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310073658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字化背R幽质文化遗产的恸户导!1用中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和地方文化的结晶,其能够让各民 族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涵盖了非常重要的文化信息资源, 展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印证。因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工作,对国家开展具有十分巨大的现实意义。然而, 在经济社会的开展进程中,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一定破坏,这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一定冲击。而那局部 仅靠口头及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淡化,许多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技艺越来越少,大量富含优秀历史文化的 物品与材料被遗弃甚至丧失,所以,研究人

2、员需要研究出合理的方法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整理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和相关资料,为博物馆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便利。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历史,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和知识的持续进步,很多富有时代价值和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逐渐诞生,这类文化遗产展现了各民族的聪明智慧,也表达了时代的兴衰,将民族精神及情感密切联系在了一起。中 国幅员辽阔,要想有效收集与保护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十分困难,尽管当下数字化技术已十分盛行,然而,在那些较为落 后的地区,先进的理念及技术依然没有得到完全普及。所以,在现代化建设速度不断提升、信息更

3、新速度不断加快的背 景下,由于工作量庞大且效率较低,很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被人所了解,久而久之便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在 城市化不断开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各类具有民族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技艺逐渐消失,许多传统风俗习惯也逐渐被忽视,所 以说,当前十分紧要的任务就是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体系。唯有对工作结构进行改善,并提高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 的水平,才能实现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进而才能实现对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现与传承。数字化技术不完善随着科技飞速开展,数字化已广泛渗透到我们工作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娱乐、医疗及教育等诸多方面正在广泛应 用数字化技术。然而,数字化技术在非营利性文化保护方面的应用还处于

4、较低水平,通常仅限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 信息的统计与简单录入,而这使得各地区的遗产条目无法实现共享和同步,人们也无法直观地查看详细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信息。一般来说,数字化运维仅需与时俱进的框架来支撑。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不能完全使用高新技术, 因为其现有技术还不够完善,还无法完全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而粗糙落后的数据库系统也容易出现漏洞与 错误,这会使得其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总之,对不完善的数字化技术的使用劣势明显,既增加了维护本钱,也浪费了 更多资源。受众人群老龄化,传承者匮乏如今,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渐深入,随着中西方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融合与开展,青少年已习惯了

5、快 节奏的生活,这导致其对古老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丧失。而且,在巨大生活压力的支配下,很少有人能用足够的热情坚 持大多数人不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非他们每一代人都精通某种技能,基于此,目前受众人群老龄化、传承者匮乏 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模式和政策,传统手艺人数量将不断减少,将会带来不良后果。产业经济链未成规模现如今,政府尚未建立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起点、以文化遗产为重点、以媒体和创意文化公司为杠杆的体系, 以及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运营模式。当前时期,低效的产业链将导致产业无法有效地运用国家资金,这样一来,社会 各界将无法通过媒体宣传和文化公司展演来了解日常生活中难以看到的文化和技艺

6、,就不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 化的传承带来经济效益。现阶段,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事业部门要把握好机会,努力在模式上寻求突破, 并寻求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注意的问题防止急躁,细心钻研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现代经济快速开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压力也在增加,为此,人 们会忽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假设此类状况长期持续,那么许多珍贵的文化资源将由此丧失。对此,我们应及时止 损,而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及平台,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防止丢 失和浪费资源。防止盲目,认真投入地区不同,经济水平也会有一

7、定的差异,经济条件优越的地方有良好的建立历史文化博物馆的条件,且也会对历 史文物进行良好的保护,特别是能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经济条件不佳的地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当地博物 馆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也会较为滞后。此种差异的存在会使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的收藏与保护,也会使珍贵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得到同样的重视与保护,最终很容易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所以,我们要尽量找到切实可行的 方法弥补缺陷。回顾之前的研究,可知依旧有一些问题存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方面,具体包括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 目标不一致、技术管理不规范、执行差异很大等。譬如,建立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反复研究和

8、修改这局部保护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保证制定的规 范与实际相符,我们应该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展趋势,借鉴之前的成功经验,进而更好地实现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与传承。由于需要对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而数字化保护工作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面实现,我们可以结合实际进行 有计划的保护,比方做好对古籍的划分,看哪些是亟须保护的,哪些可以之后再保护。另外,可以重点建立地方非物质 文化遗产特色资源数据库,这将有助于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不同时代、民族和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第一,要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结合实际制订有效的方案,以防止在正式工作开展中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第 二,进行缜密的论证与研究

9、。此项工作较为繁重,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缜密的钻研和调研,并通过分析获取精准的数据。 而这局部数据信息需要涵盖一些基本信息,如开展地区、研究背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年代等。第三,要善于观察生 活,通过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促进自身的提升,并尽可能地追求完美。总而言之,在开掘与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防止粗糙,要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是一项非 常光荣且充满艰难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不可太过粗糙,需要重视精益求精。而且,在对这项工作的不断修炼和持续 改善中,需要做到推陈出新,切实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好地开展。如在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探讨时,如果碰到不懂的问题,就需要做功课、钻

10、研,以弥补缺乏。在此过程中, 我们既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也能重复温习与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一举两得,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华 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且时代特色鲜明,决定了这类工作是长期工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完成。在这一前提认知下,工作人员一定不能敷衍了事,而是要极度认真,并严于律己,力争精益求精。可以结合实际 建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资源数据库,以便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不同地区、时代及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 资源。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当下,互联网时代悄然而至,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广泛渗透,所以,人们开始重视网络平安等问题。 骨干部门

11、也需要正确树立法律意识,并有效认识法治观念,同时强化监测监督,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有效保护。 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各部门需要认真做好有关保密工作,防止不法知识分子利用漏洞盗取文化遗产知识,甚至开 展不法交易,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提升专业数字化技术水平当前已然迈入数字化时代,国家越发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强化了文化遗产管理中的数字化比重,加 大了投入,构建了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共享平台及数据库,让每个人都可以提交自己见到和听到的文化遗产的相关 资料,其能对大数据进行及时分析,有效筛选、记录与整理与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相符的文化遗产,让文化的传承和建设 工作可以实现

12、全民参与。在这种局面下,我们应该开发一个简单便携的搜索引擎和操作平台,并配置相应的反应模块,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们能通过简单的搜索对文化知识进行全面了解,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问题的举措,从而使非物 质文化遗产更具准确性和普遍性。加强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提高传承者福利待遇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传承人缺乏。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公布有关政策,持续改 善非物质文化资产传承人的相关待遇,以此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热情,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与应用中;相关部门要以此为基础,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通过这种方式在校园内普及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 关知识,及时开展

13、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特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文化单位还可以组织一些非物质 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免费学习和实践活动,并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开展在线教学,这样就能让人们在闲暇期间足不出户实 现对传统习俗与技能的了解与学习,并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气氛,进而更好地丰富生活内容。正确树立保护理念,加大宣传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但要需要专业人员的维护,而且需要全部公民的共同守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 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对它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及传承。譬如,相关部门需要正确树立传承和保护理念,在有效公布文化遗 产相关保护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并

14、结合数字时代的相关特点,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宣传, 并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在商品特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一方面实现了宣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而且也为下属部门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动力,能更好地提升继承人及工作人员的热情与积极性。比方,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进行宣传。对于地域语言、绘画等非物质文化艺术,可以通过与服装品牌、家 居、汽车品牌等联名,寻求商业合作,进而对中青年群体实施捆绑式的宣传,使受众群体更具丰富性。总而言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运用数字化路径进行保护是一个关键过程。应用数字化路径可以使人们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更深的了解,也能够实现对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

15、还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 遗产。科技差异、知识产权分歧,加之很多传统文化的流失等,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然而,在未来技 术不断开展进步的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将进一步强化,这最终也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更加完善, 从而进一步创新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参考文献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 (02) : 83-87.2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 (01) : 1-10+157.网刘灿姣,阳利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述评J.

16、图书馆,2016 (02) : 15-20.刘荣弟,杨国栋,马东霞,试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应用以“陕北民歌数据库”为例J.交响(西安 音乐学院学报),2018, 37 (02) : 120-124.5陈燕.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19 (03) : 77-78.贾菁.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进阶路向J.当代传播,2020 (01) : 98-101.7马毅.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群众文艺,2019 (24) : 3-4.网朱炸青,王云庆.数字化传承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及展望J.人文天下,2019 (17) : 55-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