的注释或提示二、答题规范答题要点1 了解背景,知人论世。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以及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不能任意拔高。2 整体感知,确定身份。从诗(词)句出发,借助意象、重要的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3 抓住描写,分析形象。要注意诗(词)人对人物形象的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答题步骤1 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2 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步骤1)3 结合诗(词)分点说明、概括。(步骤2)4 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诗(词)人通过形象所寄寓的感情】(步骤3)答题术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激昂,愤世嫉俗、傲岸不羁,重视友情、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情趣高雅、安贫乐道三、答题示范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分析诗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审题要点题干的要求是“分析诗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先说明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特点)什么(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