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答2

上传人:心*** 文档编号:305508520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答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答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答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答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答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如何准确理解“物质”的内涵?第一,恩格斯曾经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任何具体的物质存在都是个别的,物质范畴则是一般,物质一般存在于物质个别之中,是从物质个别中抽象出来的。比如,马和白马。“白马”是具体的、个别的,而“马”是一般的。第二,列宁在恩格斯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

2、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二、如何科学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第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第二,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第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

3、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三、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

4、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俗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多少反映了这个道理。四、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问题。马克思

5、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旧唯物主义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成了不彻底的“半截子”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第

6、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五、如何认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

7、,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之中。第四,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是通过中间性的联系和过渡性环节而实现的。基本环节包括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六、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

8、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七、正确理解矛盾的“统一性”第一,同一性的基本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二,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9、用表现在:一是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二是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三是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八、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髙、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

10、的决定力量。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否定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九、如何认识“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这一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比如说,一个苹果存放时间长了,会慢慢的腐烂。这里的部分腐烂,其实就是部分质变。第二,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十、正确把握“否定”的内容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