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精品赏析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精品赏析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相识了当时闻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闻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挚友要告辞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定是在东面了,接着其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季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原来就以风景漂亮而著称,特殊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明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艳羡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状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由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最终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逝,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逝。
他还伫立着凝视天涯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干脆抒写感情,却更加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赞扬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精品赏析二 孟浩然是李白特别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验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调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
天空也被明丽的 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憧憬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逝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精品赏析三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爱护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溢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开心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憧憬,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值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沉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开心,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旺盛,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巡游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悲伤和不开心,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欢乐得很,他憧憬扬州,又憧憬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翱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常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闻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开心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开心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漫,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当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季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美丽,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好像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溢诗意的细微环节李白始终把挚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始终看到帆影渐渐模糊,消逝在碧空的终点,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视,这才留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挚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憧憬,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憧憬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敞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微环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为你举荐的诗词: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