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夏至节气含义介绍

上传人:杏** 文档编号:314807540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6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夏至节气含义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22夏至节气含义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22夏至节气含义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夏至节气含义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夏至节气含义介绍(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22夏至节气含义介绍篇1:2022夏至节气含义介绍夏至节气的含义夏至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其中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来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长。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起先衰退。“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燥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接着上升,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2中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还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夏至节”。民间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一些习俗,不过不同地区的

2、习俗还是会有所不同的。夏至的传统习俗活动1.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起先,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实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2.食夏至面自古以来,民间即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民谚还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夏至新麦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从井中打来凉爽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干脆捞入盛满凉爽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调料和小菜。古人燥热的夏天吃凉爽的过水面,有提示人们留意防暑降温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间用瘦长

3、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3.食夏至饼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夏至这天,古时还有食麦粽之俗,而且亦将麦粽作为礼物,相互馈赠。4.夏至称人在古代,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时夏至称人习俗,表达了古人祈求美妙的剧烈愿望。5.给牛改善伙食夏至这天,古时还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古人会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6.吃补食习俗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燥热,人们食欲不振,起先消瘦,即“枯夏”。古时民间便起先偷闲消夏,留

4、意饮食补养,古代官府也停止办公事。7.吃馄饨夏至这天,古代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习俗。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聚。”古人吃过馄饨之后,起先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长,身强力壮。8.互赠消夏之物夏至日,古代妇女有相互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习俗。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夏至三候的说明夏至: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

5、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诞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燥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起先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起先衰退了。篇2:2022立夏节气的含义介绍2022立夏节气的含义介绍立,建始也;夏,假也,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辞春天,是夏天的起先。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上升,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在天文学上,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起先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渐渐

6、变成夏季星空。24节气立夏具体说明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季节的正式起先,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月令七十三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辞春天,是夏天的起先。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上升,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事实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起先,“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是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

7、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立夏季节的候温同气候学标准大致接近,而这一地区正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由此看来,二十四节气把立夏节这天作为夏季的起先还是符合实际状况的。进入了五月,许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季节,万物繁茂。立夏分为三候“初候蝼蝈鸣”,蝼蝈一也叫蛤蟆,是蛙的一种。这季节蛙类动物起先在田间、塘畔鸣叫觅食了。“二候蚯蚓出”,由于地下温度持续上升,蚯蚓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簇新空气了。“三候王瓜生”,王瓜也叫土瓜,这时已起先长大成熟了。清乾隆新郑一县志载:“四月,王瓜初生摘售,以相

8、送一谓之进鲜”。逸周书时讯解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起先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立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夫抓紧耕作。立夏还是一个传统

9、的岁时礼俗节日,周代在立夏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众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并实行祭祀先帝祝融的仪式。汉代也沿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舞云翅之舞。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常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江浙一带还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民间习俗还有“立夏吃蛋,石头都踩烂”,说立夏时吃鸡蛋鸭蛋可以增加体质,还可以耐暑。有的立夏食笋,有的立夏喝酒,都是赶在节日这天,名曰“立夏见三新”,南方地区旧时逢立夏日,各家蒸新茶,并配以各种水果,馈赠亲戚邻居。古人

10、认为,立夏三个月(孟夏、仲夏、季夏)为农事繁忙的季节,故此季节又被称做“三夏”。这时草木繁茂,生长旺盛,夏令季节病较多,往往有身倦肢软、食少微热的现象,有时还会暑热伤气。这种状况往往是因劳动强度大、气温偏高、休息不足所致,因此应当留意调整饮食,合理支配农业生产劳动时一间,适时补充水分,保证睡眠,适应夏天“长养”的要求,爱护身心健康。篇3:夏至节气什么意思含义夏至什么意思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来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纳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

11、,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也就是说夏至的名字,只是代表夏至这一天这个节气,表示燥热的夏天夏天来临。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起先,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足够,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就是源自夏至节。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夏

12、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来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剧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奇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闻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漂亮,经常带来局地灾难。夏至季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

13、黄熟期,空气特别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适,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简单滋生。这时要留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夏至基本介绍夏至(summer solstice)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来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

14、表的热量,这时还在接着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15、”(清嘉录)。夏至接近远日点,冬至接近近日点,且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慢,夏长冬短由此得来。“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燥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接着上升,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过了夏至,我国南方这时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限制,出现伏旱。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峻。因此,要特殊留意作好防洪打算。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为了增加抗旱实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至为什么叫夏至一、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纳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也就是说夏至的名字,只是代表夏至这一天这个节气,表示燥热的夏天夏天来临。二、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来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三、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起先,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