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319083679 上传时间:2022-06-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 吴虹雁 刘锋【摘 要】 文章以2003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变化为背景,考察不同经济形势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无论应计盈余管理或是真实盈余管理,均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产生影响。其中,应计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正相关,真实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负相关。但不同经济发展区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的关系存在差异:经济上行期间,由于对企业未来预期较好,管理者倾向于采用风险较小的应计盈余管理来提升薪酬,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相对谨慎;经济下行期间,管理者对企业未来预期下滑,变得更加偏好风险,会较少实施应计盈余管理来提升薪酬,转而采用风险更大的真實盈余管理。研

2、究表明,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应当建立差异化的内控程序和监管政策,从而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Key】 高管薪酬; 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宏观经济变化F275;272.92 A 1004-5937(2019)08-0076-07一、引言2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延续20世纪90年代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着蓬勃的发展势头,GDP增速稳步提升,2007年GDP的增速甚至超过了14%。此时,发轫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蔓延到了全球,并于2008年形成了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也深受其害,出口大幅下挫,制造业产能过剩加剧,失业率急剧攀升,经济增速由2007年的14.2%骤降至2008年的9

3、.7%。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底,我国政府决定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即“四万亿”投资计划,经济刺激效果立竿见影,2010年GDP增长率从2008年的9.7%迅速恢复至10.6%。2010年底,激励政策退出,经济又重显下滑趋势,实体经济疲弱,企业盈利状况转弱,GDP增长率持续下行。反观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在经济形势如此不乐观的情况下,高管薪酬水平却逆势而上,再攀新高,引起广大股民对其薪酬合理性的质疑。尽管中央政府曾于2009年颁布了包括“限薪令”在内的一系列限制高管薪酬的文件,但收效甚微,上市公司仍然不时爆出天价薪酬的相关信息。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央企业负责

4、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希望通过完善上市公司业绩考核的方式进一步限制高管薪酬畸高的现象。其实,早在21世纪初,我国就已开始建立与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制度,历经多年的发展,却仍然抑制不了高管薪酬过高的现象。有证据显示,上市公司高管为了获取高额报酬,存在对企业盈余实施操控的动机,即使在经济衰退期也不例外。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学者首次提出:为了获取高额薪酬,高管有动机对盈余进行操控。40多年来,学者们对盈余管理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内容涉及企业更多方面,例如盈余管理与IPO发行、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等。鉴于盈余管理的操纵手段存在差异,学者们将企业盈余管理类型拓展为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与此同时,

5、上市公司高管获得薪酬激励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单一的货币薪酬激励转变为货币薪酬、股权激励和期权激励三者并存,其中货币薪酬激励的方式更为普遍。根据笔者初步统计,2003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中高管持股比例为零的企业占39.98%,这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高管采取的主要激励方式依然是货币薪酬激励。近年来,部分学者脱离微观层面的束缚,以更为宏观的视角去考察盈余管理现象,探讨经济波动、政策变化、准则修订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政策变化和准则修订的影响因素较多,而且每次变动差异较大,很难预知并及时做出回应。经济波动无非是向上或向下,而且在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往复循环,能够被重复借鉴,若能与盈余管理

6、的有关议题相结合,将有助于深化对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本文拟以我国宏观经济变化为背景,以高管薪酬为切入点,分析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宏观经济波动是否影响上市公司高管对两类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的选择。作为盈余管理的直接执行者,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是否与其盈余管理行为存在联动关系?宏观经济波动是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不同经济发展区间,高层管理人员操纵盈余的手段是否会发生变化?对上述问题以实证检验的方式给予答案,不仅可以引导我们关注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管理制

7、度,研究成果亦可为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合理规制高管薪酬提供实证证据。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一)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将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挂钩,初衷是为了缓解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矛盾,使两者的利益趋于一致,结果却产生了新的代理问题:高管会对企业的盈余进行操控,使业绩达到预期要求从而获得高额报酬。路军伟等1对操控性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这三种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进行了辨析,研究结果显示,薪酬激励强度越大,高管越偏好采用操控性应计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通过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灵活运用,使盈余可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内挪转,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销售,不会对企业造成实质性的损

8、害,且可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操作成本低,因而普遍被企业用于拉升高管薪酬。真实盈余管理是对真实经营活动的改变,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且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操纵成本较高。对于真实盈余管理和高管薪酬的关系,还没有定论。大多学者认为,真实盈余管理虽然可以拉升短期业绩,但不是提升高管薪酬的理想工具。袁知柱等2以20022011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管理层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和货币薪酬总额均与应计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理论上说,高管从企业获取薪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进行了真实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当期薪酬起点较高,而企业未来的真实业绩则

9、会面临下滑的风险。由于高管薪酬具有“刚性”的特征3,如果因为真实盈余管理而导致未来业绩出现下滑,高管薪酬又因为起点过高而居高不下,必定会招致股东的不满。因此,如果由于当期经营需要,高管迫于无奈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通常会想办法在其他方面减少自己的薪酬,且薪酬减少的部分不会少于真实盈余管理所带来的增量,即真实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有抑制作用。由此,本文提出假设1。H1: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应计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有激励作用,与高管薪酬正相关;真实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有抑制作用,与高管薪酬负相关。(二)宏观经济变化中的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宏观经济波动背景下,高管

10、对企业未来的预期也发生了变化。在宏观经济上行阶段,高管对企业未来预期良好,为了提升自身薪酬水平,倾向于采用操纵成本较低的应计盈余管理,对真实盈余管理则采取谨慎的态度。但当经济下行时,企业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此时若将未来的利润转移至当期,如果企业发生亏损,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将会进一步减少未来可获得的薪酬。因此,在经济衰退期,高管会减少对应计盈余管理手段的使用,即使高管需要通过应计盈余管理提升薪酬,也会酌量降低提升的幅度。由此可见,在经济衰退期,应计盈余管理提升薪酬的作用不及经济繁荣期。在经济衰退期,高管也会面临失业的风险,工作变动变得频繁,所以他们会更在意自己的业绩评价,更需要证明自己获取高

11、薪的合理性,在应计盈余管理使用受限的情况下,真实盈余管理便成了一种可替代的选择4。与此同时,IPO、增发、配股和银行贷款对企业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要求并未降低,因此,尽管经济处于下行区间,公司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总体需求并未减少。既然应计盈余管理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则势在必行。根据前景理论,当企业面临损失时,只要风险不算太大而且预期回报可观,上市公司高管就会变得更加偏爱风险。真实盈余管理虽然会造成企业未来业绩下滑,但需要较长时间才会表现出来,不会影响企业的短期业绩,而且高管有机会可以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寻找补救的办法。与提升业绩和薪酬的迫切需求相比,真实盈余管理的副作用变得可以接受。

12、因此,当经济下行时,同等条件下,上市公司高管可能更多地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调节会计利润,以使自己的薪酬回报维持在较高水平。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H2: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会随宏观经济波动而发生变化。与经济上行期相比,应计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的激励作用会随着经济下行而减弱,真实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的抑制作用也会随着经济下行而减弱。三、研究设计(一)样本选择本文以20032017年中国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原始研究样本,分析宏观经济变化背景下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我国资本市场对高管薪酬的强制披露始于2003年,当年,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后经

13、多次修订),要求发行公司必须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公司高管人员在最近一个完整会计年度从发行公司及其关联企业领取收入的情况。因此,本文拟将2003年作为研究的起始年份。本文按照如下原则对初始样本进行了筛选和整理:1.剔除ST、*ST类的公司。本文关注正常经营状态下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但ST、*ST类企业连续亏损,公司财务状况属于非正常情况,故剔除。2.剔除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金融保险类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相对特殊,不属于本文研究对象,故剔除。3.剔除高管薪酬为零或高管少于3人的公司。本文高管薪酬的替代变量为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的自然对数,初始样本中高管薪酬为零或高管少于3人的公司需剔除。4.剔除20

14、032017年研究数据缺失的样本,仅保留在样本期间有完整数据的公司。经过上述筛选,共得到378家上市公司共计15年的平衡面板数据。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克服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研究中涉及的变量在1%水平上进行缩尾处理。文中所有研究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数据处理软件为Excel 2017和Stata 13。(二)划分经济变化区间按照国家统计年鉴对2017年我国GDP增长率的统计数据及各大数据库的2017年财务数据,综合考虑变量的时间要求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032017年为实证研究区间,在此区间内,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先上行再下行的趋势。借鉴江龙等5的研究方法

15、,拟将GDP增长率作为划分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区间的标准,从GDP增长统计数据看,2003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变化总体表现为经济上行阶段和经济下行阶段。见表1。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量可以将经济周期阶段划分为衰退、低谷、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或经济上升和经济下降两个阶段。目前将GDP增长率作为划分经济周期的主要工具。当宏观经济处于上升期,往往意味着较高的GDP增长率,经济前景较好;而当宏观经济处于下降期,则意味着GDP增长率较低,经济前景较差。为了深入考察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经济波动对高管薪酬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本文以2008年为时间节点,将样本研究区间划分为经济上升期和

16、金融危机后的经济下降期。2008年之前,我国GDP增长率稳步提升,一度达到了14%以上,但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当年GDP增速大幅下降至9.7%。随后两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经济形势有所好转。2010年后期,政府经济激励政策退出,GDP增长率开始逐步下行,于2012年下降至7.9%,重新回到了2000年之前的水准。因此,本文拟将2008年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变化的分界点,2008年之前视作经济上行期,2008年及之后作为经济下行期。在经济下行阶段,考虑到我国经济形势变化受政府经济激励政策影响较大,本文拟对经济下行阶段再進一步单独分类:即将20082017年分为一组,作为总体经济下行阶段;为了排除政府经济激励政策对实证结果的干扰,拟剔除20082011年这4年的相关财务数据,将20122017年分类为不受政策干扰的经济下行阶段。(三)两类盈余管理及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