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重点专项训练

精品****大师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KB
约4页
文档ID:309171174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重点专项训练_第1页
1/4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重点专项训练一、生字词: 1、易错字词: 剥(bāo)莲蓬2、 词语理解: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茅檐:茅屋的屋檐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二、诗词译文及理解: 1、《牧童》: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2、《舟过安仁》 译文: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3、《清平乐•村居》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2)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当然,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三、诗词主题:  1、《牧童》描绘了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追求  《舟过安仁》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看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这两个儿童的喜爱之情和对俩儿童聪明伶俐的赞赏,也表现了作者童心未泯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这一家五口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2、三首古诗词的异同之处:《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在体裁上均为叙事诗词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了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古诗词三首》练习考点 :默写古诗 重点: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突破点: 感知诗词大意,讲述诗句的意思难点 :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一、读拼音写词语: suō yī mù tóng zhē zhù hē zuù( ) ( ) ( )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1、收篙(gāo hāo)停棹(diào zhào)坐船中2、白发谁家翁媪(ǎo yùn)..3、最喜小儿亡(wú wáng)赖,溪头卧剥(bō bāo)莲蓬三、课内阅读1、《牧童》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他就是传说中“八仙过海”里的人物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 、 的生活的向往。

3、《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 代词人 词中“ , 这个句子描写了江南农村的景色四、给带点的字或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草铺横野六七里 ) ①野外 ②不受约束2、笛弄晚风三四声 ) ①愚弄 ②逗弄3、收篙停棹坐船中 ) ①船桨 ②用桨划船4、怪生无雨都张伞 ) ①怪不得 ②奇怪的事情发生了5、不是遮头是使风 ) ①派遣 ②利用五、把下面的相关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牧童 生活安逸,精神愉快 舟上两小童 无忧无虑,天真活泼 溪边小儿 聪明伶俐,天真童稚白发翁媪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