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下头来(1200字)

上传人:折*** 文档编号:314508558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下头来(12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低下头来(12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低下头来(12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低下头来(12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低下头来(12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下头来(12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下头来(1200字)(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低下头来(1200字) 精选作文:低下头来(1200字)作文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和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踌躇地回复: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假如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吗?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假如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天地之间真的只有三尺吗?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向在思考着、整治着、实践着。 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

2、挺起自己的胸膛,仰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伸展自己的双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人敢让我们低头,我们也从不向任何人低头。天使大家的天,地是大家的地。越难,就越要闯;越硬就越要碰。挺胸,方具丈夫气概;抬头,才显英雄本色。有多少仁人志士,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但有一些时候,我们不得不低头。譬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边布满了神秘,你想进去探个到底。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自己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进去?还是仰起头来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宝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觉,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好多状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聪慧,也是一种大度和冷静。能低者,方能高;能曲者,方能

3、申;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 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想象和现实,往往有很大的距离。你想骑马奔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想当元帅,务必先当士兵;想当爷爷,务必先当孙子。人在人一下,不得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低头不是屈辱,是应当付出的代价。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还成为美谈。好多的矛盾和纠葛,也不是硬碰硬中解决,而是在低头中悦服。 有时,在欲望面前需要低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海里的水,喝得越多,越感到口渴。职务,总是看着别人高;权

4、力。总是看着别人大;金钱,总是看着别人多;老婆,总是看着别人的好。而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觉,好多东西,都是过眼云烟,身外之物。 有时,在法律面前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务必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有人感觉不安逸,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出去。但和法律较劲,实在是太危险了,即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在我们每个人的周边,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经常低头的人,一种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比较,就会发觉,那些人缘最好、事业最顺、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虚心竹有低头叶。朋友,适当的时候低头,是明智的,是智者的选择! 山东烟台牟平区牟平二职专高一

5、:曲美佳 篇一:低下头来,寻觅一份常驻的童真 低下头来,寻觅一份常驻的童真 :李晓辉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 老师的知识体系,通过他的陈述,宛如投射的光影一般,在我的知识体系中能够一一找到对应点;但是,这种让我们做同行的深感佩服的讲解方式却不一定适合一个刚接触生物知识的中学生,由于在他们的知识体系当中是没有这种对应点的。 一名在教学上卓越的教师,务必牢牢把握知识的三个属性:信息属性、技能属性、态度属性。信息属性即知识是以信息方式输出的,教师教学所用的投影仪设备、学生所用的教材等所浮现的图像、文字信息都是知识的载体。技能属性,简单地说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阅读教材的文字,所了解的

6、只是知识的概念,从知识的概念到知识的运用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训练。心理学上技能习得的规律是:模仿、训练、熟练化和内化。我刚教课的时候训练初一同学使用显微镜,在讲解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之后,我开头操作在高倍镜下找到并看到清楚物象的流程并让他们模仿步骤。这一项完成之后,两两同学一组:一个同学一边口述流程一边操作,另一个同学细心观测并指出其缺乏,做完试验之后,两位同学再交换位置。五分钟之后,我统一发出命令,再次回想试验步骤,然后掐表计时,做完试验的同学可举手示意。这样几轮之后,根本上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完成试验,我们现在最快的记录保持在13秒。这种由书本文字落实到方案试验的过程是靠屡屡扎实的

7、训练得来的,只有经过这种训练,学生才能由对书本中概念的浅显认知过渡到对知识的内化和深化。知识的态度属性与学生对知识的情感息息相关,这对教师的要求就是要让课堂变得布满活力、好玩儿。试验中学每年都有学生在学生代表大会上提交提案的活动,旨在通过了解学生对教师、学校的反馈和建议,使得学校的教学、设施、环境朝良性方向发展。今年有一个初一同学的提案是建议学校开展社会大课堂,多举行课外实践。这个提案虽然被设为二级提案,但是却给试验中学的老师们以警示,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想法,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我在厦门开会的时候,与众多教师探讨了初中生物学教材在植物、生物圈相关内容之后的一

8、个课外的活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有的教师在处理这个课外活动的时候点到为止,由于考试内容是不会涉及这一活动的;有的教师虽然率领同学们设计了这一方案,但送到学校之后就杳无音信。当年我教初一的时候,却是很专心地将这一活动布置下去,当时初一的同学积极响应,急速组成校园绿化小组,下了很大功夫去设计绿化方案。后来同学们将用心制作的方案作为一个提案送到学校,可惜的是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在今年试验中学的学生代表大会上,一个高二学生代表又重新将这一绿化方案作为重点提案交予学校,得到了校长的高度重视,现在这个绿化方案已经开头在我们学校实施,而这名高二学生正是当年初一校园绿化小组的组长。可见,知识若不能唤起学生的情

9、感,不能引起学生兴趣,不能达到与学生的共鸣,就永远是长在书本上的死知识。教师教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挖掘知识的态度属性,让同学们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是布满乐趣并且是可以学以致用的。 在充分了解知识“三大属性的根基上,一名优秀的教书匠还须把握教导规律。 学生更简单理解所学知识。举个简单的例子,生物教材在“细胞、“组织和“器官概念的引入上是遵循“顺序原则,即先抛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根本单位这一概念;然后过渡到组织的概念:组织是由形态相像,功能、结构一致的细胞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结果讲组织组成器官。然而,教师一般理解的“顺序原则在学生眼里有可能会变成难懂的天书,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将原

10、有顺序打乱,以学生简单采纳的顺序重新编排课堂内容,十分是协同以更生动形象化的讲解。我在给同学们讲解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以“桃或“西红柿举例,让同学们想象我手中正端举着一只迷人的桃子,然后我剥下桃的表皮,露出里面的果肉,这样桃子表皮和果肉的形象就呈现在同学们眼前了。显然,桃子的表皮和果肉是不同的,它们的不同从最根本上讲是细胞的不同,表皮细胞和果肉细胞的形态及排列的疏密区别造成了二者截然不同的外观效果。假如吃掉果肉露出坚硬的内核,其中的细胞又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个形象迷人的桃子就是一个器官,组成器官的不同部分是组织,组成组织的最根本单位就是细胞。这样的讲解顺序虽然有违教材顺序,却生动好玩儿,使学生

11、能够快速地把握这三部分的内在关系。总之,只有在学生可采纳、可理解的范围之内授课,遵循深入浅出的教学规律,才能够让学生最快速最有效地获取并理解所学知识。 关于如何对待教师这个职业,我所做的就是将它变成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旦你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开心。我们学校的那排银杏树,每年秋冬时节叶落满地,只有一颗银杏树保持着原有的姿色,我近几年每年都会为此发条微信,内容是“又是这颗顽强的银杏树,下面的评论大多是在探讨这颗银杏为何“独树一帜。我也做出了我的解释,银杏为雌雄两性,雌树结果实,花费营养物质多,因此首先落叶。但是转念一想,我的教师生活不也像这些银杏吗?容颜随着光阴,像那些雌性的

12、银杏树叶一样飞逝,但内心,却还像那颗坚硬的雄银杏那样,布满着活力。以前高二教师在教细胞衰弱和个体衰弱的关系时都是干讲,后来以刘德华年少到中年的照片作为辅助,效果就好了好多。今年备课组提议以教师自己从年少到中年的照片替换掉刘德华的照片,果真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学生们见到自己老师的照片后普遍感到亲切和冲动。我们对待自身其实是一个沧桑的蜕变,但是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我们也听到了自己与学生相契合的童真的声音。试验中学的数学特级教师马成瑞在回忆33年的班主任生涯时,谈起自己学生说的使自己印象最深的两句话,其中一句就是“我近似奢望地希望我的老师有一份不灭的母爱,有一份不泯的童心。教师正是这样一份职业,你体会着

13、与学生一同成长的艰辛,也体会着这种成长的开心,但重要的是,不要摆着一副高高在上的神态,要低下头来,寻觅一份常驻的童真。 概括地说,好教师是需要“内外兼修的。 篇二: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聪慧 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聪慧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复:“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假如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岂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假如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天地之间,真的只有三尺吗?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向在思考着,整治着,实践着。 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