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读书报告2700字 《矛盾论》读书报告苏文(09344026,地理科学)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 产 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文章分为七个部分前六个部分从六个具体的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第七部分进行了全文的总结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两种宇宙观,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其次,文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第二部分介绍矛盾的普遍性作者认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这一部分主要表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认为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某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而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 第四部分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第五部分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这也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述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且作者明确指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也表明这两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第七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事物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加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才能尽可能地避免犯错误。
当时,这一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统一全党思想破击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是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时值今日,在当今系统科学蓬勃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唯物辩证法尤其是矛盾论与系统科学的冲突也在所难免,而矛盾论的世界解释也日显窘迫的但试图对原有的正统解释抱残守缺而一味对系统科学进行贬斥的态度固然是不可取的,并且对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体系采取折中或调和的解决办法亦不正确我认为只有立足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对旧的理论进行选择性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才是唯一的出路即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一些实质性的转变一、塑造出比矛盾统一体更为基本和合理的概念矛盾统一体概念的形成及其矛盾分析方法所依赖的“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实质上是西方近代科学所一直依赖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即将整体还原成可能分割的组成部分的行为以求得因果解释这种思想认为,无论多么复杂的现象,都可以被分解成一些孤立的因果关系,而这些孤立的因果关系的综合就构成了对该现象本身的解释。
但是,当现代科学进步到了要作精细的观察,要对有机联系的复杂性现象进行解释时,这种方式便失效了二、注重整体性思维和系统分析法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形式和类型的世界解释理论从形式上看,有牛顿的经典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体系,系统论以及以系统论为基础的一系列自组织理论或者说复杂性科学等;而从类型上来看,经典科学的世界解释是一种机械论的、分析的还原论的解释模式,唯物辩证法和系统哲学则是以整体性思维为基础的解释模式面对如上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解释体系,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整合,毕竟对同一事物、现象和过程只能适宜用一种理论去进行解释尽管唯物辩证法与系统哲学这两种解释体系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但由于二者之间在对世界进行整体性把握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可以用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去实现各种理论体系的整合三、维持作为哲学信条的世界统一性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长期以来将世界分割成精神与物质、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并进行分别研究的二元论观点和还原论的分析思维方式并不利于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四、实现科学与哲学的融合长期以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研究一直处于一种将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分割对垒的境地,并进而形成科学与哲学之间弥久愈深的鸿沟。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虽然在原则上确立了将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道路,但是却一直缺乏一种良好的运行机制,从而在实践上并不成功读过《矛盾论》,确实会有点不同的体会,毕竟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的都是矛盾,但《矛盾论》是一个时代产物,也有其自身的局限,为了适应现实社会,必须对其进行发展与创新第二篇:毛泽东《矛盾论》读书笔记 11200字矛盾论》是毛泽东早期(19xx年初稿,19xx年修改稿)撰写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它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点必须充分肯定《矛盾论》存在的缺陷是:论述的起点不高,以事物这个反映具体存在的概念为基础从横向上看,理论分析停留在不同事物之间(即不同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上,没有深入到同一事物内部(同一质内部)的矛盾分析中从纵向上看,基本上停留在直观的抽象层次上,即初级本质层次上,没有牢固地深入到具有间接性的二级本质高度上将上述两方面的缺陷综合起来,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毛泽东阐述的辩证法属于知性辩证法范畴,他没有能够上升到理性辩证法的高度知性辩证法的特点,是停留在直接经验的总结这一初级本质层次上,没有能够学会运用概念的艺术,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自身内部,通过概念之间的转换和概念的自我运动,揭示出本质之间的联系,阐明唯物辩证法具有的客观规律。
由此可见,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础是经验理论型特点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哲学理论,然后再去指导革命的实践分析《矛盾论》这篇哲学著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它的观点曾经在中国广为传诵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坚持以《实践论》《矛盾论》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向大自然开战,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我们在年青时也曾经反复阅读过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从中受到了不少的启发毫不夸张地说,《矛盾论》是指导我们迈进哲学门坎的得力向导,因为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由此可见,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革命实践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是经过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之后,《矛盾论》中存在的缺陷便日益显露出来众所周知,在三大改造之前,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在外部,因此,知性辩证法完全能够胜任民主革命任务的需要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这种建立在不同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基础上的知性辩证法已经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了社会的变革需要我们的理论也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按理说,哲学理论揭示的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它的基本观点应该不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改变的。
但是,由于《矛盾论》分析的理论层次不高,属于经验理论型,因此导致其中的一些观点已经不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需要,必须将它进行补充和完善对此,毛泽东生前也曾经明确地提出,应该写出社会主义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毛泽东生前没有能够完成撰写社会主义时期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任务,他把这一重任留给了我们作为毛泽东的学生,我们计划撰写的《矛盾认识论》,其职能就是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时期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的统一由于《实践论》和《矛盾论》都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经验阐述的唯物辩证法理论,因此,它们的特点是实用性和针对性非常强,在语言表述上也做到了通俗化惟一的缺陷是对辩证法的理解深度不够,在认识上存在层次不高这一问题下面是我们阅读《矛盾论》之后写的读书笔记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P34批注:《矛盾论》一书论述的基础是事物,我们知道,事物和事物的本质截然不同,事物属于直观的具体存在,事物的本质属于间接的抽象存在或者说,事物属于反映初级本质存在的概念,即它是一个直接从具体存在中抽象出来的哲学概念。
事物的本质属于反映二级本质存在的概念,它是具有间接性的抽象概念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图是这样的:-1-┌客观存在:事物,属于表面现象,具有独立性和可知性——感性层次│ ┌直观反映:初级本质,用具体概念表示,即事物——知性层次└主观认识┤└间接反映:二级本质,用抽象概念表示,即事物的本质——理性层次黑格尔《逻辑学》一书论述的基础不是事物,而是事物的本质,从反映事物本质存在的概念出发由于事物的本质在哲学上属于具有间接性的存在,它只能通过抽象概念表示出来因此,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就需要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扬弃掉借助于反映本质存在的抽象概念,人们才能将本质运动具有的规律性把握住这样一来,辩证法具有的三大规律就被黑格尔首先揭示出来了由此可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不是对事物进行直接概括总结出来的产物,而是对事物进行间接概括,或者说,它是上升到事物本质内部才能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产物辩证法规律反映的是本质之间的联系,它不是直观的反映,而是间接的反映,必须通过反思才能把握住辩证法规律的实质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针对黑格尔提出的“成为对象的就不是事物,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概念写了这样的批注:“不是事物,而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
《哲学笔记》P91显然,列宁用事物运动的规律取代了黑格尔提出的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概念列宁认为,黑格尔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唯物主义的显然,这是在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时出现了偏差列宁将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抽象概念,作为唯心主义观点看待起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它直接否认了本质具有的客观性我们知道,事物属于初级本质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