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文化运动的名义呼唤白话的景观与白话的城市(1)(1)

上传人:卢****6 文档编号:320206270 上传时间:2022-06-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新文化运动的名义呼唤白话的景观与白话的城市(1)(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以新文化运动的名义呼唤白话的景观与白话的城市(1)(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以新文化运动的名义呼唤白话的景观与白话的城市(1)(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以新文化运动的名义呼唤白话的景观与白话的城市(1)(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以新文化运动的名义呼唤白话的景观与白话的城市(1)(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新文化运动的名义呼唤白话的景观与白话的城市(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新文化运动的名义呼唤白话的景观与白话的城市(1)(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新文化运动的名义:呼唤白话的景观与白话的城市(1)(1)八十五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革命,给当代1关于新文化运动与现代设计学关于设计学科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的现代化问题,建筑学方面的讨论已经有不少了。但在景观、或者说风景园林方面的,还远远没有引起重视。也难怪,生在今日的中国,做一名景观设计师是幸运又痛苦的: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有以往几代人都没有的理论时机;痛苦的是,这个时代的变化是如此的剧烈,在混乱的学科定位面前,在如过江之鲫的流派、风格、理论面前,我们又很难把握。考虑的高度、时间和深度都局限着理论的总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笔者坚信,立足外乡,扩大视野,站在历史与社

2、会开展的高度进展反思,有助于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潮流,早日实现设计学科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五四开场,八十五年过去了,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20世纪一切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新的事物和新的人,都自五四始张静如,1999。“五四精神,关于新的文化、新的语言、关于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永远值得追怀。正如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活的历史。因为它的精神还活着,它所提出的目的还没有完全到达,还有更年青的人自愿为它而推动。自由、民主、人道、科学,都是永远不完的事业周策纵,1999。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现代化的目的只在白话文里得到最完全的表达,我们的小说,我们的散文,我们的诗歌是最早实现了现

3、代化的模范。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一场思想运动,它起初试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来实现民族独立,个人个性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广义上讲,是一场知识分子指导的思想革命,倡导全方位现代化周策纵,1999。既然如此,我们当然期望它也推动了设计学科的现代化。八十多年前的1910-20年代,中国的设计学还在痛苦的草创之中,在现代建筑被动输入的情况下,一切还处于一片蒙昧。只是在“五四这“铁屋中的呐喊过后,中国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们才浮出海面,不能说他们没有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但时间的阴差阳错、建筑文化的特殊性使他们选择了多种不同的道路,一些人探究继承传统建筑,一些人探究中国的现代建筑,还有一些人那么创始

4、性地整理和保护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详参邹德侬,2022,1-40。无疑这些工作都是当时迫切需要进展的,正是先辈们的不懈努力,才得以形成今天设计学科的成就和开展。回忆历史,先辈们的伟岸身影仿佛在召唤我们去完成他们未竞的事业。八十五年过去了,从新文化运动的宏伟目的来看,就我们所关心的设计学科成就宏大,但是,也应该有更多的期待。特别是中国的园林,几乎没有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而成为封建士大夫文化和精神的最后避难所在此申明,决不是要砸烂这些园林,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本身是现代设计学的重要精神。我坚信,真正的实现全面文艺复兴时机是在当代中国,而在设计学中尤其如此。我们有理由继续高唱新文化运动之歌,因为我

5、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边缘时代。2认识危机是复兴的起始,当代中国面临两大危机:民族身份与人地关系传统上,我们这个行业是不喜欢有人谈时代背景、谈理论的。我们习惯的是一上来就画,就展示一点徒手才能,“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妙的图画,但面对中国这样一张饱经沧桑的纸张,我们仅仅有一点工程师的知识、有一点美术功底恐怕是不够的。假如说五十年代陈占祥先生提出不要让建筑师变成描图机器陈占祥,1957,参杨永生,2022,147-148,是呼吁回到设计学科本身的话,在设计人员的自由度大大增加的今天,恐怕更需要一种大的、不局限于设计学科本身的视野。那么,对于设计学科来说,这样的大视野是什么?首先,我们必须明白

6、我们所处的时代。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首要的认识是中国是正处在一个边缘上的大国,在传统与现代化的边缘,在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边缘。正是一个蓬勃开展而又有危机的时代。“危机二字在中文中意味着危险与机遇同在。没有危机意识就不可能有复兴。处在这样的时代、处在这样的中国、在这样的剧烈变化的边缘中,假如不是愚昧无知的话,看不见前景和时机无疑是悲观主义的,而装着看不见危险那么显然是不道德的。基于“危机与复兴的关系,有一种说法认为,世界上曾经有两大文艺复兴,一个是在欧洲的本来意义上的文艺复兴1350-1600,来源于包括黑死病在内的危机和恐惧,从而使人类摆脱了宗教的蒙昧,开场走向科学与人性时代,最终成为工业革命和

7、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第二大文艺复兴是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来自与法西斯专制的战争、冷战和核武器的恐惧和危机,从而有了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开展,将人的创造力与创业精神表到达了极致,是信息时代社会开展的原动力见insl,1995。就“五四和与之几成同义词的新文化运动而言,当年中国知识界的危机意识是根本的基矗可以说文化的落后、社会的黑暗、民族的危亡、国家的积弱造就了那一代人的危机意识。正是在这样的危机意识的驱使下,陈独秀才追求脱离羁绊的“解放,李大钊才要求冲破历史的网罗,创造青春之中华。鲁迅才弃医从文,胡适才倡导?建立的文学革命论?。从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到19

8、18年由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创办的?新潮?therenaissane,中国的文艺复兴,或者说新文化运动,便在知识界浓重的危机意识下拉开了序幕。与当年相比,当代中国也面临两大危机,认识这两大危机足已产生具有世界意义的第三次文艺复兴,真正的中国的文艺复兴,在设计学中尤其如此:2.1第一大危机,中国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所谓民族身份或文化认同identity即是梁启超所谓的中国民族与文化“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的个性和特性1995。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identity被视同为共有的信仰和情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从政治学上讲,它是形成国家、建立国家和现代化、民主政治过程的政治资源,如今国家的

9、核心情感和象征。见张汝伦,2001。作为现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identity在文化景观与人文地理学中的含义是一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地理特性,是对场所精神的适应,即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这个地方由自然的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所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通过认同该地方,人类拥有其外部世界,感到自己与更大的世界相联络,并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sean,1980;relph,1976;nrberg-shulg,1979,1984,俞孔坚,2002。假如说景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和符号的话sgrve,1984,那么,我们有理由说景观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身份证。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这是一

10、个普遍性的问题。而在当今中国尤其令人担忧。在200年以前或者150年前我们可以说中国有一种明确的民族身份,或者说不存在文化认同问题。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了,大家都认同这个民族,黄种人,黄皮肤,认同于我们的祖先黄帝;地理空间上,我们认同于“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的整体环境;无论夷夏,我们认同于华夏文化,这个民族的身份鲜明地表如今封建帝王的大一统下,我们认同于乾隆大帝,认同于康熙大帝,认同于唐太宗,甚至认同于秦始皇;我们的身份证便是帝王们的紫禁城甚至于他们挥霍民脂民膏建立的离宫别苑、士大夫们的山水园林、无数同胞血汗构筑的长城,无数劳役开凿的大运河。古典的、封建的帝王的中国,这种民族身

11、份是很鲜明的,所以世界的其他民族会把中国人称作唐人或者宋人,或者叫汉人,正因为认同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特征,独特的建筑和独特的文化。翻开到2022年为止的世界遗产目录,被认为代表中国的世界遗产有29项,除了其中的4项为自然遗产和为数可怜的反映人民生活历史的文化景观外,绝大多数是封建帝王和士大夫们的宫苑和死后的坟墓、及其为维护其统治的宗教庙宇建筑。我们当然要万分珍惜历史遗产,保护和蔼待它们是文明程度的标志。但作为现代中国人,难道还要继续这种古典的认同吗,或者别的?我们当代的文化认同是什么呢?用什么来作为现代中国人的身份证?综观近百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发生有其历史性

12、,是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开场就有了的,文化认同的危机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最重要的动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洋务派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有了“器不如人、“技不如人的反思;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的事实反差,使得“五四先贤们意识到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使得他们从“器与“技的部分考虑转而向海外寻求民族解放和中国现代化的思想文化资源,因此“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成了五四的标志性口号,以致于一些学者对于“五四彻底颠覆传统文化长期以来耿耿于怀。但即便如此,“五四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高高飘扬的旗帜。时代开展到今天,在封闭多年翻开国门之后,西方世界和我们自身的落差再一次凸

13、如今我们面前,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化认同的危机,包括对新的由“五四和建国以来形成的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危机,在知识界再次发生。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新国学热,“后现代热,“新市民文化热,以及各种知识分子话题的讨论,多少都表现了寻找文化认同和民族身份的焦灼心理陈思和,1996。与此同时,作为民族身份证的中国建筑文化在今天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危机,包括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下地域文化的失落、城市大建立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撞击等等吴良镛,2022。这种建筑文化危机正是又一次文化认同危机的结果,城市景观建立中的贪大求洋、欧陆风的兴起无不是这种危机的表现。假如说殖民建筑、“华人与狗不得入

14、内式的公园,以及对传统中国建筑的模拟,是“五四时代第一次文化认同危机在设计学领域的表达的话,“城市化装运动正是当代第二次文化认同危机为城市景观建立带来的恶果俞孔坚,2022。作为当代中国设计师,我们应该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的进步。而决不应让“城市化装运动背后的落后思想遮挡设计学的现代化,特别是景观设计领域民主和科学的现代化之路。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身份到底何在,是什么?是每一个设计师所应该答复的问题。法国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非常宏伟宏大,它跟圆明园是同时代的,这是西方巴洛克的民族身份;中国的紫禁城,是中国封建帝国的经典,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当年希克斯图氏五世(sixtusv

15、)和相继的多位罗马教皇,通过向信徒们卖“赎罪卷,营造了一个圣比德广场,而我们的教科书却把它当作宝典,顶礼膜拜。从古希腊,罗马帝国,再到法兰西,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形式、甚至同样的精神,如同一个不散的幽灵,最终来到了中国的城市,成为当代许多中国人主动或被动的认同。几乎每一个城市至少有一个大广场,几乎所有这些广场的模范就是凡尔赛宫前的广场和模纹花坛,或是罗马圣比德广场,或者是北京太和殿前的广场:我们在认同古典欧洲的君主和教皇、或者认同于古典中国的帝王和士大夫。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场认同于所谓“最现代的建筑和景观,出色的例证是国家大剧院,它是法国建筑师在中国首都的杰作,它将迫使将来的中国人去认同。另一

16、个例证是中国央视大楼,在传媒时代央视大楼相当于一个民族最权威的象征,一张不可误认的民族身份证,这是中国人正在准备要认同的。我本人不试图从建筑学本身的角度来评论它们,它们可能都是了不起的建筑。但是这种建筑的背后,作为承受了这种建筑的人们,实际上是用一种“暴富的心态来承受一种“帝国的建筑。当今,任何一个经历过现代化开展的国家都不可能再盖这种建筑,因为,它们违犯了根本的现代精神理性、科学与民主、功能服从形式:而是在用十倍、甚至更昂贵的花费,在造一个具有同样功能的展示建筑。正是在当代的中国,那些“帝国建筑师们实现了他们的“帝国梦想。我似乎重新听到了100年前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中建筑师danielburnha的一句名言:“不做小的规划,因为小规划没有激奋人们血液魔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