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课件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309789838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12.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课件(1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素质(小学)综合素质(小学)模块二:教育法律法规模块二: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考试大纲要求:教育法律法规考试大纲要求:1.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2. 2.教师权利和义务教师权利和义务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3.

2、 3.学生权利保护学生权利保护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从历年考题来看,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在考试中,一般只有单项选择题,分值一般略大于考试大纲规定的10%。应能够结合相应的案例对教育法律法规进行理解。其中,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是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石,因此,需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这对于保护教师本身和小学生的权利是有利的。重点掌握各种法律法规的内容,尤其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及幼儿的保护。在考试中,应能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相关条款分析材料,解决实际问题。考情分析一、教育法律法

3、规基础二、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解读(重点)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四、学生(小学生)的权利与保护 1.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中的小知识点易考查选择题 2.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本章重点本章重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及其对师生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是复习的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教育法律

4、法规与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事例相结合。本模块知识结构第一节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概述教育法律法规概述第二节第二节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第三节第三节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第四节第四节学生(幼儿)的权利保护学生(幼儿)的权利保护教育法概述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救济第一节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概述教育法律法规概述广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教学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和。狭义:仅由国家权力部门(或立法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原则2.教育的公共性原则3.教育的保障性原则4.教育平等性原则5.终身教育原则1.规范功能2

5、.标准功能3.预示功能4.强制功能(一)含义(三)基本原则(二)功能一、教育法概述一、教育法概述法法律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全国人大制定的称为基本法律,常委会制其中全国人大制定的称为基本法律,常委会制定的称为其他法律或一般法律。定的称为其他法律或一般法律。法法规规由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一般由国务院由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一般由国务院指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指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法规。政政策策由政党和国家机关在制定的指导性的策略、方由政党和国家机关在制定的指导性的策略、方针和行动

6、准则,仅具有指导性,不具有法律规针和行动准则,仅具有指导性,不具有法律规范性,政策上升为法律后才具有约束性。范性,政策上升为法律后才具有约束性。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原则是() A、国家性原则 B、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以下不属于教育法律法规的特征的是(以下不属于教育法律法规的特征的是()A国家意志性国家意志性B强制性强制性C规范性规范性D自觉性自觉性 【经典考题】 【答案】B 全体人民的利益【真题再现】【真题再现】 教师王某在课堂上使用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教师王某在课堂上使用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教学,王某的教学行为(教学,王某的教学行为( ) A 合法

7、,只要教学效果好,用哪种语言教学无所谓合法,只要教学效果好,用哪种语言教学无所谓 B 合法,用方言教学更容易和学生沟通合法,用方言教学更容易和学生沟通 C 不合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不合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D 不合法,违反了教育应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规定不合法,违反了教育应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规定 教育法律关系二、教育法律关系(一)(一)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二)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二)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从事有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教育法

8、律关系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组成。教育法律关系(二)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二)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1.主体2.客体3.内容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具体指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共同对象,又称为权利客体或义务客体,可分为:1.物2.教育行为3.智力成果(财富)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享有的权利与义务。自然人:在自然状态下出生的,具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人法 人: 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其中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改变都会导致原有法律关系的变任何一个要素发

9、生改变都会导致原有法律关系的变更。更。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答案】A 1.下列不属于教育法律法规客体种类的是()A、学校B、物质财富C、非物质财富D、行为【答案】C 国家机关主要通过各级权力机关,各级司法机关、各级行政机关等来行使国家教育立法权、教育司法权和教育行政权,从而成为具体的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2.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国家()A、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B、是同学校完全一样的法律关系主体C、可以成为法律关系主体D、是法律关系的客体教育法的渊源三、教育法的渊源三、教育法的渊源法的渊源法的渊源就是指那些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法的渊源是指教育法的渊源是

10、指国家根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教育条例和规定。教育法的渊源宪法:我国根本大法,是国家法律的总章程,是我国一切立法的依据,是我国教育法的根本法源。教育法律: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教育法就是我国教育基本法。教育行政法规:我国重要的且数量很大的一种教育法的渊源地方性教育法规: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且不得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前提)教育行政规章:包括: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性教育规章 教教育育法法的的渊渊源源【典型例题】【典型例题】 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11、育法教育法是我国的(是我国的( )。)。 A 行政法行政法 B 程序法程序法 C 特殊法特殊法 D基本法基本法四、教育法律责任四、教育法律责任(了解即可)(了解即可)(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广义的责任有两方面含义:广义的责任有两方面含义:1、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应履行的义务,即法定义务。一般称为第一性义务即法定义务。一般称为第一性义务2、指行为人因实施的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惩罚性法律后果,具有强制性。被称为第二性义务。被称为第二性义务。狭义上的法律责任指第二性义务。我们通常对法律责任定义为:法律责任是狭义上的法律责任指第二性义务。我们通常对法律责任定义为:法律责任是法律

12、关系的主体由于实施了违法行为,必须依法承担的带有强制性和惩罚性法律关系的主体由于实施了违法行为,必须依法承担的带有强制性和惩罚性的法律后果。的法律后果。(二)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二)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1、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有损害事实的存在。包括:违法行为造成了实际损害,违法行为造成了实际损害,如体罚学生;违违法行为虽未实际造成损害,但已存在这种可能性。法行为虽未实际造成损害,但已存在这种可能性。如有关部门明智学校危楼可能倒塌,却拒拨款维修。损害后果表现为物质性的后果物质性的后果(具体的如经费)和非物质性的后果和非物质性的后果(抽象的如体罚造成心理伤害)2、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损害

13、行为违反教育法律。即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即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为违法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包含:行为违法是构成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包含:1.行为的违法性:行为的违法性:违法行为可以是积极的行为,如作弊、殴打老师;也可为消极不作为,如拖欠教师工资。2.违法行为必须是一种付诸实践的行为。违法行为必须是一种付诸实践的行为。3、行为人主观上有错误。、行为人主观上有错误。过错: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错: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过失的心理状态。故意的心理状态:故意的心理状态: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种危

14、害结果的发生,即明知故犯。过失的心理状态:过失的心理状态:行为人在本应避免危害结果发生时,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未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如教师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学生自杀。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条件。(三)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三)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根据违法主体的法律地位、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不同,分为三种。1、行政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指实施了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简称行政责任,特征为:简称行政责任,特征为:(1).行政责任是基于违反行政法律规定的义务而产生的法律责任。(2)行政责任应由国家

15、机关依照相关行政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追究(3)追究行政责任主要适用行政程序,如行政复议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必要时,可采用诉讼程序。依教育法规定,承担教育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依教育法规定,承担教育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处罚。2、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指人们实施违反民事法律所规定的行为所导致的赔偿或补偿的法律责任,指人们实施违反民事法律所规定的行为所导致的赔偿或补偿的法律责任,简称民事责任简称民事责任3、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指由于实施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行为所导致的法律责任,简称刑事责任。是一种惩罚最为严厉的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 教

16、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伤害时,通过裁决纠纷,使受害者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教育行政主体或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如果侵犯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复议、行政诉讼或调解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偿。五、五、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主要方式。可分为:1.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学生)2.教育行政复议 仲裁机构是非国家机构的由双方共同选择的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裁决。 又称诉讼渠道,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可分为:行政(民告官)、民事和刑事。可分为:1.司法调解2.行政调解3.民事调解行政渠道司法渠道调解渠道仲裁渠道(二二)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第二节 我国主要法律法规解读六法一纲要:【考情分析】1.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2.在我国的主要法律法规中重点掌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注意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节内容多一、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一)性质与地位 1995年3月第八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与同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教育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