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闻见录》述略 --兼评其对西方科技研究的影响科技哲学论文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313107316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闻见录》述略 --兼评其对西方科技研究的影响科技哲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西闻见录》述略 --兼评其对西方科技研究的影响科技哲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西闻见录》述略 --兼评其对西方科技研究的影响科技哲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西闻见录》述略 --兼评其对西方科技研究的影响科技哲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西闻见录》述略 --兼评其对西方科技研究的影响科技哲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闻见录》述略 --兼评其对西方科技研究的影响科技哲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闻见录》述略 --兼评其对西方科技研究的影响科技哲学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闻见录述略 兼评其对西方科技研究的影响_科技哲学论文 内容提要中西闻见录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创办于北京的一份近代期刊。对其内容和作者的量化分析表明它以传播西方的近代科技为主旨,与其续刊格致汇编相统一。中西闻见录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一些 历史 事实而成为历史见证人,而且对洋务运动推波助澜,促进了 中国 近代 科学 观念的产生和 发展 而成为西学东渐的一座桥梁。 在近代西学的传入和传播过程中,年创刊于北京的中西闻见录是一份值得重视的刊物。这不仅因为它是格致汇编的前身,研究它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统属与联系;而且还因为从它的创办和存在期间可以看出西方传教士在传播西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

2、用,窥探中国人对西学的兴趣所在;甚至还可以从它的创办人和撰稿者的活动中寻绎出它与京师同文馆和洋务官员的关系。 年月(清同治十一年七月),在北京的外国传教士、美国长老会丁韪良(William Martin)、英国伦敦会艾约瑟(Joseph Edkins)等成立了所谓“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以介绍“近代科学和自由思想”相标榜。他们看到香港、广州、上海、宁波等地都有报刊发行,唯独北京没有,于是决定于北京创办一种期刊。同月,中西闻见录(以下简称闻见录)便应运而生。闻见录月出一号,每号发行一千份,大部分免费散发,主要限于北京,偶尔也行及外省。该刊由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年创建于北京的

3、京都施 医院 主持()。编辑除丁韪良、艾约瑟外,还有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包尔腾(John Shaw Burdon)、英国伦敦会传教医师德贞(John Dudgeon)。艾、包二人次年相继离京,主要工作由丁韪良负责。年月(清光绪元年七月)停刊,年月因“本局主人避暑外出”而少出一号(),总计号。年月,格致汇编(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于上海创刊,成为闻见录续刊()。年夏,闻见录编辑丁韪良将该刊“删其轻浮,撮其体要”,汇为中西闻见录选编(以下简称选编)一集于同年冬至印刷发行(),由郭嵩焘作序()。其实选编并未“删”“撮”,只是丁韪良将自己在闻见录上发表的篇文章、则“各国近

4、事”和篇未署名文章、则未署名的“各国近事”总汇成册,故选编基本上是丁韪良个人的闻见录汇集。据称,维新运动期间,丁韪良又辑成闻见录新编,交广学会印刷发行()。但此编笔者至今未能见到,无法了解其所选内容。闻见录为十六开本,每号至页不等,除“各国近事”外无其它固定栏目。每号以四、五篇较长篇幅介绍西方近代科技的方章为重点,此外,另有杂记、寓言、诗歌、时政短评等文章及“各国近事”的新闻报道,其中新闻每号均有十则左右。据笔者统计,闻见录中外署名的撰稿人有人,号共刊载了篇文章,其中有关科技的文章达篇、杂记篇、寓言篇,其它篇。按篇数计分别占总篇数的、。从中可以看出有关科技的文章几乎占了一半。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见

5、闻录的情况,笔者还将选编的内容也进行了分类。统计表明,见闻录全部则新闻,选编录有则,其中科技为则,占总数的, 政治 则, 经济 则,其它则。由此可见,即使在新闻报导中闻见录也是以科技为主,这与一般的新闻报纸是很相殊的。同样令人惊讶的是,选编中所录篇“杂记”中竟有篇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百分率为。而且,有关科技的文章往往具有篇幅长,内容丰富的特点。如李善兰有关数论的传世名著考数根法竟分三期载完,丁韪良一篇泰西制铁之法(一)竟长达三千余字。相对而言,其他类则往往仅几十到百言左右。所以从总体内容上看,闻见录这份刊物基本内容是传播科技特别是西方近代科技。这与它的续刊格致汇编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也比较切合

6、“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宗旨()。从闻见录的撰稿人看,外国作者人,写有篇文章和几乎全部“各国近事”。这些作者主要是外国传教士,也有外交官、来华传教医师和商务人员等。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是闻见录最主要的编辑和撰稿人员,他的文章主要是讲述天文学、地 理学 、地质学、物理学、矿物学和有关制造玻璃、炼钢炼铁及其它技术的基本常识性知识。艾约瑟作为编辑之一,虽很快离京,也写有不少文章,主要是有关物理学和一些实用技术知识,并写有科技人物传记。德贞年任同文馆医学教习,他以介绍西方近代医学、动植物学和一些机械制造技术为主。此外同文馆 英文 教习包尔腾、俄文“退休”教习柏龄,后为医学教习的英国医师卜世礼、美国长

7、老会传教士惠志道、法国外交官师克勤和九江海关税务司葛显理等也写有文章。与外国作者相比,中国作者就多了,留下姓名可查的有人,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这足见当时中国并非死水一潭,西学特别是近代期刊这种形式在中国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虽整个中国仍“风气未开”,但还是有一些有志之士渴望学习西方近代科技以济实用,他们构成了西学在华传播的社会基础。中国作者的文章从质量和数量上看都远远不及外国作者。这些作者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李善兰。他于闻见录上发表的考数根法,是中国历史上研究数论的名著,证明了著名的费玛定理,并指出其逆定理不真()。名同文馆学生中比较有名的有贵荣、席淦、联芳等,他们在馆内被派充为副教习,独立或协助教习

8、翻译了许多科技著作()。他们在闻见录上发表的文章,或是 考试 试卷,或是作业,或是独立见解的天文算学 论文 ,或是翻译的文章新闻。所有这些是中国近代史上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最早的有关近代西方科技的自主论文之一。这不仅大大激发了同文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闻见录京师同文馆也扩大了影响。在中国作者中有明显的假名化名或雅号。从名字上看至少有八九人之多。其中有六位“居士”,一位“蹑云客”,一位“似村氏”。这种情况的存在,很可能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以言西学为耻的社会现实,一些比较先进之士只得使用假化名,另一方面,中国人向来在名字上大作文章,字号一大串,因此极有可能只是附庸风雅,以向西人所办报刊投稿为沉闷而

9、单调的日子平添一点小乐趣而已。 闻见录零星地给中国传来了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地震地质学、矿物学、解剖学、法医学,防疫学、药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农学等西方近代基础科学的基本常识,也零碎地带来了高空探测、铁路修筑、钢铁冶炼、玻璃制造、火车、汽车、轮船、起重机、新式枪炮、最新天文望远镜及其它机械制造、最新电报电话发明等多方面的常识性基础技术知识,而且还有关于度量衡的“国际标准化”()、经济管理方面发行新货币和债券、成立保险公司等知识的介绍。为传播这些知识,闻见录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办法。有“读者来信回答”,这在格致汇编中发展为一个专栏。有“难题征答”,如第号刊出天文馆难题,二月之后就有

10、钱塘人江槐庭的天文馆难题图说应答;第号又刊出“难题”,号有同文馆学生蔡锡勇应答;这种形式还包括读者难题征答,如第号天津人殷仲深的算学难题疑问等。当然应用得最充分也最为得当的是科技革新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科技史与科技知识相融合、科技传播与新闻报导相配套等方式,历史、现实和科技知识三者有机地融熔在文章中,而且许多文章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还附有示意图和插图。泰西制铁之法一文,指出了铁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介绍了铁矿的类别,再介绍西方最新的炼铁轧钢技术,并附有其具体流程示意图。一篇几千字的文章,竟包括如此庞杂的内容,当然比较浅显,是一般常识性知识的介绍,但其诸如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的化学分子式的传入等

11、,毕竟给中国带来了崭新的铁矿知识和钢铁冶炼技术。当时,电报作为一项重要的洋务内容而被绍介到中国。闻见录不遗余力地报导了西方电报的发展状况和各国铺设电报线的新举措,也不断报导中国欲铺设电报线的消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电报,第号以电报略论、第号以齐发电报图说进行了专文介绍。前文除介绍电报用途外,讲述了电的发现及其发展使用历史,特别提到电磁学上几个重大的转折点,诸如“意大利人嗄喇法尼、佛尔塔之强水电池”,“丹人倭斯得创电磁一统”()。还讲述了电报的发明史,“经法国阿拉格、安贝尔(安培)二人绑扎电磁线圈”到年美国画家莫尔斯发明电报及莫尔斯后电报业的突飞猛进,后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发电报方法。两篇文章对电

12、报的物理机理未作理论阐述,仅仅留于表层。闻见录第号报导了福州铺设电报线的新闻,称“讵造未百里,民间聚众滋闹,折毁电线盖自电信创于泰西四十年来,遐尔传遍甚至日本之南北各岛,尚皆通行,而中国曷独后哉”,婉转地批评了中国当时不懂西方科技、拒铺电报线的无知状态。撇开作者的主观意图,这个批评是触及西学不兴的本质的。一个国家,最浅显实用的东西都不屑一学而弃之若敝,哪敢用抽象的物理学原理登场?()对发生于年月日的金星过日天文现象,闻见录提前报导了西方诸国天文学家兴师动众赴中国、印度、日本、非洲等地准备观察的行动;早在前一年第号就以金星过日为题,专文对金星过日原理、西方天文学家测定地日距离的历史从哥白尼的地径

13、(地球直径),到现在的地径,测定地日距离的方法和原理等进行介绍。这里介绍的是据地面三角测法发展而来的,现通称“视差法”,是当时技术条件下最先进的方法()。文中还附有大量示意图。年月的第号又发表金星过日(续),给读者介绍美国学者 计算 的“金星过日”的准确时辰。金星过日后,新闻中又大量报导了各国天文学家的观察及测定结果评述。与此同时,王韬在香港的循环日报也对“金星过日”连篇累版地分析报导,上海的万国公报对两家报刊相关文章都进行了转载,可见“金星过日”在当时中国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以上这些新闻报导与历史、科技知识与实际应用、文字与示意图相结合的形式,大大加深了读者的感性认识,增强了读者的历史感与现实

14、感,从而提高了读者的兴趣。应该说,这种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科技传播方式是符合当时中国对西学睡眼方开的社会现实的。闻见录也介绍了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如恒星动论和论分光镜中对恒星演化和光谱分析的介绍。恒星动论中“凡星之离地疾行者,光皆红,向地疾行者,光皆蓝绿”的叙述就是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提出的“多普勒效应”,认为蓝色恒星正向我们运动而来,而红色恒星正远离我们运动而去。这是恒星演化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抽象理论。论分光镜中讲到“八十年前英人倭拉斯顿,察知太阳光带各色内有黑线错处,不知所以。六十年前,德国富劳温赫察恒星之光带有黑线与日相似,仍不知其所以。厥后,又有德人吉尔赫,推阐其理”,燃烧“铁与精

15、”等物,透过棱镜“即成光带,并见有明线错外”,与太阳光谱对照,“则前带之明线,有后带之黑线,位置相对者遂以为太阳体中或有此诸质”。这段话讲述的就是天文学中的“天体分光术”的诞生历程。闻见录还刊载了一些西方科技人物传记。如德贞的哈斐论就是“血液循环”创始人哈维的传记;艾约瑟的亚里斯多德里传是亚里士多德传记。所有这些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大多是西方传教士的功劳。虽然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宣称“如果科学不是作为宗教的盟友,它就会成为宗教最危险的敌人”,但他们在闻见录中仿佛忘记了其本职工作。笔者按期统计了闻见录的内容,从科技份量变化趋势来看出没发现以科学作为宣传宗教敲门砖的嫌疑,仿佛科学与传教已分家()。当然,这些传教士不过是“一介书生”,而不是职业科学家与工程师;其来华目的是传教,而不是专门传播西方科技。但作为一份总计只有三四十万字的期刊,能介绍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