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学课件01体育与健康

上传人:sat****105 文档编号:321788276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PPTX 页数:98 大小:5.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学课件01体育与健康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学课件01体育与健康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学课件01体育与健康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学课件01体育与健康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学课件01体育与健康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学课件01体育与健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学课件01体育与健康(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体育与健康内 容 概 述 体育、健康、健康教育一直都是高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的焦点和热点名词,亦是人类的生存目标和永恒追求。本章主要介绍体育与健康的内涵、功能、影响因素,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营养、卫生保健的关系,学生健康体质测试等基本内容。学 习 目 标 了解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正确区分健康与亚健康,把握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营养、卫生保健的辩证关系,懂得如何科学评价自身的健康水平。目 录contents1.11.21.31.4体育与体育教学健康地生活和学习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体育运动与营养、卫生保健1.5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评价第一节体育与体育教学1 . 1 体 育 与 体 育 教 学

2、健康不等于一切,但失去健康却等于失去一切。一、 体育(一) 体育的概念 体育的概念是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逐步深入而逐渐变化的,尤其是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文环境等客观环境条件的转变,体育的性质、内容、范围、对象以及时空关系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育可分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1.广义体育 广义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和社会文化活动,它包括体育与体育教学、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文化教育的范畴,受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制

3、约,并为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2.狭义体育 狭义体育是指促进身体发展、增强体质,传授身体锻炼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1 . 1 体 育 与 体 育 教 学(二) 体育的分类广义的体育可分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三类。1.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通过身体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并传授身体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完善学生的自身发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掌握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技能,使其终身受用。学校体育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健

4、身性。2.体育 社会体育也称为大众体育、群众体育,是指为了达到强身健体、医疗保健和休闲娱乐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具有一定的健身性、休闲娱乐性及灵活自主性。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 1 体 育 与 体 育 教 学3.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方面的潜力,为了取得优异竞赛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活动,既具有对抗性、竞争性和娱乐观赏性,又具有规范性、组织性、国际性及公认性,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有利于推广

5、普及全民健身活动。1 . 1 体 育 与 体 育 教 学(三) 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体育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而产生的,其主要产生于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然而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还没有明确的社会职能分工,各种社会活动尚处在萌芽状态,原始社会的体育与教育、军事、医疗卫生、娱乐及宗教祭祀等活动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和发展。体育活动正是在人类生存进化的漫长过程中孕育、发展起来,并逐步独立于其他体系,逐渐呈现出竞技的形式,表现出多功能、多元化的形式及特点。 体育运动从萌芽阶段到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社会需要而成长、发展,它始终是人类作为满

6、足自身生存、享受和发展需求的一种社会活动。现代体育正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如促进世界和平、民族团结、现代社会文明健康和谐发展,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等。1 . 1 体 育 与 体 育 教 学(四) 体育的功能 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效益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体育多元化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体育的功能也在逐步完善和发展。其功能可分为生物功能和社会功能。1.生物功能体育的生物功能主要表现为健身养生、健美及健心三个层次。(1)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能促进各器官与系统的生长发育,促进人体各组织结构与机能的改善,还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人体基本的活动能力、适

7、应自然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达到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2) 通过体育锻炼塑造出来的健康美具有恒久的魅力。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塑造形体美、姿态美、健康美,使整个机体表现出蓬勃向上、充满朝气、青春飞扬的健康活力。(3)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人的心灵美,调节人的情绪,培养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1 . 1 体 育 与 体 育 教 学2.社会功能体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政治、经济、娱乐、社会情感五个方面。 (1)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手段。体育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提高民族素质。现代体育融健身娱乐为一体,其教育功能早已扩展到

8、整个社会,并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整合出新的内涵。 (2) 体育既受政治制度的制约,也为一定的政治服务。体育可使国家扩大国际影响,振奋民族精神;发展国际文化,服务外交事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和世界和平。 (3) 体育既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这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体育能强身健体,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促进产业及科学事业的发展,还能减少社会待业人口。体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市场引起经济界的高度重视。体育旅游、体育表演、体育建筑和其他体育经营产业正以“朝阳产业”的姿态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不断彰显自身独有的风采和魅力。1 . 1 体

9、 育 与 体 育 教 学 (4) 体育为社会提供了娱乐场所,促进了文化形态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伴随着休闲体育时代的来临,它给人类提供全新的娱乐享受、减压和宣泄的方式,在促进家庭和睦、愉悦心情等方面带来了新的社会体验。例如,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可以调节生活,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5) 体育可以促进社会心理的稳定性,还可净化国民情感,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体育活动向来被人们视为加强人际交往及国际沟通的平台。1 . 1 体 育 与 体 育 教 学 二、高等学校的体育(一) 高等学校体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10、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与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纲要中还指出:“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未来的身体健康教育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本能性的运动锻炼,而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健康教育理念,实现生物人向社会人终极转变的载体和媒介,最终实现人类的健康促

11、进和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体育理念也随着人的认识及思维理念上的转变而不断更新。因此,高等院校体育与体育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从而达到健身育人的教育目的。1 . 1 体 育 与 体 育 教 学(二)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同时达到完满的状态。因此,高等院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上将体育与健康教育两者有机结合,系统地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及道德层面综合增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1、注意体育与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二元有机结合传统体育教学主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偏

12、重于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的生理健康或生物体能的提高,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问题。而完善的体育和健康教育体系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良好及道德健康四个维度,注重体育教学环节中健康教育思想的渗透,使二者能有机结合。2、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高校体育应在教学实践与探索过程中解决学生未来健身需要的问题,即培养学生建立由学校体育转向终身体育的理念和行为模式。体育理论课的内容设置不但传授现实体育锻炼知识,还要积极探索传授未来社会所需的相关内容,找到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对接点。未来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会更为迫切。教学过程中也要考虑如何将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健康教育及学生道德品质教

13、育有机统一,通过体育教学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1 . 1 体 育 与 体 育 教 学3、注重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的道理不言而喻,但是对自身而言却很难合理把握,也就更谈不上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了。以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来说,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并非单纯依赖新医新药、新型医疗器械就能够解决;也不能依靠转基因、克隆这些先进的技术去完善,去弥补人类生活中的不足和缺憾;更不能寄希望于机器人、智能人这样的外界物质帮助人类构建、规划完美人生。人的体质发展需要靠积极主动的自觉行为去维护,而非强迫自己或者完全依赖

14、外力。4、注重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熏陶 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而且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超越自我的品质,有助于培养人们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事实上,健康的体育人文精神培养和人格塑造是新时期体育与体育教学应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用的必然选择。第二节健康地生活和学习1 . 2 健 康 地 生 活 和 学 习 解决身心健康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选择体育运动,并能参与其中;而体育运动恰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且是最方便、最廉价的途径。一、 健康(一) 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就提出“21世纪人人健康”的口

15、号,但在高速度、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健康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大学生要灵活化解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淀,更要为具备足够的生命长度和生命宽度做好心理、生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多重准备,为成为符合21世纪人才发展战略要求的全方位、多维度、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健康是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健康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后,于1989年将健康的概念调整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概念得出,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需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1 . 2 健 康 地 生 活 和 学 习(二) 健康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16、的人体健康的十条标准如下。(1)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 能够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 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臂、臀位置协调。(7) 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8)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 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1 . 2 健 康 地 生 活 和 学 习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衡量身心健康的八大标准,即“五快”(衡量身体健康)、“三良好”(衡量心理健康)。(1) 食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食欲,不挑食,不偏食,能快速吃完一餐饭,没有难以下咽的感觉;吃完后感到饱足,没有过饱感或不饱的不满足感。这说明口腔和内脏功能正常。(2) 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时,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说明胃肠功能良好。(3) 睡得快。上床能很快入睡,且睡得深,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4) 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这表示头脑清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