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课件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320680560 上传时间:2022-07-01 格式:PPTX 页数:114 大小:75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三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孟子》三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孟子》三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孟子》三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孟子》三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三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三章课件(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文言言文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222 人们经常说人们经常说“得道多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失道寡助”,那这,那这句话具体是什么含义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句话具体是什么含义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亚圣孟子对“得道多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失道寡助”的阐释。的阐释。1.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2.反复诵读,体会反复诵读,体会孟子孟子的说理特点。的说理特点。3.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重点)(重点)(难点)(难点

2、)(重点)(重点)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

3、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一一 读读写写读读写写ss米粟(一一)古今异义古今异义1.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2.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二二 文言知识积累文言知识积累(二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1. 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使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使定居)定居)2. 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导思1.这篇文章采用这篇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了哪些论证方法?导思2:这篇文章

4、采用这篇文章采用了怎样的思路来论证了怎样的思路来论证观点?观点?论证方法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论证思路关键词品格抱负品格抱负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孟子三章孟子三章 朗读。朗读。圈点要求圈点要求1.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双竖线、单竖线。2.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方框。3.3.关键语句关键语句( (或写得好的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 )用用波浪线波浪线。4.4.有疑问的地方,用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问

5、号标注。标注。原文:原文: 天时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地利,地利地利不如不如人和人和。天时天时: : 气候上的有利条件。气候上的有利条件。地利地利: : 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人和: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注释:注释: 翻译课文翻译课文原文:原文: 天时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地利,地利地利不如不如人和人和。译文: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内部团结。原文:原文: 三里之三里之城城,七里之,七

6、里之郭郭,环环而攻之而不胜。而攻之而不胜。夫夫环而攻之,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城: : 内城。内城。郭郭: : 外城。外城。环环: : 围。围。夫夫: : 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句首发语词,无实义。注释:注释: 原文:原文: 富贵不能使我昏乱,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富贵不能使我昏乱,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使我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译文:译文: 三里之三里之城城,七里之,七里之郭郭,环环而攻之而不胜。而攻之而不胜。夫夫环而攻之,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7、也。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原文:原文: 城城非不高也,非不高也,池池非不深也,非不深也,兵革兵革非不非不坚利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也,米粟非不多也,委委而而去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城: : 城墙。城墙。池池: : 护城河。护城河。兵革兵革: : 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坚利坚利: : 坚硬坚硬; ; 锋利。锋利。委委: : 放弃。放弃。去去: : 离开。离开。注释:注释: 原文:原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军备也并不是不精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

8、并不是不深,武器军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但是守城方还是但是守城方还是) ) 弃城而逃,这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 (再好也再好也) )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译文:译文: 城城非不高也,非不高也,池池非不深也,非不深也,兵革兵革非不非不坚利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也,米粟非不多也,委委而而去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原文:原文: 故曰:故曰: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威天下不以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兵革之利。得道道者多助

9、,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至,亲戚畔亲戚畔之;多助之;多助之至,天下之至,天下顺顺之。之。以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故君子有不战,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战必胜矣。域:域:使使定居。定居。 固:固:巩固。巩固。 威:威:威慑。威慑。道:道:仁政。仁政。 至至: :极点。极点。 亲戚:亲戚: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畔:畔:同同“叛叛”,背叛。,背叛。顺顺: :归顺,服从。归顺,服从。 以以: : 凭借。凭借。 故故: : 所以。所以。注释:注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城的所以说:使

10、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城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能施行“仁政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也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的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天下的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

11、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译文:译文: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用顶真修辞,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两句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第2、3 句运用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地利”重于“天时”。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气

12、势磅礴,增强了语势,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方面的优越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对照鲜明,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结尾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结尾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所背,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中心。议论文结尾段作用分析法。(中考占3-4)议论文结尾

13、段的作用主要有: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或得出中心论点(深化中心论点);重申(强调)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全面更严密;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阅读方法解密阅读方法解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点拨】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作者以战争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从进攻一方来论述。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可以看出,指的是个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占据有利时机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攻,被包围者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城高,护

14、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团结。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战争需要人和人和之重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论据类推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国需要人和施行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列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多处运用排比,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哉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15、吾事之利”等。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你能说出有关你能说出有关“和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和”字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怎样的新内涵?在当代社会又具有怎样的新内涵?成语: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衷共济。俗语:家和万事兴。典故:“将相和”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文文言言文文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2222 人们经常说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大丈夫

16、”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大丈夫丈夫”的阐释。的阐释。1. 1. 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汇。2. 2.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 证思路。证思路。3. 3. 了解孟子主张,掌握了解孟子主张,掌握“富贵不淫富贵不淫”的道理。的道理。 (重点)(重点)(难点)(难点)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