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外来建筑文化对武汉传统建筑的影响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307321600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外来建筑文化对武汉传统建筑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议外来建筑文化对武汉传统建筑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议外来建筑文化对武汉传统建筑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议外来建筑文化对武汉传统建筑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外来建筑文化对武汉传统建筑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外来建筑文化对武汉传统建筑的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议外来建筑文化对武汉传统建筑的影响 (武汉市园林场)【摘要】本文探讨了外来建筑文化对武汉传统的影响及其历史进程。结合武汉的建筑发展史,分析外来建筑文化对武汉传统建筑的影响模式,探讨武汉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的互动关系,揭示外来建筑文化在武汉传播及其影响的内在机制、规律性,并探讨全球化语境下武汉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的调适与融合。【关键词】建筑文化;武汉;传统建筑;外来建筑1武汉建筑发展概述武汉古城最早追述至商代盘龙城,三国时期史称夏口、鲁山、却月,都作为军事城堡性质的城市,偏重于军事、政治的统治作用。经过唐、宋、元、明几代发展,到明初在武昌城建楚王府,以王府为中心遵循传统的方形棋盘式布局规

2、划武昌城。到明朝中期,由于中国生产力发展及水路运输发展,武汉地区渐渐形成以商业为中心的新城镇。特别汉水一代的发展,汉口长堤内侧建成“半边街”,“九分商贾一分民”的街市建筑群,道光年间曾出现“十里长街八码头”的景象。武汉地区这一时期的古建筑,均出自武汉泥土匠人之手,建筑造型上吸收南北各地的特点,形成浑厚、纤巧、刚柔于一体的三镇建筑风格。至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起,英、德、俄、法、日先后在汉口划定租界,租界内领事馆、洋厂、银行、教堂等各种西式建筑相续出现。到民国时期,武汉地区新建一批西方新式建造技术的砖木建筑、砖混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此类建筑多为西方古典式造型。建国前,内战使武汉地区建筑

3、未有新的发展,同时由于战争导致建筑材料缺乏,在这一时期建筑建造上力求简约,建筑造型逐步去掉西方古典的繁琐,渐渐出现带有现代建筑风格的建筑形式。建国初期至文革时期,武汉地区同样经历建筑发展的停滞期。到80、90年代改革开发后,新型墙体的出现与大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武汉的建筑及其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2外来建筑文化对武汉建筑的影响模式建筑是文化的物质产品,它是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而创造出来的,是具体而有形的物质空间,它的存在折射出文化的价值观、需要与目标。文化的物质产品与文化的其它要素认知体系、规范体系、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社会组织与家庭、历史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凝聚着人们的观念、价值、需求

4、与能力。遵循文化传播的规律,外来建筑文化在武汉的传播主要有直接接触、媒介传播与刺激传播三种模式。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外来建筑文化以不同的模式或两种、三种模式叠加进行传播和影响。自16世纪中及至媒体与资讯相对不发达的近代的早期,外来建筑文化对武汉建筑的影响主要为直接接触模式。此时人作为文化的载体,人际传播即以人的各种方式的迁徙与流动作为传播的媒介,以较为直接的方式强势地输入西方建筑文化,以西方建城模式进行城市建设,兴建西式住宅,为满足宗教活动的需要建造西方建筑风格的教堂等。从近代的中后期开始,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不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由直接接触与媒介传播两种模式共同促成。首先,从直接接触的传播模

5、式而言,这一时期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强制式的移植输入,如租界的建设与教会建筑等;二是主观上有选择的引进,并主要由在武汉从事建筑活动的外国建筑师群体与留学归国的中国建筑师群体完成。其次,媒介传播的模式则将外来建筑文化更为广泛地传播至武汉城乡,主要表现在民间建筑,此时旅居海外的华侨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依据他们的喜好与选择将外来建筑文化传播到武汉。现代时期,外来建筑文化在武汉的传播与影响已进入采纳与融合阶段。武汉现代建筑的发展体现了对外来建筑文化的采纳与融合,已经突破了形而上的建筑形式,进入建筑思想与观念的层次。在现代武汉建筑发展的各个阶段,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刺激传播的作用,

6、增值与创新促进了武汉现代建筑的转型与新的建筑风格的形成。3外来建筑文化与武汉建筑的调适与融合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彼此之间的相互调整与适应即跨文化的适应是传播得以持续并产生影响的关键环节,而融合是传播活动的结果。传播的调适与融合是传播能力与有效性的综合体现。跨文化对话者的传播能力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个反复实践、不断摸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发现传播双方共享的某些认同;第二阶段是把传播双方的认同融为一种互相接受的、趋同的关系认同,尽管他们的文化认同仍存在差异;第三阶段是对认同进行重新协商的阶段。外来建筑文化与武汉建筑文化具有不同的建筑价值观与体系,在武汉传播与互动的历程中,体现文化调适

7、与认同的史实在传播过程的每一阶段均有出现。建筑文化的调适首先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基本的方式是在建筑中相互采借与使用对方的信息编码。近代教会学校建筑中,由外国建筑师创造的“中国古典复兴”的建筑形式,以及设计的中式教堂等均是外来建筑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自我调适的典型范例。传播中的增值创新实质上是文化传播模式中刺激传播的表现方式。跨文化传播带来的文化的增值是文化传播的成果,表现为参与文化传播的双方有了新的血液,产生新的价值与意义,形成文化新的特质。跨文化传播中的增值创新是促进文化进步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建筑跨文化传播中相互之间的影响与采借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增值创新是传播过程发生质变的结果。当代

8、外国建筑师在武汉的国际化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外国建筑师对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诠释,以及他们的个性化设计,但他们在建筑设计中也努力寻求与地域文化的联系,融入中国建筑文化与环境的信息,使建筑设计在获取认同的同时也增加了设计的文化意义与价值,以文化增值的方式取得跨文化建筑设计的话语权。4结语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尊重和珍惜武汉本地的历史传统、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从中吸收地方建筑文化的宝贵养料,在现有文化的整体感觉中寻找灵感,在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积淀中寻找胚芽,在建筑文化的地域性中寻找芽蘖,利用当代科技手段拓展我们的建筑设计空间。在现有建筑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保留、共融、发展与创新等形式,彰显武汉的建筑文化个性,使地域性的建筑各领风骚,祖国大地丰富多彩。参考文献:1张振宇.武汉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表达研究.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25):73-76.2徐怡静.武汉市区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几点思考.华中建筑,2012,(8):159-161.3罗晓雪.民国时期西方建筑文化在武汉的渗透以武汉教堂建筑为例分析.商,2014,(14):41.4申洁,许泽凤,林珑.城市文化传承视角下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以武汉近代历史居住建筑为例.中外建筑,2010,(11):65-68.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