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服饰设计与审美的研究

上传人:wd****9 文档编号:310500075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方服饰设计与审美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东方服饰设计与审美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东方服饰设计与审美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东方服饰设计与审美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东方服饰设计与审美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方服饰设计与审美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服饰设计与审美的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方服饰设计与审美的研究=“news_bd” 1 概念准备(1) 东方概念的形成脉络首先说,这里的东方二字所指,是相对于西方而言的,不是一个地理学的术语,而是文化研究中的约定俗成。既然是约定俗成,必然有一个范围,有一个领域,同时还有一个形成过程,这就是我们在研究服饰之前,先要搞清楚的问题。翻开中国2000 年版辞海和1985 年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就是说,多年来惯常使用的权威辞书,根本找不到这一类标明的东方单词。即使有,也仅涉及市名和复姓等简单用法。只有在1990 年10 月版的汉语大词典简编中,设有东方词条,称为亚洲及非洲北部等地区,与称欧美西方相对。该词典的西方世界词条,第二种解释泛指

2、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很显然,这部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的工具书里,东方一解是按地区或所占区域讲的,而西方世界又打破了洲际划分,而是以政治制度和社会性质来统括的。如此说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东是方位。由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人们将每天最先看到太阳的一方称为东。如史记历书中记道:日归于西,起明于东。中国人认定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并分别附以五行学说,有五色相对,有方位神,东位神即青龙。中国自汉代起,将中国境内的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称为西域,汉书中始列西域传。以葱岭为标志,实际上包括了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因而,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

3、之路,被认为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往来要道。自公元19 世纪末,西域一词渐渐鲜为人提。中国元代时,曾将今南海以西海洋及沿海各地称为西洋,甚至远到印度和非洲东部。闻名遐迩的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就是率船队远航南海。明末清初以后,将大西洋南岸即欧洲、美洲各国称为西洋。西方人称谓的远东国家,实际上是亚洲东部地区,即中国东部、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区。现当代哲学、艺术等领域的学者在论述西方或东方时,所概括的国家有一定普遍性,但也有一些重叠的区域。如1872 年出生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伯特兰罗素,曾著有西方哲学史、西方的智慧等书。他所认定的西方是从希腊开始,但特

4、意说明希腊文明之前有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而且埃及人和巴比伦人都为后来的希腊人提供了某些方面的知识,这才有了克里特文化。罗素说: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其根基就是始于两千五百年前米利都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在这一点上,西方文明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那么,米利都在哪呢?书中说该市的东南是塞浦路斯、腓尼基和埃及,北部是爱琴海和黑海,越过爱琴海再往西就是希腊大陆和克里特岛。米利都的东部紧靠着吕底亚,并通过吕底亚与美索不达米亚帝国密切相连。在这之后,罗素写到罗马、爱尔兰、法兰克以及日耳曼人和法兰西人。已经很明确了,这就是当代多种版本的西方服装史或称世界服装史所延续的西方概念——埃及

5、、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西欧(英、德、法、意等国)。那么,再来看一下西方学者说东方。出生于1885 年的美国最著名通俗哲学史家、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他东方的遗产一书中,列出这些他认为属于东方的国家和地区。第一部分是埃及与近东,包括苏美尔、埃及、巴比伦、亚述、犹太、波斯;第二部分是印度和南亚,主要写印度;第三部分是中国与远东,包括中国与日本。基于各家论述,我们似乎可以肯定的东方概念,即直接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东方国家是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在东方范围内的还有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由于俄罗斯国土面积太大,涉及欧、亚,首都又在欧洲,加之一直属于斯拉夫

6、语系,因此很难将其归入文化概念上的东方之中。这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埃及到底算东方还是西方。西方学者认为它是近东地区,有时把它归为东方,但由于其地中海等地缘关系,特别是历史上与欧洲难以割舍的渊源关系,因而又常被溯为西方文化之源。连带的自然有美索不达米亚,这就使我们联想到希腊神话中的这一方宝地,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过的地方。旧约全书或说圣经中的伊甸园正是在这两河流域。纵览了中西方学者的有关论述以后,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里所涉及的东方,是文化性的,而非地缘性的。如果从地理位置上看,俄罗斯东部沿海,尤其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我国在近代时俗称的海参崴,离中国佳木斯和日本北海道有多远呢?很近,只不过由

7、于国属的原因,故而文化氛围不同。我们研究必须考虑到历史,即前面所谈到的约定俗成。那就是相当于西方中心论者所说的远东地区,而又不是其概念范围中的全部。大致上可以依据地理学上的东西半球说法,这里只包括东半球的东部,尚没有澳洲。澳大利亚被殖民化的结果是,完全西方化了。如此说来,以上我们所讲的中国、日本、印度、朝鲜以及南亚、东南亚才真正属于文化概念上的东方,只有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活、繁衍的民族与国家,才真正具备完全有异于西方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决定了许多,如广义的思维模式,包括宇宙观和人文态度;亦如狭义的生产生活用品,这其中自然包括服饰。换句话说,从东西方服饰风格的不同可直接看到其文化风格的不同。当然,

8、还有一些复杂情况,会出于殖民的因素。很多文化现象不是这一区域国家本原的文化,而是因占领国长期文化侵略(当然先是武装侵略,连带经济与文化)后留给这一国家的历史印痕。这就引出我们下一步的思考。(2)东方文化的构成模式能够体现东方文化的几大宗教和统治思想,应该说是明晰的。尽管其中有传播和交融,但是从版图上来看,一目了然。首先说中国,中国人古来重礼,在奴隶社会时期的夏、商、周三代,已奠定了礼仪的基础。从遗留至今的青铜礼器和体现在周礼、仪礼中的车马服饰礼仪要求来看,中国人讲求天地秩序,因而拜万物;讲求君臣尊卑,因而拜先王;讲求孝敬长辈,因而拜祖宗。儒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汉族人中,有些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

9、受到一定影响。东方范围内的国家了解或说能够感受到儒家思想,但真正引进的却不多。只有宋代大儒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公元17 世纪后被日本一些神道学者所吸收,如尊皇忠君等。出现在同时代的佛教在东方影响很大,以_致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现今印度境内的人80%信奉印度教。在中国,能够与佛教不相上下的,是土生土长的道教。日本国固有宗教是神道教,也称神道。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但在东方也有许多信徒,如马来西亚即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在中国北部和东北部区域还盛行东正教,亦称正教或希腊正教,是基督教的一派。除了以上这些在东方影响较大的宗教和统治思想外,还有许多活跃在某区域的宗教,也应该视为文

10、化的组成部分,如萨满教,在亚洲和欧洲北部也曾普遍流行。宗教不是文化的全部,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一些国家民众的心灵归属,因而也确实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因素。在这里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东方多个国家在近代遭受过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致使在原有文化传统的发展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这正体现出东方文化构成的复杂性。当然,国家民族之间是需要交往的,交流才能彼此促进。但这里有主动交流和被动交流之分。如果是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整个气氛是愉悦的,也可以按其意愿保留其固有传统。如果是被动的,那就另当别论了,侵略会直接或完全摧毁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文化物质遗产,使其文化发展出现歧路。

11、总括起来看东方,文化风格是趋于儒雅的,因为占一半以上人口的中国人,接受并履行儒家思想时间太长久,在心理、心态乃至行为举止上,受儒家思想束缚已经根深蒂固。另外将近一半人信奉佛教和印度教。主张行善以修来世,也深深地扎根在民众心中。这样,加之地理、气候、政治、生产方式等种种自然与人文因素,塑成了东方人,即相对于西方人而言的文化精神。2 东方人的文化精神与着装理念首先说,东方大陆居民,特别是幅员辽阔的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内敛。由于土地并不太肥沃,气候也并不太怡人,因而人们勤劳、敬天,希望以自己的汗水和虔诚来换取大自然的恩惠。论语泰伯中记下了孔子这样一段话: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

12、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渠。禹,吾无间然矣。意思是说,我对禹真是没得可说了。他自己吃的很差,却把祭品办得极丰盛;穿得很次,却把祭服做得极精美;住得也不好,却全力去修渠兴水利。这让孔子觉得实在不能去批评大禹了,也让我们看到,儒家讲究祭祀,尤其是礼仪,这是最重要的。礼仪之外的事,比如个人吃穿住行可以不太讲究。儒家讲求精神层面的修养和品德,如在论语子罕中有: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孔子认为自己穿着破烂的旧丝绵袍子和穿着狐貉皮裘的人站一起,并不觉得低于他人,只有仲由。这才是真正有修养有境界的人。中国人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统治,被循规蹈矩的行为规范约束了

13、数千年,尽管其间有魏晋士人的有意违抗,也有唐代初年统治者的西域人血统冲击,但总的着装理念与行为准则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最长,以致我们不得不承认东方的几乎一半人,都这样被束缚着走了几千年。日本人是一个矛盾体,不仅有菊与刀的总体内涵与行为,微至着装理念上也表现出这种岛国特有的纠结心理。他们打开国门时,可以完完全全地吸收引进别国文化;但关上国门时,就可以丝毫不顾及其他大陆或岛屿国家对他们的评论。他们有着广阔的海岸线,因而吃水产品应该不犯愁,但相对来说国土面积毕竟不大,物资来源不会很充沛很丰富。他们地小人也不多,又基本上是单一民族,除了大和之外,阿伊努人很少,因而学起什么来可以很快很彻底,保持起来也可

14、以很长久很执着。如公元6 世纪和7 世纪时,即日本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生于574 年,逝于622年的日本圣德太子,在593 年被推古天皇册封为皇太子,任摄政。他不仅信奉佛教,而且特别注重从中国学习文物制度。保留下来的画像上,圣德太子全身着中国隋唐时期男子的幞头和圆领衫,身边的两个侍女也梳着中国唐代女子的环髻并簪花,穿着男士袍衫、长裤,腰系革带,佩着鞶囊。圣德太子除了腰系革带外,手里还拿着笏板,典型的一套中国隋唐装束。这以后,日本人根据海洋气候特点和本民族人的礼仪需求,创作了有特色的和服。值得关注的是,和服一旦成形便保持下来。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男人的日常装基本上都是西服了,但和服信念依

15、然扎根于民众心理中,尤其是女性,在重要节日和重要礼仪中,都要穿和服。这就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严格的教育,他们是大和民族。日本人对西方文明,也曾全盘接受。1945年日本投降时,面对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日本裕仁天皇穿着西式燕尾大礼服。而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10 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时,依然穿着西式半长的大礼服。这种吸收之后的执着是值得研究的,这里面体现出一种特有的国民性。同时,日本人又倡导武士道。一些所谓日本武士,既不像欧洲骑士那般优雅浪漫,又不像中国士人那样通达恬淡。日本人至今都是在衣冠楚楚之下,有一种冷漠与残忍。现实生活中,不仅节庆活动中颇多铠甲、大刀形象,就是我们走进东京国立博物馆,也是

16、满目戎装。对自己民族服饰极度酷爱并坚守下来的还有朝鲜和韩国。鲜族女性短衣长裙,胸前飘带,也已形成固定形象。每逢节日盛会,女性不分年龄,都以穿这样一身衣服为荣耀。2013 年11 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白金汉宫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会谈时,就穿着白地粉红领口粉红飘带的鲜族裙(韩国人称其为韩裙)。当她在英国再次出行时,穿着蓝色缎面韩裙,结果一下宾利车给绊倒了。看来这里还有一个产生于农耕和手工业时期的传统服装与现代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之间的矛盾。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在这里涉及。印度,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在东方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这样对其加以评论,即印度人服饰形象的特色十分鲜明,以致盘髻、纱丽、鼻环、吉祥痣都成为印度文化的符号。他们服饰的特有风格已经固化在历史阶梯上,尤其是这种围裹式长衣的形式在东方堪与长袍和上衣下裳鼎足而立。印度的宗教也对东方多个国家影响颇深,流传面积也比较广。印度人不仅自己坚守着这一份传统,或说信仰,而且还感染着周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