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滑轮组》教学反思

上传人:杏** 文档编号:314395298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滑轮组》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上册《滑轮组》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上册《滑轮组》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滑轮组》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滑轮组》教学反思(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六年级上册滑轮组教学反思篇1:六年级上册滑轮组教学反思六年级上册滑轮组教学反思在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不严谨的试验着实不少。今日,我就来说说滑轮组一课中的试验设计。先请大家看看六上教材中的试验插图。试验一是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而成的滑轮组,试验二是用多个定滑轮和多个动滑轮组合的滑轮组,这两个图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答对了!哈哈,这两个试验图的确没有问题。可是,这两个试验来到我们的课堂中,问题就来了。两个试验图的箭头处,确定是用弹簧秤进行测量而在上节课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中,我已经感觉到弹簧秤倒过来拉是有误差的。明知存在着误差,却还默许这样的试验操作方法,那就太阴暗了吧。科学试验要规范

2、操作,这不应当只是口号,而必需从现在做起,从点滴的细微环节做起。为此,我对这两个试验着实动了一番脑筋。详细改进方法如下:试验一:肯定一动滑轮组把线固定在动滑轮的上端,然后绕过定滑轮,再绕过动滑轮,最终连接在弹簧秤上。这样,拉弹簧秤时方向是往上的,就避开了操作中的误差。改进的试验设计有 3 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和教材的试验比较多了 1 条,省力状况更明显。还有一种方法,仍旧是运用书本的试验图,但箭头处不运用弹簧秤,而是用钩码。后来挂上的象征拉力的钩码,虽然和前面挂上的代表物体的钩码一样重,但因为运用滑轮组可以省力,所以确定是不平衡的,这就很好的证明白滑轮组可以省力。试验二:肯定二动滑轮组书本的其

3、次个试验,要解决弹簧秤往下拉,方法更简洁,只要把最终一个定滑轮去了。与第一个试验比较,这个试验运用了两个动滑轮,有 4 段线连接在动滑轮上,所以省力状况比第一个试验更明显。学生还会发觉省力的缘由是增加了一个动滑轮。若有人肯定要用书上的二定二动滑轮组做试验,我也有方法,也是不用弹簧秤来测量,而是采纳挂钩码的方法来比较。假如两边钩码数一样,确定是不平衡,则说明可以省力。假如是调整两边钩码的数量达到平衡,则物体重量和拉力大小的比例应当是接近 4 : 1 。不过用钩码作拉力有个小问题,得出的数据比较呆板,分析概括不够丰富。最终,我还要强调的是,做这两个试验,很多老师往往简单把关注点放在省力上,而忽视了

4、用力方向的变更,那就把滑轮组的作用给打成 5 折了。可是假如在试验中要让学生做出力的方向变更,那势必会出现往下拉弹簧秤的状况,就又绕回到老路了。我觉得可以采纳让学生画图的方法,供应试验装置图,让学生去画滑轮之间的连接线,在此基础上概括:滑轮组能省力,还可以变更力的方向。(请留意,“可以”变更,其中隐含的意思还包括可以不变更,详细是不是变更力的方向要看怎样连接。)篇2:滑轮组教学反思一、“老师!他占据了弹簧秤,能否再给我一个!”依照要求,同学起先组装一个最简洁的滑轮组,并探究滑轮组的作用。每个小组分得两个滑轮,一根细绳,四个钩码,还有一个弹簧秤。在试验进行的过程中,有一个同学匆忙走到我跟前说:“

5、老师!他占据了弹簧秤,能否再给我一个!”听到这么一句话,着实让我一惊。一个小组只有一个弹簧秤,也只须要这么一个弹簧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走到小组跟前才知道,原来有一位女生“抢”到了弹簧秤就不情愿给大家做试验了,而其他同学都认为她是比较“不行”的,不应当把试验器材给她。 出现这样的情形,不得不让我再一次感叹我们的小挚友真的特别缺乏“合作精神”,在有限的条件下,不行能分出更多的小组,六人合作就是一个无法变更的事实。而在小组合作中却常常出现争抢试验器材,“工作量”差异大等问题,内局部工不协调,导致小组成员之间无法很好地进行有效地合作,这样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势必导致同学发展不均衡,探究效率低

6、,无法独创出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环境,同学的科学素养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如何做到科学有效的分组,是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二、依葫芦画瓢,真难! 同学明的确验目的后,就要依照要求,组装一个最简洁的滑轮组。事实上,只要依照课本上的图片,依葫芦画瓢即可。教学预设这一环节5分钟应当足矣,而事实上,同学花了10分钟都没有完成,作为老师,真的有点无奈,莫非非要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的小挚友动手实力真有这么差吗?我无语!不得不让我想起上本单元运用工具一课时,许多同学连螺丝刀都不会用。从这几件小事中折射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同学的动手实力真的很差。而我们老师,该做点什么呢?我们中国的教化能做点

7、什么呢?莫非这一切就无法变更吗三、没有记录的习惯。 可能是我的关系,没有在同学试验之前说一句“仔细和时做好试验记录”,全班同学没有一个做到和时将数据记录下来。当试验结束后进入全班汇报沟通这一环节时,早记不全试验时获得的数据了和时记录试验获得的数据,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必不行少的重要组成局部,也是科学家进行科学探讨的重要方法与探讨依据,而我们的同学仍旧没有养成记录的习惯,科学探究流于肤浅的表层,华而不实。从不记录到记录,从记录到习惯的养成,其间须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科学老师责无旁贷。篇3:滑轮组教学反思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缺憾是试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试验过

8、程。假如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试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试验操作。依据试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实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上的装置,然后从试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7分钟,但我觉得培育孩子的.动手实力还是有所提高的。在课堂的最终我分析了上学期学生人人都玩过的科技试验演示工具“拔河竞赛”(向杭州市科技馆借用了8套大型的科技演示器)。它实际是利用动滑轮的原理来制造的。我让学生画出拔河的两根绳分别是动滑轮的哪些部分,这就难倒了学生了,只

9、有几个学生能画出这个装置,最终把这幅图分析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哦”了一声,豁然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这个效果是很好的)。篇4:滑轮组教学反思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四周的世界具有剧烈的新奇心和主动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当是他们主动参加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需建立在满意学生发展须要和已有阅历的基础之上,供应他们能干脆参加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静下心来想一想,随着学生提问主动性的提高,老师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科学老师不能只“教教本”,还要学会“用教本教”,不能只“备教本”,还要“备学生”,这须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探讨

10、教材,思索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意外,包括学生提一些稀奇怪异的问题,老师的学问面还要进一步拓宽,老师不能做“一桶水”,而应当是水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要求我们老师终生学习。只是老师一个人的学问终归是有限的,我在激励学生提问的同时还应当激励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发觉并提出问题后并尝试解决问题,能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提问的爱好和质量,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我在今后应当做好以下工作:课堂问题尽量当场由师生探讨后解决,解决不了的布置学生课后了解,找到答案后展示给学生,并对擅长提问和主动解决问题的学生予以表彰,提高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励学生写科学日记和科学小论文,让学生感受到科

11、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科学的奇妙和魅力,从而进一步培育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实力。对于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我课后请教了其他科学老师,才豁然开朗,原来动滑轮在受力时会滚动,力臂大小会随之调整,所以不会出现像两人提水时用力不均的状况,当然这是在不计绳子的摩擦力的状况下,嘿,真是到处留心皆学问啊!篇5:滑轮组课后教学反思滑轮组课后教学反思滑轮组这一课的科学概念看似不难,通过学习,孩子们都能建构起“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变更力的方向”和“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不考虑绳子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但是每每让孩子在图中画线组装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时候,孩子们总是频频出错。有老师说明为孩子的空间观念还不

12、够,不能把实物转化为平面图。真是这样吗?莫非真要用灌输法多数遍地示范怎么画组装图然后让孩子在不断地练习中记住怎样画组装图?回顾课堂拍下的一张张孩子们动手操作的照片,我有些怀疑上述说明。孩子们在合作组装实物时,是四人小组合作,而且还要探讨省力与否,有几个孩子关注到了绳子的绕法?又有几个孩子能刚好将组装好的滑轮组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课堂给足孩子探究的空间了吗?我们好像在用探究的“外衣”来掩盖灌输式教学的“内核”?基于上述思索,我临时为这个主题增加了一个课时。我跟孩子们说:“这节课我们用一节课时间来探讨滑轮组(多组)的组装方法,每个同学都要会组装,而且要比照组装好的滑轮组来完成组装图。”在巡察指导

13、过程中,我特殊强调孩子们要关注绳子的绕法,让会的同学去教不会的同学,让会的小组去教不会的小组。在一声声的欢呼声中,孩子们基本上都学会了组装多组定滑轮,也顺当地把实物绳迁移到“画线”。孩子们画线的精确率大大增高,孩子们的回答也更自信了。或许,有些孩子还会遗忘怎样用线画组装图。但我想,这个动手实践后的遗忘率确定会大大减低。实践出真知,在课堂上还沉醉在观看中的孩子请伸出你的手,将你的才智表现在你的手指上!篇6:滑轮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学问:相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变更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探讨,说明起重机的工作原理。情感看法价值观:能

14、主动参加科学试验和嬉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探讨。【教学重点】用试验探讨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相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教学打算】铁架台、线、滑轮、钩码【养成教化训练点】养成通过试验、收集并整理数据,然后进行分析的试验习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有许很多多的建筑工地,在这些忙劳碌碌的建筑工地上,你有没有留意,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利用滑轮组)二、 探讨滑轮组的作用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运用,就构成了滑轮组。)2.试验探讨简洁滑轮组的作用。A小

15、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洁的滑轮组。B试用这个最简洁滑轮组吊起一个1010克的重物须要多大的力?请学生猜想,C学生分组试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干脆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觉什么?(试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试验安排草案后实行。3.进行试验并作好试验记录。4.汇报沟通,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3.试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1)提出疑问:假如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改变?(2)用与前面试验相同的方法进行试验,记录试验状况,并分析试验数据,得出结论。三、嬉戏体验小个子战胜大力士:嬉戏规则见教材P151)出示嬉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与嬉戏。2)要求没有干脆参与嬉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找寻其中的规律。3)说出自己的发觉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觉并从这个嬉戏中明白了什么?从我们的探讨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1.师说教学设计2.院子教学设计3.秋思教学设计4.山行教学设计5.示儿教学设计6.青花教学设计7.太阳教学设计8.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