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古代文学论文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313109778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古代文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古代文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古代文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古代文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古代文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古代文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古代文学论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_古代文学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将尚书尧典的叙述与驱傩仪式相对照,证明尧典是关于岁末大傩仪式的写照:舜巡四岳(以及羲和授时)是对历法演示仪式的描述,而舜放四凶则是四门磔除仪式的反映。与尧典所述情节如出一辙的傩戏至今仍在山西曲沃的扇鼓傩仪中完整地保留着。此说如果成立,则中国戏剧史的有史记载应从两千多年前的尧典开始,同时,它也再次证明了关于傩戏的民俗学考查对重建中国戏剧发展史的重要意义。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尧典则是这部古书中的第一篇,它讲述的是远古名君尧和舜任人唯贤、除恶务尽、勤政爱民、鞠躬尽瘁的故事,历来为传统知识分子所艳称,但因其中君臣揖让、歌舞升平的景

2、象太理想化,不象是真正的史实,更兼其用语多有战国乃至秦汉时代的语汇和修辞,因此,对尧典一文是否是唐虞盛世的实录,历来就有怀疑,至现代疑古学派出,尧典的造伪之迹更是昭然于世,时至今日,再也没有人把尧典当成实录的历史文献看待了。但是尧典究竟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献?难道仅仅如疑古学派所认为的那样,是战国或秦汉时代的儒家文人一篇政治寓言?或者如大部分历史学者所相信的那样,是后世史官追记古代民主制度的怀古之作?笔者在鼓之舞之以尽神一文从理论上证明,人类的原始叙事神话都有其巫术仪式原型,也就是说,巫术仪式是人类最原始的叙事方式,一件故事,在被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讲述或记载之前,就已被人们用仪式这种动作语言表

3、演着了,人类最初的语言叙事只是对巫术仪式的描述或“翻版”。基于这一观点,笔者对诸如黄帝战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国古典神话的著名篇章和中国北方广泛流传的“狐狸精”故事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了它们与原始仪式的渊源关系。这些研究意味着,中国古典神话、古史传说大多并非仅仅源自民众的口头捏造或好事者的凭空虚构,而是有其古老的仪式渊源,也就是说,先王圣君的业绩在被用文字记载之前,或许已经在被用“戏剧”表演着了。正由于古老叙事是由原始表演中脱胎而出的,因此其文本修辞中必留有原始表演的“胎记”,通过对这些痕迹的发见和分析,我们就能揭示其仪式戏剧原型。尧典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叙事,那么,它是否也有原始仪式作为其

4、叙事原型呢?回答是肯定的。尧典彻头彻尾是对一场岁终大傩仪式的写照,它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篇“剧本”,其中傩仪表演的遗迹昭然可辨,几千年来的文献学家和史学家们由于一直将之视为历史文献,竟然对此一直视而不见。一、“舜放四凶”与“四门磔禳”舜是尧典中的主角,尧典说舜接受了尧的禅让,舜上台后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流放世代为非作殆的“四凶”: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左传文公十八年对此事有更详细的叙述,其中,鲁国太史克先历述了舜任用高阳氏八恺和高辛氏八元的事情,然后又讲到舜放四凶的故事: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大临、 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

5、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举。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嚣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恶,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涛杌。此三族也,世济其凶,增其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去。缙

6、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可穷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谓之饕餮。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沌、穷奇、涛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故虞书数舜之功曰:宾于四门,四门穆穆。无凶人也。尧典中的四凶名叫共工、欢兜、三苗、鲧,而左传中的四凶被称为浑敦、穷奇、涛杌、饕餮,名称各异,左传杜预注认为浑敦即欢兜、穷奇即共工、涛杌即鲧,而对三苗和饕餮的关系则悬而未决,因为两个名字无论是音韵还是语义都相差太远,难以牵合。史记五帝本纪将尧典之“四罪”和左传之“流四凶族”两段文字兼收并存,表明司马迁鉴于两段记载中的四凶名号不同

7、,而不敢骤断两者所述为一事,这体现了史学家多闻阙疑的职业习惯,但张守节史记正义则较之杜预更进一步,认定三苗亦即饕餮。杜预和张守节的训诂虽不足为据,但尚书之“四罪”与左传之“流四凶族”皆为舜承尧禅后首举之义事,因此,可以断定它们所指的是同一件事,而尧典之四凶亦必左传之四凶。正因两组“四凶”的名号相差太远,因此,左传的注者杜预必须对此进行解释疏通。其注云,浑敦,谓“欢兜,浑敦不开通之貌;”穷奇,“谓共工,其行穷其好奇;”涛杌,“谓鲧,涛杌顽凶无俦匹之貌;”饕餮,“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可见,杜预显然认为浑敦、穷奇、涛杌和饕餮四者并非专名,而只是四类恶德败行的通称,分别指糊涂、好奇、顽凶、贪婪四种罪

8、恶。实际上,左传中太史克的话已经暗示了这一点,所谓“天下之民谓之浑敦”、“天下之民谓之穷奇”云云,正谓这四个名称并非是四凶人或四凶族的专名,而只是“天下之民”对四凶的“恶谥”,也就是说,四种“罪名”,这就意味着,尧舜之时实际上并无四个名叫浑敦、穷奇、涛杌、饕餮的坏人或凶族,所谓舜“流四凶族”,不过是说把犯有四种罪过的坏蛋流放出去而已。左传称“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之徒为“浑敦”,实在与我们今天称不行善事、专作恶事的不法之徒为“浑蛋”并无区别,“浑蛋”与“浑敦”两个词在语源上是一脉相承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尧典“舜放四凶”的记载反映了一次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刑事处罚事件:当权的舜把几个世代为恶的坏分

9、子判罪流放。我们还是慢下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尧典中有一句“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说的也是舜的事情,孔安国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穆穆,美也;四门,四方之门。舜流四凶族,四方诸侯来朝者,舜宾迎之,皆有美德,无凶人。”孔氏虽觉察到“四门穆穆”与“流四凶族”之间的联系,但其对“宾于四门”的解释却南辕北辙,把“宾”解释为“宾迎”亦即欢迎的意思,纯属望文生义。左传太史克在历述了舜流四凶的事迹后,接着引述虞书(即尧典)的这句话,说“宾于四门,四门穆穆,无凶人也。”显然,太史克认为,“宾于四门,四门穆穆”正是“舜放四凶”的结果,“无凶人也”云云更表明正是因为把凶人(四凶)都赶走了,才有“四门穆穆”、天下太平。总

10、之,尧典所谓“宾于四门,四门穆穆”与下文的舜“四罪而天下咸服”所指本为同一件事,尧典中两段文字前后悬隔,当是错简所至。明乎此,则知“宾于四门”之“宾”非谓“宾迎”,而应读为“摈”,即摈弃、摈除之义。庄子达生“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宾”与“逐”相对成文,故王夫之庄子解云:“宾同摈。”因此,所谓“宾于四门”就是在四门逐除之义,也就是说,舜是在王城的“四方城门”分别将“四凶族”流放到“四裔”的。“四凶”、“四门”、“四裔”,这种形式上的完美对称实在是意味深长,正是这里泄露了“舜放四凶”的秘密。如果舜放四凶果真是史实,也就是说,果真是一次实际的刑事处罚行动,舜就大可不必这样讲究形式,非得从四个城门把

11、四个凶人分别流放到四个远方不可,他蛮可以选一条最简捷的路线把四个坏蛋一古脑赶出去完事,形式主义非但于行动的实际目的无补,有时还往往会贻误大事。当一次行为不是单纯地追求实际效果,而是强调形式的完美无缺,必定是因为形式本身就有象征意义。追求实际目的的实现,还是强调行为的象征意味,这正是实际行动与仪式行为的区别所在。英国人类学家埃德蒙利奇把人类行为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理性技术行为”,此类行为有特殊的目的,以“纯机械”的方式产生可观察到的结果;第二类为“信息传达行为”,此类行为无实际的技术效果,而是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传达一定的意义,人类的话语就是此类行为的典型;第三类为“巫术行为”,此类行为的手段并不能

12、导致行为者所声称的效果,其目的是激发超自然的力量。实际上信息传达行为与巫术行为并无本质的区别,任何巫术都是一套具有象征意味的动作语言,巫术的表演活动往往传达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乃至一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巫术是人类最原始的叙事话语手段,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达行为。因此利奇接着说:“我个人认为第二类与第三类行为的区别是错觉或是无关紧要的,因此,我把第二和第三类行为通称之为仪式。”美国人类学家霍斯曼则强调了仪式形式的象征性,他说:“既然仪式行为的形式并不取决于要完成的实用结果的性质,那它就决定于别的因素,我们说,它是象征的。”形式化的行为是意在象征的仪式行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所谓“舜放四凶”,仅仅是

13、一场象征性的驱逐仪式呢?象征性的驱逐仪式不是别的,就是所谓驱傩仪式。难道历来为儒家视为任贤去恶之政治典范的舜放四凶故事,竟会是一场装腔作戏的巫术把戏吗?驱傩仪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屡见记载,在现代民间社会中仍有广泛的流传。古代文献中它又被称为傩、蜡、磔除、禳除、祓禊、驱除、大搜等等。它是在岁时节日或发生天灾人祸时举行的一种旨在禳除邪祟不祥、消除精神焦虑、恢复世界秩序、维护人间安宁、祈求幸福吉祥的仪式。仪式中,巫师头戴面具,身披兽皮,扮出一幅凶神恶煞的模样,挥舞武器,手舞足蹈,耀武扬威,搜索城市或村落的每一个地方,让邪祟恶魔无藏身之地,最后将象征邪祟的东西(可能是一个人、一只羊、一只鸡或一只鸡蛋)逐

14、出城市或村落,象征着邪恶已被驱除或震服,人间重新恢复了固有的安宁和秩序。文献中关于舜放四凶的记载,在许多方面都体系出其与驱傩仪式之间的渊源关系。、“宾于四门”、“流四凶族”以及“投诸四裔”,这种形式上的对称,反映了驱傩仪式“四门磔禳”的做法。驱傩仪式的目的是从人间世界扫除一切“害人虫”,这就要求驱傩者必须搜遍城市或村落的每一个角落,并从四面八方把魑魅魍魉、妖魔鬼怪驱赶出去,只留下一片安宁和平、幸福吉祥的王道乐土。为此,驱傩仪式必须在城市或村落的四方举行,这就是所谓的“四门磔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云,秦德公二年“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秦本纪则说:“二年初伏,以狗御蛊。”礼记月令“季春”“命国

15、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郑玄注:“此难难阴气也。阴寒所以及人者,阴气右行,此月之中,日行历昴,昴有大陵积尸之气,气佚则厉鬼随而出行,命方相氏帅百隶索室殴疫以逐之,又磔牲以攘四方之神,所以毕止其灾也。”礼记月令“季冬”郑玄注亦云:“旁磔于四方之门。”则“九门”亦即“四方之门”,“九门磔攘”与“宾于四门”用意相同,都是为了让四面八方妖氛澄清、普天之下一片升平。汉代驱傩亦遍及四方,张衡东京赋云:“尔乃卒岁大傩,殴除群厉。方相秉钺,巫觋操 。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傩仪“宾于四门”的作法,至唐依然,旧唐书礼仪志:“季冬晦,常赠傩磔牲于宫门及四方城门,各用雄鸡一。”唐代民间驱傩亦于四门禳除。敦煌有一类题为儿郎伟的唐代写本,就是当时敦煌岁暮驱傩的歌辞,伯写卷背面载的儿郎伟辞就明言驱傩分别在四方进行:圣人福禄重,万古难俦疋。剪孽贼不残,驱傩鬼无一。东方有一鬼,不许春时出;南方有一鬼,两眼赤如日;西方有一鬼,便使秋天卒;北方有一鬼,浑身黑如漆。四门皆有鬼,擒之不遗一。今有定中殃(央),责罚功已毕。自从人定亥,直到黄昏戍。何用打桃符,不须求药术。弓刀左右趁,把火纵横。从头使厥傩,个个交屈律。现代民间傩戏于开场前的“辟四门”“踩九州”仪式,也是“宾于四门”的遗风。如贵州德江傩堂戏报门(即“辟四门”)一节,掌坛巫师唱道:天灵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